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珠江三角洲城市效率及其对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上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阶段性分析,按建城 过程的生态思想分析生态自发阶段(前工业社会)、生态失落阶段(工业社会)和生态觉醒 阶段(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认为在人与自然经历“依赖-对抗-调节” 的过程中,城市的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也由相融、脱离到再次协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由弱单中心结构转变为同心圆模式,再发展为主副多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3.
吴大放  刘艳艳 《热带地理》2013,33(4):473-479
以珠海市为研究区域,基于RS/GIS数据源,将多个时段TM遥感影像解译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研究1973-2008年珠海市城市空间扩展。结果表明:(1)1973-1988年是珠海市城市发展的初期,飞地式扩展占新增城市用地面积的84.51%,边缘式扩展的比例为12.76%,而填充式扩展为2.71%;(2)1988-1998、1998-2008年分别是城市发展的“扩散”阶段和“边缘扩张”阶段,飞地式扩展开始沿着交通线在金湾和斗门两区范围内大幅扩散,全市以飞地式扩展为主,边缘式和填充式扩展比例较低;(3)从政策和经济两方面分析影响珠海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因素,其中政策因素对珠海市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特区设立开始,到后来的特区扩容,珠海的发展深深地刻上了特区政策的烙印;经济驱动是珠海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与人口增长因素是导致珠海市城市空间扩展的最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 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1)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 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 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分析边缘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动因,从城市边缘空间演变、城市化发展动力和政府政策引导作用3个维度阐述边缘城市的产生,界定边缘城市的概念。从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波段、人口与城市化、交通方式和土地政策等方面探讨了边缘城市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目前中国的城市形态中并没有出现所谓的"边缘城市",边缘城市理论不适宜解释中国城市的发展,但对我国城市规划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网络视角下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叶林  黄震方  涂玮 《热带地理》2013,33(2):212-218
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通过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对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密度为0.533,规模为128,直径为3,网络密度处于中等水平。上海(舟山、台州)在中心度指数、权力指数、结构洞水平、核心度等指标上得分处于优势(劣势)地位,位于整个网络的核心(边缘)。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各城市旅游业空间聚类态势与网络特征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各城市在网络中相对位置的优劣,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揭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内部机理,为研究区域旅游空间差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韩玉刚  叶雷 《地理研究》2016,35(6):1127-1140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和最经济地分配、疏导与调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城市中心区内部、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互动(管驰明和崔功豪,2003)。因而城市副中心的构建既应起到疏解中心城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的作用,又应与中心城具有较为密切的交通联系,实现城乡统筹、功能互动。空间模式的构建要实现以下目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巨系统,但人类的干预作用几乎伴随其成长的整个过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城市在其空间发展变化中都留下了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作用烙印,科学认识二者作用下的空间成长变化规律对实施转型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白银市为例,选择白银城区1953年、1986年、2000年、2016年建设用地为数据源,运用GIS方法对白银城区空间扩展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白银市城市空间演变经历了城市兴起成长的他组织主导空间扩展期(1953-1986年)、城市波动发展的自-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空间扩展期(1987-2000年)与转型发展的自组织主导空间扩展期(2000-2016年)三个阶段,虽然自组织机制在城市空间演变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他组织机制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导管理作用。(2)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在纵向上不断增大,不同阶段各类型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差异显著,各有侧重,而在横向上方位分异性突出,各阶段有各自的主导扩展方向。表明在国家经济体制、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空间结构等变化过程中,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随其变化而影响到空间扩展强度和范围的变化。(3)各阶段白银市城市空间的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过大,虽凸显了资源型城市的特质,但严重超国家标准。同时,无论是单项人均居住与工业用地,还是人均建设用地都大幅超国家标准。(4)城市空间与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相对增长关系趋好性显著,城市空间形态的离散程度与分形维数降低,空间紧凑度提升。表明城市空间扩展的演化方向是一个能够发挥自组织机制和他组织机制的优势互补的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集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方曲  王芳 《地理学报》2018,73(2):380-392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城市化转型,科学合理的空间政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展政策情景实验、辅助空间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土地利用—交通集成模型,模拟城市活动空间分布,称作SDA(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tivities)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4个子模型:交通模型、家庭区位模型、经济活动区位模型、房租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模拟土地利用政策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延续过去5年(2009-2013年)房地产开发模式至2030年,则由于周边房地产开发数量较高、房租较低,越来越多的人口和企业将向郊区聚集(增长速度更大)。该趋势与目前疏解北京社会经济活动、缓解交通拥堵的规划目标相一致,模型可以很好地检验土地利用政策情景影响。而“基于活动”的模型被认为是模型发展趋势,因此,本文构建的SDA模型不仅可以检验不同政策对城市空间影响、辅助城市空间决策,也有助于推动LUTI模型的发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丰富和发展国内城市空间模拟分析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吕世华  陈玉春 《中国沙漠》1995,15(2):116-123
采用两维高分辩率边界层数值模式,并与一个包括植被和土壤层的生物一大气能量传输模式(BATS)耦合,模拟研究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中的绿洲对大气产生"冷湿效应",使之上空形成冷湿气柱;绿洲之间的沙漠对大气呈"暖干效应",使上空形成热干气柱。在水平平流的作用下,在绿洲下游的沙漠边缘形成降水峰值,有利于降水,但沙漠区下游的绿洲则相对于整个绿洲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断流概况、变化规律及其预测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吴凯  谢贤群  刘恩民 《地理研究》1998,17(2):125-130
该文简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初步揭示了黄河断流年度双高峰规律与多年逆反规律、利津站断流天数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的关系、利津站全日断流天数与总断流天数的关系等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了利津站最长断流天数、累计断流天数、断流长度、最早断流日期等发展趋势.上述研究为黄河断流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珠江河海划界的意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1,21(3):218-222
大河河海划界不能简单地把河流入海由窄变宽的口门断面作为河海分界线。文中分析了大河珠江河口的自然与开发利用的有关情况后,提出主要根据咸水入侵和淡水冲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并参考港口航道、水利和环境监测等因素,划出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由水行政机关主管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管理的行政事务是适宜的,要大力协调段内所有涉水项目的规划和工程的计划行动。  相似文献   

15.
16.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季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含有末次间冰期一次期东亚季风演变的大量信息,经外地学界十年来的探索,初步揭示了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本文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7.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雪崩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雪崩的形成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精河-伊宁铁路横穿天西北支-科研琴山,雪崩主要分布于科古琴山南坡布列开河以上至岭脊区域。此区雪崩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对该段铁路的危害较大。针对此区雪崩特征,提出了一些铁路选线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6,15(4):101-106
近年来,国际上和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个流行的说法:由于中东水资源短缺和人口迅速增长,各国间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因而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因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战争。该种说法值得商榷。对两河流域和有关各国的水资源现状和近年来该地区地缘政治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有关各国的水资源并不十分短缺,而且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有关各国将会在水资源上继续采取合作和妥协的态度,不会使矛盾激化到为此而发生战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