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极地海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为“极地海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专题研究工作的简单小结。本工作从资料分析特别是从数值试验研究了极地海冰广度异常的气候效应,着重揭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可激发出全球大气异常遥相关型波形,表现出具有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同样生命的作用;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机制以及极地海冰变化特征和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统计诊断和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异常,引起南海-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异常的持续,从而导致东亚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同时指出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夏季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并非是线性叠加,海温持续性异常对东亚夏季气环流的影响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夏季环流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影响夏季大气环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温异常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影响,我国上空环流受其直接影响较小,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的响应比对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响应明显.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都使极涡明显减弱,对中低纬度大气高度场的影响相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中低纬度地区槽脊活动表现不明显,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会使大气高度场产生明显的槽脊扰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会使涡度场、经向风形成沿驻波波列传播的扰动场.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同时发生时,经向风场使北半球所有的地方都产生了扰动(两条波列路径仍然清楚),沿纬圈和经向都呈有规律的正负相间的分布,扰动表现为驻波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年前期冬、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了影响区域性旱涝的海温“强信号”概念 ;探讨了北半球大气环流结构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响应问题 ,并研究了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半球夏、春季高度偏差场季尺度相关偏差场波列结构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通过低纬walker环流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性大气异常运动 ,从而产生遥响应环流型 ,形成类似PNA遥相关“大圆波列”。此类遥响应特征在西太平洋区域表现出与副热带高压、西风槽、阻塞高压等相关的系统的准定常经向波列。研究结果还表明此类经向波列结构描述了中高纬地区系统对低纬异常海温遥响应的动力学特征。应用 1997~ 1998年冬季实际海温资料 ,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引入实际海温异常的敏感性试验 ,较成功地模拟了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降水分布特征。文中从统计、动力分析和数值模拟综合分析方法揭示出由前期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异 ,构成中国长江流域旱涝的物理图像及其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汤明敏  王毅 《气象科学》1995,15(2):10-19
本文利用一个全球大气环流说模式,对七月份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北极海冰异常及高原积雪对西北太平洋副高和我国降水的影响进行数值试验,得出一些有铁结果。例如,当赤道东或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距平时,副高较趋近负SSTA区,当出现正距平时,副高则远离正SSTA区;北区海冰覆盖面积较大时副高位置偏南,覆盖面积较小时副高位置偏北等等。  相似文献   

6.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1995,19(5):535-544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场、风场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感热和潜热输送等一些物理场的异常,并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全球及赤道太平洋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1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勰  廖要明  柳艳菊  叶殿秀  司东  王艳姣  聂羽 《气象》2016,42(4):489-495
201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继续偏高,比1961—1990年平均值偏高0.76℃,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全球海洋平均热容量突破历史纪录。北极海冰年内最大值又创新低,南极海冰继续偏多。受下垫面因子的影响,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导致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春季南亚地区暴雨成灾,夏季欧洲受到高温侵袭等。分析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以及赤道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偏高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强,以及印度半岛局地对流活跃是导致南亚地区春季暴雨频繁的主要原因;另外,北极涛动负位相的维持导致中纬度西风减速及经向型环流的建立,是造成欧洲7月初高温热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南极海冰首要模态呈现偶极子型异常,正负异常中心分别位于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过去研究表明冬春季节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后期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型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而AAO可以通过经向遥相关等机制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气候。本文中我们利用观测分析发现南极海冰涛动从5~7月(May–July,MJJ)到8~10月(August–October, ASO)有很好的持续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MJJ南极海冰涛动首先通过冰气相互作用在南半球激发持续性的AAO型大气环流异常,使得南半球中纬度和极地及热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加大,在MJJ至JAS,纬向平均纬向风呈现显著的正负相间的从南极到北极的经向遥相关型分布。对流层中层位势高度场上,在澳大利亚北部到海洋性大陆区域,出现显著的负异常,在东亚沿岸从低纬到高纬呈现南北走向的“? + ?”太平洋—日本(Pacific–Japan,PJ)遥相关波列,其对应赤道中部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存在显著的降水和海温负异常,西北太平洋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显著降水正异常和温度负异常;低纬度北美洲到大西洋一带存在的负位势高度异常和北大西洋附近存在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中心,构成一个类似于西大西洋型遥相关(Western Atlantic,WA)的结构,对应赤道南大西洋降水增加和南撒哈拉地区降水减少。从物理过程来看,南极海冰涛动首先通过局地效应影响Ferrel环流,进而通过经圈环流调整使得海洋性大陆区域和热带大西洋上方的Hadley环流上升支得到增强,海洋性大陆区域特别是菲律宾附近的热带对流活动偏强,激发类似于负位相的PJ波列,影响东亚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而热带大西洋对流增强和北传特征,则通过激发WA遥相关影响大西洋和欧洲地区的大气环流。以上两种通道将持续性MJJ至ASO南极海冰涛动强迫的大气环流信号从南半球中高纬度经热带地区传递到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从而对热带和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高度场、风场及OLR资料,分析了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春夏季节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年,南海-菲律附近出现异常反气旋,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副高5月占据南海),南海季风爆发迟;而春季海温偏冷年,南海-菲律宾近出现异常气旋,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东(副高5月东移出南海),南海行风爆发早。数值试验腠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不仅对东亚大气环流春季季节变化有明显影响,而且此影响可持续到夏季。  相似文献   

10.
对北极海冰面积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了交叉相关分析,揭示了北极海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时空特点,并讨论了El Nino与北极海冰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Ⅴ-Ⅵ区冬季海冰面积能够对以后冬季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产生持续的影响,而北极Ⅶ区夏秋季的海冰面积能够影响来年夏秋季的海温;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海冰的影响表现为前期海温能够影响北极I区春季海冰的消融。此外,前期北极海冰状况对El Nino  相似文献   

11.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大气科学》1996,20(2):129-137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热带太平洋耦合距平模式模拟了一次类似于实际的ENSO增暖过程,并对由ENSO增暖引起的海洋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耦合模式中的ENSO增暖在热带地区主要伴随着赤道中西太平洋Walker环流的减弱、中东太平洋气压降低以及表层辐合上升运动的增强;夏季和冬季低纬环流异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夏季主要表现为印度夏季风环流的显著减弱和东亚季风的增强,而冬季则主要表现为赤道所有纬向环流圈均减弱;温带大气环流异常冬夏季也具有明显不同特征,夏季温带大气异常主要限于东半球,且发源于亚洲季风区,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似无直接联系,但冬季温带大气异常则主要是发源于海温异常区的波列响应,反映了海温异常直接热力强迫的结果。另外,本文对耦合模式中的温带大气环流异常产生的可能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温度异常资料,在分析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冬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地区将出现异常的南(北)风的响应,东亚冬季风将越弱(强)。应用加热强迫影响热带环流的简单模式研究r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异常海温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处于正(负)位相时,西太平洋区域强迫出异常南(北)风。这是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弱(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最为显著的关键区是赤道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160个台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综合分析气候反馈的统计方法——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合成分析,探讨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型的成因。结果表明: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出现的东北冷西南暖分布型与同期海温异常及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o型和赤道大西洋海温异常“正-负-正”三极型模态对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东北冷西南暖分布型有显著的强迫作用。上述海温异常型影响了大气环流异常,中高纬度地面偏北气流将冷空气输送到华北东北地区,致使该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同时中纬度西风增强,极地冷空气被迫盘踞在高纬,不能影响到西南地区,导致西南地区较常年更暖。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SST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发现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流区海温与山东夏季降水相关性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山东夏季旱涝年同期,前期SST异常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发现同期SST异常显著,前期赤道东太平洋SST负异常与500hPa,大气环流负WP相关型关系密切,北太平洋流区海温异常很可能受环流异常的调制,利用2-4月高相关区SSTA做当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的试验和利用赤道东太平洋区3月、北太平洋流区7月海温做长期夏季  相似文献   

15.
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耦合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东太平洋赤道海温和太平洋月平均云量距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太平洋赤道海温距平和中太平洋赤道云量距平有很好的正相关,而与东、西太平洋赤道云量距平有很好负相关。所以太平洋赤道上空应该存在二个距平的东西向环流。(2)云和海温存在周期为34—38个月的耦合振荡,我们提出了云-辐射-海温机制来作解释。(3)在东太平洋海温暖水月的前12个月到后6个月期间,东太平洋赤道云量是负距平的(即偏少),这表明此期间可能是大气在影响海洋,亦即Walker环流影响海温变化,而不是海温影响了Walker 环流。海温和Walker环流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组成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一种耦合振荡。(4)东太平洋海温、中太平洋云和北半球中、西太平洋信风亦有很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16.
肖子牛  晏红明 《大气科学》2001,25(2):173-183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9L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并完成了赤道太平洋暖异常海温和印度洋地区的不同结构异常海温的强迫试验。以研究在ElNino位期间印度洋不同海温异常分布对初夏亚洲季风及我国南部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印度洋不同的海温结构对越赤道气流异常,对印度、中南半岛及中国南方的降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利用NCEP的资料进行合成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在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进行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流域南北两支雨带与春季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并采用NCAR/CAM 3.0大气环流模式对前期海温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区域(150~90°W,5°S~5°N)的海温异常对两支雨带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海温正异常时南支雨带旱、北支雨带不明显,海温负异常时南支雨带涝、北支雨带旱;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强迫可以在北半球对流层激发出遥相关波列,并影响长江流域南北两支雨带的旱涝分布,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南支雨带的影响比北支雨带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科院大气所的IAP AGCM-Ⅱ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在存在和没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下,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后者东亚地区西南季风的爆发偏晚,南海夏季风增强,此时我国大陆降水偏多;而前者西南季风的爆发将更偏晚,南海夏季风减弱,此时华北降水偏少;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印度洋偶极子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西省58个台站1960-2009年有观测记录的50年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位势高度场和海温场资料,研究了山西省旱、涝年大气环流特征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Nino区)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年从前期春季到同期夏季,欧亚中高纬度500hPa位势高度的大气环流存在异常,尤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环流系统都有明显的变化;850hPa风场上蒙古气旋南部纬向风的异常,以及我国东部到华北地区经向风(东亚夏季风)的异常,是直接影响山西省夏季降水的重要环流因子;赤道东太平洋秘鲁冷水舌和太平洋东岸暖水舌均是山西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其中Nino区域前期春季海温异常对山西省夏季降水的环流系统有显著的影响,即Nino区域前期海温偏低有利于山西省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20.
北极I区海冰面积变化及其与大气遥相关型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OF和功率谱分析表明,北极I区海冰面积的第2、第3特征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40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在这一频带上,海冰面积变化的热力强迫作用可分别激发出EU和EA大气遥相关型。经对比,进一步发现,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北半球冬半年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引起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