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水文巡测方法对太湖水量平衡计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新伟  高怡  徐卫东 《水文》2006,26(5):58-60
太湖位于太湖流域中央,对太湖流域汛情起着控制作用。根据环太湖周边地区江苏、浙江水文部门1998-2002年间的水文巡测资料,本文对太湖水量的平衡进行了计算,并对水文巡测方法对太湖水量平衡计算过程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根据水量平衡计算结果,讨论了在平原河网地区采用辅助站和巡测站相结合的水文巡测方法控制环太湖出入湖水量的可行性,提出了提高水文巡测工作精度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量平衡影响因素分析及误差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申金玉  石亚东  高怡  莫李娟  陈润 《水文》2011,31(3):60-63
本文在搜集2001~2008年太湖水量平衡中各个计算要素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太湖水量平衡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究其原因,误差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测验手段、风浪、巡测线内的产流、农业用水等。根据对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误差控制措施,重点是要加强测验手段及频次,从而减小水量平衡误差,为太湖水量分配方案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孙芬花 《地下水》2014,(3):135-136
为了合理认识和评价区域水资源,摸清区域水账,满足区域水资源的分析研究。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采用三种方法,将2009年黄壁庄水库以上区域内各种水量要素代入相应的水量平衡方程分析计算,比较水量平衡不符值的大小,优选出较合理的计算方法。并揭示水量不平衡的原因:①水量平衡分析过程中水量要素不够全面,缺某项水量要素的测验或统计数据;②部分水量要素的测验结果或统计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水量要素的测验或统计不准确。  相似文献   

4.
为实施黄河水量精细调度,建立符合实际的水量调度数学模型,需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提供不同区段的水流传播时间和河道径流损耗等水文资料。通过对河道径流损耗量的分析计算,探讨了在水量平衡计算中影响河道径流损耗量的误差源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对各项误差源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82—2014年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对比分析发现:(1)水量平衡法适用于冰川区多年物质平衡的计算,其中1号冰川1982—2014年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以内,与之对应的山岩区和冰面径流系数分别为0.7和0.85。(2)1982—2005年的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高度相关,且误差较小,在这一阶段径流系数能较好地反映冰川区的产流情况;而2005—2014年计算得到的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之间有较大差距,且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说明这一阶段径流系数受一些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选取误差较大的2005—2008年和误差较小的1996—1999年进行逐月分析,发现在夏平衡中,计算结果普遍要高于实测物质平衡值。分析认为水热条件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冰川产流系数的变化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利用水量平衡计算冰川物质平衡值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胡艳  林荷娟  甘月云  武剑 《水文》2014,34(6):93-95
2013年"菲特"台风影响期间,上海地区普降大暴雨。在降雨、风暴潮增水和上游来水的共同影响下,黄浦江、长江口、杭州湾潮位全线超警,特别是黄浦江上游部分测站最高潮位超历史记录,严重制约了流域排洪和区域排涝。为分析台风影响期间太湖流域上游来水对上海地区的影响,通过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计算分析台风影响期间太湖流域产水量、外边界进出水量、湖库河网调蓄量以及洪涝灾害严重地区的淹涝量等,从而计算太湖流域上游进入上海地区的水量,为上海地区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7.
呼伦湖水面蒸发及水量平衡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翀  马巍  叶柏生  廖文根 《水文》2006,26(5):41-44
为重建水文资料缺乏的呼伦湖流域的水文序列,本研究基于长期的气象观测记录,采用彭曼公式估计了湖泊的水面蒸发,并建立一个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湖周的入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模拟了湖泊月水量、水位变化,重建了42年(1961-2002)的呼伦湖区水文序列。模拟的水位变化趋势与实际比较接近,误差较小,模拟精度较好。所重建的42年呼伦湖水文序列,可为该区域的水资源评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水量不平衡问题,提出利用最小二乘法条件平差模型进行平差计算,并论述了最小二乘法的平差原理、条件平差法计算年径流量的数学模型及推导计算过程。通过对黄河下游花园口~利津6个水文站8年年径流量及区间水量变化量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实算,证明利用条件平差法可以消除各水文测站实测年径流量及相邻测站区间水量变化量之间的矛盾,使各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区间水量变化量在空间和年际分布上达到水量平衡,并给出科学的精度评定,使平差后的年径流数值更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9.
决定农田蒸发量的主要因子是气象条件、土壤水分和作物种类.目前,测定农田蒸发量、的方法有水量平衡法、器测法、热量平衡法和乱流扩散法。众所周知,水量平衡法和器测法由于各平衡要素测定的繁重以及在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0,(4)
水分蒸发对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精河县地处新疆西北部,常年干旱且蒸发量变化差距大。精河县水文站测量水分蒸发采用E-601型蒸发器与20 cm口径蒸发皿,仪器不同导致所测得数据难以直接利用。本文基于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对精河山口水文站1993年-2015年蒸发测量数据进行研究,逐月逐年分析了各年不同计算时段的蒸发折算系数。计算得到多年平均蒸发折算系数为0. 71,对结果进行检验得到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2. 6%,误差小于10%表明折算系数计算结果稳定可靠。该研究结果为精河县水量平衡和水资源利用及合理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体总氮平衡及水质可控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开明  逄勇  王华 《水科学进展》2012,23(4):555-562
通过对2007~2010年环太湖水文巡测及降水调查,进行了湖体总氮平衡分析,在充分调查现有与规划的各类型污染源总量控制工程措施的基础上,量化出具有空间分布的流域总氮污染削减率,利用构建的太湖流域及湖体水环境数学模型模拟污染削减后的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场,并提出水质可控目标。结果表明:太湖出入水量共127.8亿 m3,其中通过降水进入太湖的水量为24.9亿 m3,占入湖总水量的19.5%;全年总氮收支量达到4.47万t,其中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总氮量为0.70万t,占入湖总通量的15.5%,可见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污染物不容忽视,其变化趋势与太湖地区降水特征相关性较好。同时通过模型推算,定出2015年太湖湖体不同功能区总氮的可控目标,整个湖体平均值约为2.3 mg/L,为太湖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巴尔喀什-阿拉湖流域是中亚地区重要和独特的景观生态系统,巴尔喀什湖是该区域的核心,其水位变化作为巴尔喀什湖流域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的主要指标,向来备受世人关注.研究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对合理确定巴尔喀什湖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及保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明晰巴尔喀什湖水系、水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巴尔喀什湖水...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降雨与太湖水位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杭惠  刘曙光  季同德 《水文》2021,41(1):85-89,41
太湖流域快速城镇化、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1981~2018年太湖流域日降雨、太湖水位实测资料,分析了流域降雨与太湖水位涨幅关系,旨在揭示变化环境下该地区降雨与水位关系的变化特征及可能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太湖水位抬高趋势明显,但同等时段降雨量条件下对应的太湖水位涨幅有所下降,且降雨量越大,太湖水位涨幅减小的越明显;流域各时段降雨与太湖水位涨幅相关关系约0.9,流域10d雨强每增加50mm,太湖水位涨幅约16cm。该研究成果可为太湖水位的中长期预报,尤其是对入汛前、入梅前等关键时间节点的太湖水位调控、雨洪资源利用等流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1991年洪涝及今后治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同生 《水科学进展》1993,4(2):127-134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湖西及流域北部的降雨强度以及太湖最高水位均高于1954年,给苏锡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阐述了1991年降雨和洪水的特征,分析了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并对今后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流域内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及其时空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掌握流域水循环与水平衡状况是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以2000—2019年黑河流域水文显著变化期为研究时段,综合应用TRMM与GPM卫星观测的降水量、遥感估算的蒸散发量等数据并结合气象站点、水文站点等观测数据,对流域降水、蒸散发与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水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是主要产流区,向中游年均下泄水量约为45.11×108 m3。其中,消耗于中游的年均量约为29.92×108 m3,约占66%;补充下游的年均量约为15.19×108 m3,约占34%。民乐—张掖盆地是黑河中游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区域,年均消耗的上游来水和当地降水量达43.97×108 m3,约占中游消耗量的75%;中游农田蒸散发年均消耗水量约20.3×108 m3,占总消耗量的35%;上游区降水量增加是黑河干流出山口径流量增加的主因,对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6%,导致年均径流增加0.35×108 m3,潜在蒸散发对径流增加几乎没有贡献。根据目前黑河干流上游径流量变化与中游水资源消耗现状,如果未来水文周期变化导致上游径流减少,中下游用水矛盾凸显的风险较大。地表水循环遥感观测可作为流域水平衡分析的方法之一,分析流域地表水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揭示水资源变化趋势与原因,支撑水资源合理配置,陆面实际蒸散发是水平衡分析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准确估测不同类型下垫面实际蒸散发量是提升分析可靠性的关键。基于互补相关的陆面实际蒸散发估算方法相对简单,但其中用于计算湿环境蒸散发量的Priestley-Taylor公式中乘性经验系数受地形影响空间变异很大,区域上采用统一数值会对结果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梅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勇  王银堂  陈元芳  胡健  冯小冲 《水文》2011,31(3):36-43
了解和掌握太湖流域梅雨特性,对预测未来流域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制订流域水资源利用和防洪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1954~2009年共56年的梅雨特征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非参数统计方法和Morlet连续小波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太湖流域梅雨空间分布、长期变化趋势、丰枯变异和周期振荡等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56年来,太湖流域梅雨主要有两种分布型态,梅雨特征量中,梅期长度与梅雨空间差异度具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和梅雨集中度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太湖流域梅雨量在经历了5个阶段的丰枯变化之后,预计在2010年之后将进入偏丰期。  相似文献   

17.
珠江流域水资源量及用水量近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章民 《水文》2004,24(5):20-23
根据珠江流域近几年水资源公报提供的数据,对流域水资源量和用水量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初步的分析成果,为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20世纪90年代珠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先后发生了1994年6月和1998年6月流域大洪水,1998年和2000年部分地区出现春旱和秋旱。同时,90年代又是流域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尤其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用水量出现明显的增长,近几年用水量趋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依据渭河上游实测水文资料和水利水保措施统计数据, 分析了流域水文要素和水利水保措施的变化规律。根据双累积曲线、 有序聚类、 Lee-Heghinan、 滑动T检验等方法, 结合流域内水利水保措施的变化, 将研究期分为基准期(1956 - 1981年)和措施期(1982 - 2016年)。采用水量平衡法, 分析还原了河流天然径流量和输沙量, 评价了水利工程取用耗水的减水减沙作用; 分别建立拟合了基准期和措施期年径流量、 年输沙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公式, 分析计算了措施期的减水减沙效应。结果表明: 基准期主要为水利工程减水减沙, 分别减水6.8%, 减沙3.9%; 措施期综合减水效应42.9%, 综合减沙效应76.5%, 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应大于水利工程减水减沙效应, 综合减沙效应大于综合减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