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沿着红河断裂带及其以北地区,滇西北——滇南约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对24个地震台所记录的9次(M=3.4—5.5)地震震相分析研究所作的 P_n 波相遇时距曲线和地壳结构轮廓,初步得到:V(?)=5.8公里/秒,V_(pn)=8.2公里/秒;对滇西北(丽江——剑川)地区,由五个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厚度 H=54公里;对滇南(峨山、建水、红河和蒙自)地区的4次地震资料得 H=44公里。M——面的倾角(?)=1.5度。震中距在Δ=150—260公里范围内的初至 P 波速度滇西北为 V_(p1)=6.0±0.1公里/秒,滇南为 V_(p1)=6.8±0.1公里/秒。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观测中广泛使用的 DD-1、DK-1地震记录仪,常常由于推动线路及同步马达的故障而中断记录,特别在夜间,一旦记录滚筒停转,就会给记录资料造成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试做了一个停机报警装置。本装置具有原理简单、安装容易、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等优点。它可以应用在滚筒记录的(如地震仪记录滚筒、地磁和地倾斜滚筒等)各类仪器上。1.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1)电路结构。地震仪停机报警器的基本电路结构见图1。T_1、T_2、T_3、D、R_1、R_2、R_3、R_4、R_5、R_6及 C_1、C_2构成一个延时电路,R_7、R_8、R_9、T_4、T_5及 C_3构成一个实用电子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世界数字化台网(GDSN)的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1981年1月23日道孚、1985年8月23日新疆以及1981年1月18日日本本州等七个发生在不同构造区的大地震在1—10秒周期下的源谱(ω);汇集了本文作者用相同方法计算得到的发生在消减带、活动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不同地区大震的另外31个矩震级M_W≥6.4的源谱(ω)及由P波最大振幅求出的体波震级。将新疆及道孚地震与消减带相同矩震级地震的平均源谱相比,其M(ω)值在10秒周期下与其差别不大,而在1—2秒周期下前二者的(ω)值则高出2—3倍。这一结果相当于应力降高3—5倍。 本文计算出了上述消减带和板内地震在0.1到1Hz的频率范围内的log(ω)-longω的斜率平均值分别为-1.69和-1.26。由此值及10秒周期下的(ω)平均值,可估算出消减带及板内地震在上述频率内不同矩震级M_W下的源谱振幅值(ω)。 通过对25个倾滑型地震在周期T=1.43秒下的源谱振幅和体波震级进行最小二乘回归计算得出:log=0.91m_b+11.60,式中的单位为N·m。对走滑型地震m_b的修订后,得出中国板内走滑型地震的经验公式为log=0.91+11.87。  相似文献   

4.
1982—1983年在甘肃永登地区进行了系列人工大爆破,本文分析研究了甘宁青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求得各种波的平均速度为:V_(?)=6.00公里/秒,V_(?)=3.56公里/秒,V_(pn)=8.16公里/秒,V_(?)=4.54公里/秒。表层直达纵波速度V_o=4.82公里/秒。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M在140—180公里范围比P_g波强10—7倍。並获得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为:(1)甘肃北山的河西堡—高台一带为48.3公里。古浪—张掖—嘉峪关的河西走廊一带为50.2公里。祁连山南麓为53.6公里。(2)青海中南部为54.4公里。(3)甘肃东部的礼县—武都地压为48.7公里。定西—岷县—通谓地区为50.5公里。(4)宁夏六盘山区为51.6公里。六盘山西侧的甘肃静宁为48.6公里,东侧的平凉为47.5公里,东南端的陕西宝鸡为46.1公里。以上的地壳厚度分布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在东北边缘的递减,以及甘肃东部地区地壳的某些起伏。  相似文献   

5.
本设备作为地震遥测系统脉冲标定使用。每日定时一次,以预定的脉冲幅度来检测地震遥测系统运行情况,以及地震计的初动方向。另外也可以作为一般地震台脉冲标定使用。 (1)工作原理。取电子表闹铃脉冲电压作信号源,通过耦合电容C_1经二级管D_1检波将信号变为单向脉冲。经过积分器C_2R_2使电压达到所需的连续阶梯式的电平,持续时间为30—40秒,送给比较器,与已知的电平比较。比较器输出使晶体管T_1,T_2(3DG12E)由截止状态到导通状态,从而带动继电器J吸合,将继电器一对触点串接在拾震器标定线圈回路中,控制标定  相似文献   

6.
大震前复杂震源系统的非线性阶段和大震预报(一)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现代统计物理学中相态突变前系统内出现的非平稳态现象于地震预报的研究中,得到了大震孕育时间T、弹性应变时段T_1与非线性时段T_2之比分别稳定在5和4附近。此比值与震源破裂方式、介质强度差异、构造运动速度差异无关,因而可作为浅源大震发生的临界指数。同时它还具有普适数特性,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均适用。利用此比值常数以及由测震学指标所确定的T_1和求得的T_2可以进行确定性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另外本文还得到了孕震时间T与震级之间的两个统计式,它们分别对应于构造运动速度不同的地区。M_1=4.2+1.5logT (1) M_2=5.8+1.2logT (2) (1)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高的地区,(2)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一般的地区,式中的T以年为单位。利用上述两式可以进行粗略的地震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7.
基于华山山前断裂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对断裂沿线地层地貌、断层三角面、河流阶地、陡坎地貌以及典型断错剖面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1)华山山前断裂按几何结构、断错地貌表现分西段(蓝田—华县段)、中段(华县—华阴段)及东段(华阴—灵宝段)3段;2)西段及东段断裂错断了T_2阶地及马兰黄土,T_1阶地跨断裂连续,测年结果表明,T_2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T_1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由此得出西段及东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弱或不活动;3)中段断错地貌显著,河谷两侧发育Ⅲ级阶地,跨断裂阶地均被错断,测年结果表明:T_1阶地形成于2~3kaBP,T_2阶地形成于6~7kaBP,T_3阶地形成于60~70kaBP,结合阶地陡坎高度,得出不同时段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T_3—T_2时期0.4mm/a;T_2—T_1时期1.1mm/a;T_1以来1.6mm/a;4)中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发生过多次活动,在石堤峪、沟峪等地见漫滩陡坎,结合文化层及炭样年龄,可知漫滩形成于距今400~600a,对比历史地震资料,漫滩陡坎应为华县1556年地震的遗迹;5)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公元1556年华县8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华山山前断裂及渭南塬前断裂,其它断裂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1974年6月6日,北京时间20时30分51.1秒,河北省宁晋县(λE115°05′N37°31分)发生M_s4.9级地震,这是74年以来距山西较近的最大的一次震群型地震。震中距太原台219.2公里。太原台短周期地震仪记到P_n、P~*、P三组震相,P~*-P_n=2.4秒,P-P_n=7.2秒,S-P=27.4秒,与J—B走时表基本吻合。震中方位角偏大(49.5°),原因待查。垂直向初动向下,说明太原台处于源外引张区,参考附近台资料,估计太原地区以近NWW—SEE的拉伸为主。与地应力计算太原最小主应力方向N81°E是接近的。  相似文献   

9.
地震仪对地震波的影响是由仪器的频率特性决定的。由于不同频率特性的仪器,对地震波的响应是不同的。测定震级所使用的频率范围依赖于所使用的仪器。短周期DD-1地震仪整机频在0.1—1.0秒这段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曲线几乎是平坦的,超过1秒,曲线急剧下降,因此DD-1只适应一秒以内地震波的震级计算。中长周期SK地震仪的通频带基本上落在0.1—10秒范围,在其通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倍数基本稳定。长周期763地震仪,它的频率  相似文献   

10.
763长周期地震仪的标定计算,大多根据《763长周期地震仪仪器标定法》V_(max)-σ~2经验对照表,按照选定的 V_(max)查出相应的σ~2,然后计算动态放大倍数。由于多套仪器的 l_0,J_1、j_2不尽相同,所以尽管保证 D_1=D_2=1、T_1=15。~s0、T_2=100。~s0,还是可以发现实际计算出的 V_(max)与根据经验对照表选定的 V_(max)并不一致。就是说,这种办法不能准确控制 V_(max)为选定值。至于有的注重保证三个分向的静态放大率 V_0的一致性,根据:  相似文献   

11.
龙师(龙溪师范学校)一号孔是地震水化学专用孔。孔口水温97℃,平均流量0.1升/秒,水氡含量平均值30.7埃曼。水氡含量的多寡与大气降水、水温和气压有关。通过计算表明:氡值与水温、流量呈负相关,简单相关系数为r1=—0.7073、r2=—0.6753;而与气压呈正相关,r3=0.6185,均大于r1000.01=0.2540的临界值,可见水氡含量与三个因素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滦河中下游水系和新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守宽 《地震研究》1989,12(1):37-42
新构造应力场对地震形成机制、滑坡、水陆交通规划和水利工程布置都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根据沙氏法(A.E.Scheidegger)对滦河尤其是中下游水系格局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和土层节理、地震裂缝、地震断层面解等得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相互验证,从而得出了唐山近区的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压应力轴P_1=70°~80° P_2=50°最大张应力轴T_1=340° T_2=320°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时间域中计算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求出了京津地区1987年4月至1987年11月间M_L> 1.8级2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T,为由地震图中测出的(?)波初动半周期,u_(αm)为(?)波初动振幅,α为求出的震源半径,M_0为地震矩,Δ_σ为应力降。震源半径α是利用参考文献[1]中的T_r—α/v关系曲线,假定Q=400,破裂速度v=2.75公里/秒求出的。由[1]中图2的α/v—u′_(αm)关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北京等5个地震台763和SK仪器记录的20±2秒面波和(A/T)_(max)的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5种校准函数(σ、σ_(763)、σ_(300)、σ_N和σ_1—σ_2—σ_3)计算的M_s值相对M_(sz)(NEIS)的均方差μ和平均相对偏离D。结果表明:在20°—160°间,σ和σ_(763)较好;在10°—30°间,对于20秒面波,σ_N和σ_(763)较好;在160°—179°间,σ_(300)较好。  相似文献   

15.
1982年11月16日,在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和广东省连县交界处发生的3.5级地震,是南岭纬向构造带上继当年2月25日江西省龙南5级地震后又一次引人注目的小震活动,并且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为人们所提及。因此,对这次小震活动全面回顾一下,很有必要。 一、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 据收集整理的湖南省及江西、广西、广东三省区共24个地震台资料,利用和达曲线,取其中直线相关最好的15个台资料(最大相关系数r=0.9995),求得发震时刻T_0为19时16分45.3秒,波速比ν=1.634(比基值偏低6%)。用和达法和石川法初定震中为北纬25°08′56.4″,  相似文献   

16.
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作者编算了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采用双层地壳模型,H_1=22.0公里,V_(p1)=6.10公里/秒,V_(s1)=3.55公里/秒,H_2=29.5公里,V_(p2)=6.47公里/秒,V_(s2)=3.81公里秒,H=51.5公里,V_(pn)=8.17公里/秒,V_(sn)=4.62公里/秒。表中除了按通常走时表给出了(?)、(?)、P_2、S_2、P_n、S_n波的走时外,还给出中间层界面上的反射波P_1、S_1和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n、S_n的走时。该表使用方便,比用单层模型计算的甘肃及邻近地区地震波走时表更接近实际,比用甘肃地区的4层定位模型计算的走时精度高。  相似文献   

17.
MFM—3高灵敏度磁通门磁力仪(以下简称MFM—3)是加拿大Scintrex公司生产的手提式磁通门磁力仪。它是专门为在毫伽马范围內测量三分量磁場设计的。因此,该仪器在微脉动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对山东半岛地壳构造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19个地震的资科,分别计算了(?)、(?)_(11)、(?)、S_(11)震相的传播速度,其平均结果为:V_P~-=6.14公里/秒,V_S~-=3.55公里/秒,Vp_(11)=6.28公里/秒,Vs_(11)=3.63公里/秒,根据19个地震震相反射波资科,又对每一个地震单独计算了地壳厚度(Hp_(11),Hs_(11)),19个地震的平均值为:H=34.6公里。  相似文献   

19.
一、地震的基本情况 1984年5月21日23时38分上海市大多数居民从睡梦中被一阵剧烈震动所惊醒。这是由于在南黄海域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中最初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引起的。上海市的地震烈度达到了五度。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中国台站临时报告提供的资料,1984年5月21日15时37分50秒(GMT)在北纬32.7°N、东径121.6°E发生了一次震级M_S=5.6的地震,时过1分08秒,即15时38分58.1秒,在同一震中附近,即北纬32.688°N、东径121.5O9°E又发生了一次震级为M_B=5.9、M_S=6.3的地震,震源深度18km。对于这两次地震,美国地震情报  相似文献   

20.
模式识别(图象识别)是近二十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科学,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中。本文主要是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33°—40°N,103°—108°E)地区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特征,以判定该区的强震危险点。模式识别的结果表明:该区的易发震点主要与主活动断裂,及新生代断陷盆地、温泉等特征有关,FH实验的结果也成功地检验了模式识别方法在强震区划中的应用。它所预测的1700年到1936年中发生的Ms≥6.0级的18个地震均被识别在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