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黄婉庆 《地理教学》2021,(18):36-37
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学地理课程能在理论上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力度仍有待提升.本文以深圳湿地为依托,开展以"穿越湿地·我的家在红树林"为主题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品质和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在必修《地理二》的教学中,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通过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概念教学、各教学主题的价值定位、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进阶培养。  相似文献   

3.
何宇  李晴 《地理教学》2021,(21):46-49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新时代中学生必备素养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家国情怀"在地理课程中的渗透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地理课程下"家国情怀"的内涵,然后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入手,以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教学设计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4.
徐雪  袁孝亭 《地理教学》2021,(19):20-25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地域性、发展演变性和不对等性这三个特性,可以成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学理依据,有助于把握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根本指向:要注重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并观照到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变化、从人地问题的本质与危害入手体会人地协调的含义和意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实现人地协调中的作用;要将"对自然心怀敬畏"置于人地协调观培养中最基础的位置,引导学生尊敬自然,对自然有所畏惧,掌握一定的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与规律法则.  相似文献   

5.
孙嘉 《地理教学》2019,(8):38-40,22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结合课例,思考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落实人地协调观,为培养初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滕静超 《地理教学》2021,(10):26-28
本文由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观察到的六和塔选址在凹岸的疑问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自制地理模型、实验探究、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探究流水在河流凹岸与凸岸的作用过程与原理,形成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三个基本方向为:(1)结合地理学科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结合地理学科的整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同时本文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为"阐述促依从——思辨促认同——践行促内化".  相似文献   

8.
梁晔 《地理教学》2021,(5):42-4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沪教版初中区域地理"南美巨人——巴西"为例,以巴西国旗寓意为纽带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阐述情境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内涵是以思政价值为引领,以富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地理学科内容作为载体和抓手,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支撑,以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为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提升地理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课堂思政教育的基本路径有: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思政价值引领;对接区域发展理念,创设主题情境;问题驱动,引领协同探究;多维度评价,凸显实践和价值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白絮飞  杜卫红  孙玮 《地理教学》2021,(14):8-11,32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地理师范专业大兴安岭以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为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对实习中的研习点进行解读,凸显专业实习中对地理师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地理体系下核心素养的研究已广泛深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近年来地理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性出发,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多维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模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时空秩序蕴含着丰富的时空观、区域观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人地关系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聚焦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基于时空秩序思想的人地关系教学,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在时空上的地理流的因果关联、区域联系和失衡问题,主要包括"过程-格局""差异-关联""约束-共生"三个相互有关联但各有侧重的内容。文章通过剖析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2019年第1版)的案例,具体阐明了相关教学指向。  相似文献   

13.
陈卫林 《地理教学》2023,(10):55-56
在以讲授地理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人地协调观,对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挑战。本文围绕“因地制宜”这一重要的地理观念,以学校所在地发生的真实社会事件为教学载体,采用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式,在材料阅读、同伴讨论和分享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因地制宜”这一抽象的地理观念。  相似文献   

14.
王丽  郑鹏飞 《地理教学》2021,(13):61-64
近年来,区域地理的考查不再局限于大尺度区域,试题逐步趋向小尺度的"过渡区域".本研究通过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卷Ⅰ、Ⅱ、Ⅲ)试题对"过渡区域"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其考查具有频率较高、分值占比大、涉及题型全、涉及区域广等特点.并以毛乌素沙地为例,详细分析"过渡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具有复杂性、脆弱性与变化性.因此,地理教师需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正确认识"过渡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春红  杨利娜 《地理教学》2021,(16):24-26,8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指出:高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本文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通过设置系列问题链和任务链,引导学生探讨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考试评价的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怎样把高度凝练的核心素养植根于课堂教学并将其内化,就成为中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寻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最优模式。首先根据核心素养内涵重组课程内容,兼顾学生基础,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基础梳理、深化整合、命题探究、质疑反馈、精讲点拨、提能演练六大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牛民吉 《地理教学》2013,(22):22-25
正一、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支架1.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思路区域地理彰显着学科本质特点,它的命题思路吻合陈尔寿先生"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地为生"涉及区域中自然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人地协调"涉及人文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持续发展"则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2.区域地理综合性思维导图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内容要求3.5"的主题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落脚在"碳减排"的"国际合作"行为.此条内容要求的科学逻辑是:"碳排放—碳循环—温室效应—环境影响(全球变暖)—国家安全风险—碳减排—国际合作",体现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空间内发展是人地和谐的自然基础这一基本思想;在整个逻辑链条中,"国家安全风险"环节的内容是理解"碳减排"和"国际合作"行为的重要性.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问题是现实的全球尺度人地关系问题,此条内容要求覆盖了人影响地、地影响人、人对影响的反馈等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本文基于选择性必修一“植被”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探究—校园调查—专题研究”三个环节,遵循“情境—问题—行动—生成”的基本途径,渗透核心素养水平分级思想,逐级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李思其 《地理教学》2023,(18):46-4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文以沪教版《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地区”一课为例,探索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探讨任务式教学、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