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根据黄铁矿及有关矿物的晶体结构和穆斯堡尔谱参数的特点、对浙江某金银矿床及有关矿床的黄铁矿中杂质元素含量及其对黄铁矿结构与穆斯堡尔谱参数的影响,得出黄铁矿的四极分裂值QS的变化主要由黄铁矿中呈类质同象存在的杂质元素的含量不同所致的结论。由于黄铁矿中这些杂质元素的含量具有指示矿床成因、矿化阶段、矿床分带以及矿物组合的意义,因而黄铁矿的穆斯堡尔谱参数也就具有这些方面的意义,这可作为黄铁矿的一个新的标型特征并可在矿床的找寻、评价和勘探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我院FH—1918微计算机穆斯堡尔谱仪已安装调试完毕,现可对内对外接收样品,测试收费合理。 穆斯堡尔谱方法国内外发展很快,应用的范围较广。我们主要测定岩矿石,矿物(最好为单矿物)中铁的氧化状态以及Fe~(2 )或Fe~(3 )与总铁的比值。欢迎各单位送样测试。 样品要求:将岩矿石、矿物研磨成小于100目的粉末,每个样品自然铁要求10毫克。  相似文献   

3.
穆斯堡尔效应(Mbssbauer effect)是一种无反冲的核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自六十年代初发现~(57)Fe的能量为14.4Kev的γ射线无反冲共振吸收后,在物理,化学等部门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铁在地壳中分布非常广泛,多数矿物都含有铁,所以六十年代中以后,Fe穆斯堡尔效应应用于矿物研究,十多年来发展很快,到现在,Fe穆斯堡尔效应已成为矿物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新近矿物穆斯堡尔谱学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1.用穆斯堡尔方法测定矿物中阳离子位置分布矿物中阳离子位置分布和有序—无序现象是矿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穆斯堡尔方法,为研究矿物中Fe~(2+)—Mg~(2+)位置分布及有序—无序现象提供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并将  相似文献   

4.
郭海棠 《地质与勘探》2014,50(3):486-493
穆斯堡尔谱对确定铁离子占位、核外环境及氧化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XRD、TA、湿法化学分析和红外光谱测试的基础上,测定了板铁矾、针绿矾等8种硫酸盐矿物的室温57Fe穆斯堡尔谱,并根据常温下硫酸盐矿物穆斯堡尔谱参数和其晶体结构中Fe3+和Fe2+的占据位置对其谱峰进行了指派。结果表明本矿床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穆斯堡尔谱的同质异能位移较小、四级矩分裂值分布范围较大、无磁超精细分裂等特征,且硫酸盐矿物结构中存在着共价键。通过与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穆斯堡尔谱相比较,两者在近地表风化及氧化过程中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基本相同,酸性和氧化性的环境为硫酸盐矿物的产生和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红山矿床更为干旱少雨,导致两者硫酸盐的穆斯堡尔谱参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穆斯堡尔光谱学做为一种研究矿物的新方法,已经广泛地用在矿物学的研究中(应育浦和李哲,1977)。可以使用铁的穆斯堡尔效应来确定矿物中铁的价态、配位数、阳离子铁的分布,即有序和无序等。迄今已对几乎所有的含铁矿物进行过穆斯堡尔测试和研究。云母是一种重要的层状硅酸盐类矿物,它是花岗岩中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近年来云母类矿物的穆斯堡尔效应研究已相当广泛,尤其对黑云母研究较多。本文收集了四川攀西地区某些不同地点,不同花岗岩体中十二个黑云母和二个白云母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和穆斯堡尔效应研究,以探讨黑云母、白云母中  相似文献   

6.
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十分广泛,己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和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矿物地质学、考古学以及工业技术等各个研究领域。对于铁来说,已经形成哪里有铁,哪里就有穆斯堡尔谱学的研究局面。1964年Sprenkel—Segel等人使用穆斯堡尔效应首先研究了石陨石,开创了穆斯堡尔谱学在陨石地质学中应用的新局面。陨石是稀有的标本,它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空间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由于穆斯堡尔谱学具有相当高的能量分辨率,能直接观察和研究超精细结构,因而成为陨石地质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物学研究不断地深入。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引用不断促进矿物学的发展。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矿物波谱学的兴起标志着矿物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穆斯堡尔谱是一种新的矿物波谱方法,它正被引用于矿物学研究领域。用铁的穆斯堡尔效应可以确定矿物中铁的存在状态:价态,Fe~(2 )/Fe~(3 )比值,配位数,阳离子铁的  相似文献   

8.
张铭杰  王先彬 《沉积学报》1998,16(4):153-157
测定了青海锡铁山硫化矿床氧化带矿物的室温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穆斯堡尔谱具较小的同质异能移、四级矩分裂值分布范围较大、无磁超精细分裂等特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氧化带垂向不同位置矿物的穆斯堡尔谱特征划分出铁锰帽亚带、高铁矾类亚带(进一步划分出单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三个次亚带)、低铁矾类亚带及原生硫化物带等垂向分带,每一亚带代表特定的物化条件,反映了干旱地区硫化矿床风化过程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穆斯堡尔效应在我国矿物学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编写一种收敛快、计算迅速的优化拟合程序就显得特别重要。 矿物样品的穆斯堡尔谱数据是由m道分析器(一般为200—500道)读出的m个读数(强度计数)所构成的。一般认为,穆斯堡尔谱是由NL个洛伦兹峰的叠加。  相似文献   

10.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及其在矿物学、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矿物谱学是目前矿物学,甚至岩石学、地球化学中方兴未艾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现在常用于矿物学研究的谱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穆斯堡尔谱只能研究穆斯堡尔核,通常为57Fe、119Sn。可见吸收光谱限于研究能产生颜色的过渡金属离子或色心,电子顺磁共振谱要求被...  相似文献   

11.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朱扬明  肖乾华 《沉积学报》1997,15(4):103-108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生油岩样品饱和烃色质分析表明,重排甾烷随井深出现含量下降的逆转现象,表明热演化不完全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重排甾烷的分布与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关系也不密切,意味着各种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作用无明显差别。经研究发现,重排甾烷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有关。在Pr/Ph小于0.5的缺氧强还原地层中由于甾烯碳骨架的酸性重排作用受到抑制,因而所形成的重排甾烷很少;随Pr/Ph增加,沉积环境变为弱氧化-氧化时,重排甾烷含量显著增高,表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沉积物中的含氧性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查干凹陷中央构造带被巴润断裂系分隔成多个断阶,东侧第一断阶和第二断阶含油范围小而西侧第三断阶和第四断阶含油范围大。东部断阶原油成熟度高而西侧断阶原油成熟度低,表现为:第一断阶和第二断阶CPI大多数大于1.20,OEP多数大于1.30,Pr/Ph多数在0.60以下,Ph/nC_(18)普遍高于1.00;第三断阶和第四断阶CPI和OEP小于1.20,Pr/Ph多数在0.60以上,Ph/nC_(18)普遍小于1.00。通过规则甾烷分布特征和原油成熟度特征的分析,确定靠近洼陷的第三和第四断阶的原油更多来自于洼陷中心的烃源岩供烃,而第一断阶和第二断阶则主要是构造带本地烃源岩供烃。钻井、测井资料表明,断层发育诱导裂缝带和滑动破碎带,其中滑动破碎带物性较差,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非线性随机反演结果表明,巴润3号断层南段致密滑动破碎带稳定发育。断层生长指数研究表明,断层主要在苏二晚期活动,并且巴润3号断层活动性较弱。研究区断层SGR普遍在25%以上,在断层静止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表明,中央构造带主要成藏时间为苏二末期—银根早期,成藏期巴润3号断层由于活动强度较弱,同时沿着断层致密滑动破碎带发育,导致洼陷中形成的原油不易穿过3号断层继续向构造带东侧运移;因此第一断阶和第二断阶主要依赖本地烃源岩供烃,而第三第四断阶为洼陷中心供烃,烃源岩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不同断阶带原油成熟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阿姆河盆地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是一套公认的成熟烃源岩,其成熟度与中国古生界高-过成熟度海相烃源岩不同,通过对阿姆河右岸地区上侏罗统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及与中国塔里木和华北、四川、吐哈、渤海湾等盆地类似烃源岩的比对,研究了阿姆河盆地成熟海相烃源岩地化特征,建立了有机质丰度与类型的评价标准与图版。结果表明:阿姆河盆地侏罗系存在灰岩和泥岩两类海相烃源岩,灰岩有机质丰度略高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和华北地台中上元古界灰岩,与四川盆地二叠系灰岩接近,泥岩有机质丰度与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泥岩相当,成倍好于塔里木盆地、华北地台海相泥岩;海相泥岩属于Ⅰ2~Ⅱ型烃源岩,海相灰岩属于Ⅲ~Ⅱ型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1)阿姆河盆地上侏罗统灰岩好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标准为0.5%,泥岩好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标准为3%;2)以低等生物为主的海相碳酸盐岩或泥岩,其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族组分、Pr/Ph与Ph/nC18关系、甾烷ααα(C27、C28、C29)-20R含量、多环芳香“三芴”系列等参数既揭示了烃源岩的生源环境,也是鉴别母质类型的良好参数。阿姆河盆地上侏罗统海相泥岩和灰岩烃源岩评价标准与图版的建立,对国外海相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的沉积环境、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成熟度等进行了评价。烃源岩Pr/Ph绝大部分小于1,显示植烷优势,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物源来自于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且以水生生物输入占优势;利用Pr/nC17-Ph/nC18、C27-C28-C29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关系评价区内埋汗哈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对OEP、萜烷、C29甾烷等参数分析表明,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有利于油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from Zao-V oil measures in the Shen-jiapu oilfield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ctional composition of crude oils, GC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action of crude oi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bio-markers. The deposifional environment, type and evolution of the biological source are also discussed. All pieces of evidence such as low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action, high resin and asphalt, high isoprenoid alkane, weak odd-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 CPI ranging from 1.23 to 1,29, OEP ranging from 1.14 to 1.16) and low sterane and terpane maturity parameters show these crude oils are immature oils. Low Pr/Ph ratios (0.66 -0.88) and high gammacer-ante/C31 hopane ratios ( 0.59 - 0.86 ) indicate the source rocks were formed in a slightly saline to brackish reducing lak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Gas chromat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action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C30 hopane in terpane series and C29 sterane in sterane series indicate the biological source of the crude oils is composed mainly of bacterial and algal organic matter, and some algae are perhaps the main contributor of organic matter to the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6.
对于低勘探程度盆地,寻找优质烃源岩对于勘探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量测试分析资料,以哈日凹陷为研究对象,对银额盆地银根组优质烃源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烃源岩中有机质来源及其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岩性为泥晶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烃源岩w(TOC)平均5.62%,有机质丰度极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属腐泥型,或腐殖腐泥型有机质;烃源岩成熟度较低,但底部已经达到成熟热演化阶段,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来自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的混合源。优质烃源岩Pr/Ph值为0.19~0.27,代表强还原性的沉积环境;伽马蜡烷指数为0.30~0.54,高伽马蜡烷含量表明高盐度的沉积环境。藻类勃发形成的高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是银根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2个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松科1井是中国大陆第一口以白垩系陆相地层为主的全取心科学探井。通过取心样品的系统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泥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演化及有机质沉积环境在纵向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一段泥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有机碳一般大于2%,平均为3.21%,发育优质烃源岩,其次在青二、三段、姚家组和嫩江组一、二段中也均发育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的源岩层。纵向上泥岩有机质丰度显示出从高向低的9个韵律性变化,反映了湖相沉积过程中气候与水体环境、生物发育及有机质保存条件的周期性变化。青一段泥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较高的甾烷含量反映以藻类输入为主,较高的伽马蜡烷和低的Pr/Ph及甲藻甾烷的存在反映该时期水体具有盐度分层和强还原的沉积环境,可能与海侵有关。青二、三段泥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型,伽马蜡烷和Pr/Ph等多项指标反映出该时期水体呈现振荡变化,有机质受陆源影响加大。姚家组有机质类型变化大,一部分为Ⅰ—Ⅱ1型,另一部分则Ⅱ2—Ⅲ型,较高丰度的泥岩通常具有较好的有机质类型,多项指标反映出该时期沉积环境波动较大。嫩江组一、二段泥岩主要以Ⅰ型和Ⅱ型为主,4-甲基甾烷的存在反映具有沟鞭藻的贡献,较高的伽马蜡烷和低的Pr/Ph反映水体有盐度分层。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反映青二、三段中部泥岩开始进入成熟,源岩开始大量生油的深度在1500m。  相似文献   

18.
卡塔克隆起中1井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成因至今仍有争议,而对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剖析,能为探索海相原油的成因提供依据。选取卡塔克隆起上的中1井不同层系储层沥青,详尽剖析了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中1井储层沥青的Pr/Ph为1.14~1.39,CPI值 1.01~1.08,OEP值0.98~1.05,无奇偶优势或偶奇优势,伽玛蜡烷、C28甾烷丰度低,硫芴系列丰富。甾烷成熟度参数和Ts/(Ts+Tm)均指示中1井储层沥青处于成熟—高成熟热演化范畴。依据特征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对沥青的成因示踪,中1井储层沥青与上奥陶统烃源岩有成因关系,而中1井储层沥青与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分子特征的迥异也佐证该认识。  相似文献   

19.
Biomarker ratios, together with stable carbon (δ13C) and hydrogen (δ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individual hydrocarb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a suite of crude oils (n = 24) from the East Sirte Basin to delineate their sources and respective thermal maturity. The crude oil samples a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families (A and B)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source inputs and thermal maturity. Using source specific parameters including pristane/phytane (Pr/Ph), hopane/sterane, dibenzothiophene/phenanthrene (DBT/P), Pr/n-C17 and Ph/n-Cl8 ratio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ricyclic and tetracyclic terpanes, family B oils are ascribed a marine source rock deposited under sub-oxic conditions, while family A oils have a more terrigenous source affinity. This genetic classification is supported by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3C) of the n-alkanes. Using biomarker maturity parameters such as the abundance of Pr and Ph relative to n-alkan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terane and hopane isomers, family A oils are shown to be more thermally mature than family B oils. The contrasting maturity of the two families is support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ble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D) of Pr and Ph and the n-alkanes, as well as the δ13C values of n-alkanes in their respective oils.  相似文献   

20.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虽然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果,但油气成藏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烃源岩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开展油族划分和油源对比研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有效烃源岩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烃源岩为腾格尔组一段(K1bt1)中上部“高有机质丰度、低成熟度、高C27甾烷相对含量、高伽马蜡烷含量、低Pr/Ph比值”烃源岩;第二类烃源岩为K1bt1下部“高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熟度、中等C27甾烷相对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烃源岩;第三类烃源岩为阿尔善组(K1ba)“较高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低C27甾烷相对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高Pr/Ph比值”烃源岩。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油砂中的原油可划分成4个油族:油族1为K1bt1未熟油,原油来源于第一类烃源岩;油族2为K1bt1成熟油,原油来源于第二类烃源岩;油族3为K1bt1未熟油与K1bt1成熟油的混合油,原油来源于第一类烃源岩和第二类烃源岩;油族4为K1bt1成熟油与K1ba成熟油的混合油,原油来源于第二类烃源岩和第三类烃源岩。从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区,K1bt1烃源岩所指向的有利区的面积为26.85 km2,K1ba烃源岩所指向的有利区面积为79.30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