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四川西昌盆地沉积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昌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的初步研究.把西昌盆地的发展分为3个大阶段:基底形成阶段、被动边缘发展阶段和内陆盆地演化阶段,并细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被动边缘发展阶段、残海发展阶段、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内陆拗陷盆地发展阶段、盆地萎缩阶段和盆地改造阶段等7个小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组构,这主要受控于构造运...  相似文献   

2.
桂北桂中泥盆纪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泥盆纪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加里东造山运动与盆地的形成阶段。大约408Ma左右结束的加里东运动使包括广西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方隆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张裂走滑盆地的形成阶段。自早泥盆世开始,沿钦洲-防城-线自南向北开始形成板内张裂盆地,中晚泥盆世海侵作用逐渐达到桂北。3.盆地演替与造山阶段。泥盆纪直至三叠纪,沉积盆地经历了盆,台,缓坡,陆架及镶边台  相似文献   

3.
青藏特提斯沉积地质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组成青藏高原的主要微板块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了各具特色的地质演化历程和发展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的沉积地质历史演化 经历了区内各主要微板块的基底形成与盖层沉积演化 的前特提斯阶段;以板块汇聚边缘与碰撞时期的构造背景为基础,划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沉积叶质历史发展及其所形成的弧盆体系格架的特提斯形成演化阶段;随着始新世末期残留海的消失,青藏地区形成统一大陆,并进入统一应力场的青藏统-陆壳形成阶段;从中上新世开始的青藏高原隆升阶段,青藏高原上发育了一些大中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如羌塘盆地、措勤盆地、昌都盆地等都经历过从弧后向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演化阶段,并具有受喜马拉雅运动统一改造的特征,这些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总被引:149,自引:13,他引:136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时限为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为盆地的后期改造时期;盆地主体具克拉通内盆地特征;现今盆地为经过多期不同形式改造的残留盆地。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大型盆地之上,又属多重叠合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集油气、煤和铀于一盆,多种能源矿产丰富。根据盆地及周缘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事件,结合对盆地各区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研究认为,在盆地发育时期(T2—K1)至少发生了4期明显的构造变动,将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中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富县—延安期为盆地发育的两个鼎盛阶段,广泛接受沉积,湖盆宽阔,沉积范围为今残留盆地面积的2倍多;形成重要的含油和成煤岩系。这两个阶段被期间发生的区域抬升变动(J1)所分隔。抬升导致沉积间断,延长组顶部遭受强烈而不均匀的侵蚀下切,形成起伏较大的侵蚀地貌。延安期末盆地抬升变动不强烈,沉积间断和剥蚀延续时间短。随后又复沉降,进入盆地发育的第三阶段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范围仍较广阔,但湖区面积明显减小。晚侏罗世构造变动强烈,在盆地西缘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在其东侧前渊局限堆积厚度不等的砾岩,盆地中东部地区遭受剥蚀改造;今黄河以西地区初显东隆西坳格局。在早白垩世阶段,沉积分布仍较广阔,不整合超覆在前期西缘冲断带和南、北边部隆起之上。在盆地演化的前三个阶段,沉积中心均分布在延安附近及其以东;而堆积中心则位于邻近物源的盆地西部,且不同阶段位置有别;直到早白垩世,盆地的沉积中心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才大体一致,主要位于盆地西部的中南段。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大型盆地消亡;盆地开始进入后期改造时期。在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后期改造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生了以下重要地质事件:1盆地主体持续幕式、差异性整体抬升和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东部黄河附近被剥蚀的中生界厚度最大可达2000m;2盆地本部长期幕式整体的差异抬升和剥蚀,形成3期区域侵蚀-夷平面(E32—E12,E23和N21);3地块边部裂陷,周缘断陷盆地相继形成,接受巨厚沉积;4持续达2亿多年的东隆西降运动于中新世晚期(8MaBP)反转易位;东部开始沉降,广泛接受红黏土沉积;六盘山、地块西缘和西部相继隆升;标志着中国西部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影响更为重要;5分别在8MaBP和2.5MaBP,风成红黏土、黄土开始广泛堆积,先后形成红土准高原和黄土高原及黄土高原面;6黄河水系的发育、外流和侵蚀地貌的形成。根据各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动力学环境的演变,将该区晚白垩世以来划分为5个演化阶段(K2—E1;E2-3;N1-21;N31—N2;Q)。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和构造变动,与周邻各构造域,特别是中国东、西部(含青藏高原)重大构造运动的复合、叠加及其与时彼此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其活动和改造,使中生代盆地的原始面貌大为改观。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和改造的阶段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盆地演化末(晚)期及之后的整体差异隆升和区域剥蚀,对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定量和动态地模拟了珠江口盆地三个主要坳陷的沉降过程,论述了沉降速率的变化与生储盖发育之间的关联,认为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奠定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盆地主要的沉积地层和油气资源。第三幕沉降为盆地的改造和完成阶段,是盆地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蒙库早泥盆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通过对该盆地火山沉积构造演化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其结果认为,该盆地是一个明显的非对称的陆内裂谷,其火山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二个阶段:早期石英角斑质火山沉积阶段和晚期细碧-角斑质火山沉积阶段.由于蒙库铁矿床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第二个火山沉积构造演化阶段,因此铁矿床集中产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地层,并与细碧-角斑岩建造关系密切.后期的变质变形-岩浆侵入作用又对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起到了明显的改造-叠加富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蒙库盆地火山沉积构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蒙库早泥盆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通过对该盆地火山沉积构造演化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其结果认为,该盆地是一个明显的非对称的陆内裂谷,其火山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二个阶段:早期石英角斑质火山沉积阶段和晚期细碧-角斑质火山沉积阶段。由于蒙库铁矿床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第二个火山沉积构造演化阶段.因此铁矿床集中产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地层.并与细碧-角斑岩建造关系密切。后期的变质变形-岩浆侵入作用又对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起到了明显的改造-叠加富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
云金表  王新 《吉林地质》1999,18(4):19-23
辽河外围西部发育了一系列晚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它们经历了前裂谷盆地期、同裂谷盆地期、后裂谷盆地期,以及盆地形成后的改造期四个阶段。在裂谷体制作用下,它们形成了相似的断陷构造样式。但基底结构的基异产生了盆地沉积建造与后裂谷阶段的重大差异。盆地盖层的发育主要决定于后者,因此在裂谷型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演化发带与成块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于朝鲜平南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倒转褶皱,过去一般认为是直立褶皱的次级从属褶皱。通过对平南盆地内倒转褶皱发育区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煤炭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地质及钻探资料,提出平南盆地内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地质平面图上呈现不同类型的两组褶皱脊线的交叉;倒转褶皱的轴面被直立褶皱改造弯曲;直立褶皱的两翼发育的倒转褶皱表现为两组牵引褶皱。查明了平南盆地存在3个阶段的褶皱构造:第一阶段为东西向的倒转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第二阶段褶皱为东西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早燕山期;第三阶段褶皱为北北东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晚燕山期。  相似文献   

10.
承德地区土城子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承德地区土城子组的沉积地层,主要保存在两个地区,一处为承德向斜,另一处为古北口断层的南部紧邻断层地区,即分别命名的承德盆地和古北口盆地内。根据其沉积特征,可分两个阶段。土城子组沉积早期阶段,盆地充填自下而上表现为冲积扇、砾质辫状河到曲流河的沉积过程。晚期阶段,承德盆地南部以及古北口盆地内近断层处,皆表现为冲积扇沉积,沉积物较早期地层有明显不同,碳酸盐岩颗粒占据主要成分,并沿剖面向上增加;承德盆地南半部分和古北口盆地内古流向分别为自南向北和自北向南。区域构造和土城子组沉积特征表明,在土城子组沉积晚期阶段,该地区构造环境发生了由伸展到挤压的转变,同时可能使盆地发生了正反转。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二叠纪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指中国东部包括浙江、福建、江西以及郯庐断裂以南的江苏、安徽地区。区内二叠系发育较好,分布较广,同时赋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重要含矿地层。数十年来,一直为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文就中国东部二叠纪沉积盆地演化作一探讨。一、沉积盆地类型中国东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系板块内部的盆地,形成于陆壳之上。盆地规模大小不一,基底各不相同,大多为继承性盆地,发育于二叠纪前,至中晚三叠世,受印支运动影响,导致区域性整体上升,海水退出,结束充填。在整个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火山活动都表现相对的稳定性,具有克拉通盆地性质。  相似文献   

12.
赵明鹏  陈敏 《地质论评》1995,41(6):517-524
本文据区内6个石炭纪地层剖面的岩性组合,垂向层序及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将沉积相区分为陆源碎屑潮坪沉积、三角洲沉积、浅水开阔台地和极浅水局限台地碳酸盐沉积以及半深水台盆沉积五种类型。研究表明,在石炭纪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组合特点。早石炭世沉积类型比较复杂,具有陆源碎屑潮坪-三角洲-开阔台地-台盆环境组合形式;而中晚石炭世则主要为极浅水局限台地环境,总体上表现出向上变浅的环境演化特点。本文指出台地向上变浅的机理是在总体浅进超覆的背景下由碳酸盐沉积物的快速沉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处在盆地与秦岭造山带之间这一盆—山结合的过渡部位,由于构造位置的特殊性,自古生代以来其构造及沉积面貌与盆地腹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早古生代沉积开始早、结束晚;2)晚古生代沉积开始晚;3)印支期西南部发生局部坳陷沉降;4)燕山晚期盆地南部强烈抬升(远高于盆地东部的同期抬升);5)喜马拉雅期渭河地区快速沉陷与渭北隆升。盆地南部经历了3次大的构造格局转换:一是晚古生代末—印支期西南部“由隆到坳”的构造转换;二是印支期末—燕山期主体构造走向由北西—南东向到南北向的转换(构造转向);三是燕山期末—喜马拉雅期渭河地区由强烈隆升到快速沉降的转换(构造反转)。盆地南部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与盆地本部的不同耦合特征均根源于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1)早古生代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2)海西期—印支期受古特提斯洋开裂—闭合的影响;3)燕山期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4)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俯冲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共同制约。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经历强烈伸展与造山过程,引起了其与盆地腹部的构造—沉积分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等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盆地区域的多旋回构造隆升,至少包含55Ma、25Ma和5Ma等3个幕次的峰值年龄事件。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Ma)和其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逆冲推覆和区域岩浆活动等,共同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构造变革事件。  相似文献   

15.
王建华 《沉积学报》1990,8(2):87-96
本文根据岩相分布、化石组合、粒度、砂矿物、粘土矿物、指相元素以及岩石镜下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盆地布阶各相的沉积环境、物质来源等问题,确认它们为一套局限水体的三角洲-滨岸-滨外沉积,其陆源物质分别来自阿尔卑期变质岩系和区域内中生代沉积盖层;同时,恢复了盆地古地理概貌。  相似文献   

16.
尹世明 《矿物岩石》1999,19(4):40-46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为前陆盆地上红层碎屑岩建造。笔者应用成因地层学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川西地区蓬莱镇组开展露头层序,测井层序及地震层序的综合研究,划分出区域上可供对比的5个构造-充填层序(S1-S50,并对每个层序的层序界面,沉积体系和岩相古地理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为查明蓬莱镇组沉积相的时空配置关系,正确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开展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安徽中南部震旦纪-三叠纪二级层序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中南部震旦纪至三叠纪各时期为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和碳酸盐沉积环境的交替,据沉积盆地内或滨、浅海交接地带沉积相序的变化、相的叠置变化关系,结合关键部位的层序界面和凝缩层特征,将其分为8个二级层序,每一个二级层序在盆地内或滨、浅诲交接部位,在沉积相序上总的趋势均表现为由浅→深→浅的变化,且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二级层序的界线和凝结层往往是该二级层序内若干个三级层序中海平面下降或上升最为显著的转折部位,这些界面类型往往与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冰川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牟传龙  王剑 《矿物岩石》1999,19(3):30-36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与金沙江洋的俯消减及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其盆-山转换过程,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由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形成了金沙江弧-盆系的空间配置,兰坪地区成为弧后盆地,早中三叠世,金沙江弧-盆系及东西两侧的昌都-兰坪陆块和中咱-中甸陆块的构造沉积式样发生大的转米,开始了兰坪中新生代盆-山转换历史,由于弧陆碰撞作用,使得兰坪分国地由弧后盆地转化成弧后前陆舅地,盆地中  相似文献   

19.
赣闽粤地区早、中侏罗世构造地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东南部浙闽赣湘粤地区侏罗纪以来的沉积地层和赣闽粤一带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地层特征和沉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赣闽粤地区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差异明显;2)中侏罗世时受古太平洋板块在日本一带俯冲作用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发生了构造转换,构造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动,以再一次的挤压隆升和山前快速堆积为特征,并使区域地层和构造格局从原先的近东西方向展布变成北东方向,尤以南岭东段的武夷山西部表现最明显,使早侏罗世的山地范围朝西北方向扩展,但是在南岭地区的闽西—赣南—粤北一带则以陆内裂谷和双峰式火山作用为特征,其成因可能与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3)从中侏罗世开始,在古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下,研究区逐步发生了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转换,早白垩世已经完成这一构造转换,原先的近东西向构造域已经基本被北东向构造域所取代。中侏罗世是构造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转换位置可能在南岭东段。  相似文献   

20.
遵循刘宝珺院士提出的“构造控盆、盆地控相”指导思想,在系统厘定地层格架和构造单元划分基础上,确定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从北往南依次发育:羌塘-三江多岛海、班公湖-双湖-怒江洋、冈底斯-喜马拉雅多岛海和若干次级构造-古地理单元。班公湖-双湖-怒江洋是分隔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特提斯大洋,南羌塘地块是漂浮在特提斯大洋中的块体。本次重点对北羌塘前陆盆地和北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沉积相带展布和古地理进行了研究。造成两个盆地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地质事件。构造事件决定了盆地性质,盆地性质又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北喜马拉雅盆地位于冈瓦纳构造域,晚三叠世盆地基底南浅北深,继承了古生代构造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印支造山作用不发育;北羌塘盆地位于泛华夏构造域,晚三叠世发育印支挤压造山作用及其前陆盆地沉积记录。盆地分析研究表明,北羌塘南部江爱达日那和热觉茶卡等地下三叠统康鲁组底部均发现灰紫色中厚层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组成向上变细的海侵型地层结构,沉积相为滨岸三角洲;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沉积相为含煤盆地边缘三角洲。从沉积相展布型式和北东向古水流方向分析,三叠纪北羌塘沉积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羌塘中部双湖造山剥蚀区或“中央隆起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