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开发模式,对于地理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次,它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内涵,是地理学整体性、差异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思维的重大发展.从"功能区"的理论视角入手,从区域功能的角度来辨识和构建区域是地理学传统区域观的重大发展,对于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主体功能区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概念的层面,必须与具体的机制和配套政策相结合才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而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学科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区域外部性、自然格局、区域结构、区域本底性质等地学基础要素是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影响因素和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启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目前形成了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补偿制度。从实施效果看,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的确为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效果呈现减弱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现行的补偿制度本身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体现在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不合理、利益相关者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和补偿方式单一等方面。从未来看,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生态补偿制度:(1)坚持纵向补偿为主、横向补偿为辅、纵横结合的总体思路,考虑设立国家生态补偿转移支付;(2)以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的确定基础,在补偿效果评估方面增加反映经济绿化程度的指标;(3)逐步建立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补偿资金使用机制,建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4)积极培育以生态服务为产品的新兴业态,促进生态服务产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但要从构想走向实际操作却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自身需要完善和发展,在划分标准、划分层次、划分的基本单元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二是面临行政区利益的冲突;三是面临与各种空间规划或区划的衔接和协调;四是在实施保障方面,面临差别化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主体的明确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等问题.因此,主体功能区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建设:①选择合理的行政区单元;②逐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③平衡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关系;④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核心地位;⑤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探讨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确定了生态补偿的范围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滨海湿地,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湿地开发利用者,补偿客体为滨海湿地管理者和保护者;提出了补偿标准测算应注意的问题和可供选择的方法;从资金补偿和项目补偿两个方面探索了补偿方式和途径;并提出了完善滨海湿地监测和管理系统、明晰滨海湿地产权、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运作、完善生态产业等生态补偿实施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消耗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补偿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客体、补偿途径、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重心由宏观讨论转向微观研究,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侧重外部效益的定量核算,生态补偿途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并提出中国可借鉴的方面,即对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加强对征收标准的研究,建立多种资金收集渠道并有效配置资金,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同时从生态补偿标准、资金配置、补偿项目等方面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1])。在措施中提到,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奖励,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平泉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指标、技术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应用于县级区划实践。结论如下:1)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调控和规范区域开发行为为主要功能,作用范围更广且作用力更强。2)建立主体功能区划的5个约束性指标,即生态系统弹性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提出"反规划"的区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即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顺序进行主体功能区划。3)首次对平泉县进行两区划的同步编制,将全县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7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进行4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流域,因竞争性用水导致上下游之间、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急需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尺度的补偿计划实施评价、补偿尺度的选择、补偿标准的测算、生态补偿与减少贫困关系、流域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性等方面,其关键问题在于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的确定以及补偿标准的制定;研究认为通过流域断面水量水质及相关利益分析方法来确定补偿主体和对象;而补偿标准则以流域上下游生态损益、机会成本、居民支付意愿分别作为补偿上限、参考值和下限来综合确定.以此为基础,构建流域多种生态要素、多元主体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最后,就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过程中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学术期刊收录的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客观、科学的参考。结果表明:国内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在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并于2009年迎来第一个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多从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监管与补偿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对生态补偿进行研究和探讨,特别是有关生态补偿标准的文章相对较多。同时,生态补偿研究还常常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联系。未来,研究者应着重关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机制,以及加强生态补偿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以推动生态补偿理论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李宪坡 《热带地理》2007,27(5):385-389
从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工作思路、区划方法和实施机制4方面对我国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界定了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对比了分摊法和汇总法,提出了校核法,讨论了划分的层次和空间单元大小、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指标的选取、域值的确定等划分方法问题,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