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良恶性滋养细胞疾病(GT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良性15例,恶性4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GTD的MRI表现。结果:15例良性病灶均位于宫腔,子宫肌层无受累;40例恶性病灶位于宫腔26例,宫颈管2例,均伴有子宫肌层浸润;位于子宫肌层12例,位于肌层的病灶,子宫结合带连续。MRI表现为病灶呈混杂信号影,T1WI于低信号中夹杂高信号者良性3例、恶性20例;增强扫描后40例恶性病变中10例呈动脉期强化,15例病灶分隔及实性部分中度以上强化,15例囊性病灶中央可见“暴风雪”样强化。良性均呈分隔状、渐进性持续性强化。31例恶性病变周围及肌层、宫旁可见增多增粗迂曲的流空血管影,5例良性病变宫旁见增多血管影,MR增强扫描显示清晰。结论:良恶性GTD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侵及范围,早期有助于提示良恶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30例肺癌的 MRI 及手术病理分期的结果。结果表明:MRI 能够比较准确地显示肿块的大小、范围、部位及叶以上支气管的受累情况;容易显示胸壁、纵隔、隔肌及远处转移,对胸壁受侵犯诊断准确率为86.7%;无需使用造影剂能直接显示肺门及纵隔区大血管的受累与否、诊断准确率为83.3%;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为90%,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5.7%;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比较,MRI 对肺癌分期准确率为80%。故认为 MRI 是对肺癌分期癌一种准确的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3.0 T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术前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b和Ⅱa期)的3.0 T高场强MRI影像资料,并将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3.0 T高场强MRI对早期宫颈癌术前评估的准确率。结果:早期宫颈癌表现为宫颈部实性肿物T1WI低信号14例(14/18)、T2WI高信号10例(10/18),15例(15/18)肿瘤病灶比正常宫颈肌层强化时间早(4±2.1)s,13例(13/18)肿瘤病灶时间-信号曲线(TIC)呈快速上升-缓慢下降型,术前评估分期准确率约为88.3%。结论:3.0 T高场强MRI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单纯超声心动图和超声心动图联合64排CT心血管造影对肺动脉狭窄部位的诊断准确性,对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内径、右心室流出道内径以及患儿肺血管发育情况的预测准确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说明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心血管造影两种方法对左右心室各指标测量结果的密切相关性,从而阐明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在提高法洛四联症心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超声心动图联合64排CT心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狭窄部位以及评价患儿肺血管发育情况,并与手术后实际诊断结果比较;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超声心动图联合64排CT心血管造影测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内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内径,并与手术后实际测得结果比较;相关性分析说明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心血管造影两种方法对左右心室各指标测量结果的相关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联合64排CT心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狭窄部位的准确率为91.5%,明显高于单纯超声心动图的准确率68.1%(P<0.05);联合诊断组所测得Me Goon指数、Nakata指数、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内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内径与手术组实测结果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声心动图与手术实测结果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心血管造影对左右心室各指标测量结果均呈现密切相关性(r>0.7,P<0.05)。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心血管造影在诊断法洛四联症病变方面呈现密切相关性,但超声心动图联合64排CT心血管造影对法洛四联症(TOF)病变情况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超声心动图,为临床上法洛四联症心血管成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小FOV双重造影结合DWI扫描技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直肠癌的病例250例,综合所有序列对直肠癌病灶进行术前MRI-TN分期,评估直肠系膜筋膜和环周切缘是否累及,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 T分期准确率为88.8%(222/250),MRI诊断直肠癌各T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12,P=0.000。N分期准确率为75.6%(189/250),MRI诊断各N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为中度一致,Kappa值=0.623,P=0.000。环周切缘准确率为97.6%(58/52)。敏感性100%、特异性97.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100%。结论:1薄层、小FOV高分辨率MRI双重造影结合DWI可以多参数、多角度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做出准确的分期,对N分期做出较准确分期。2 MRI可以对环周切缘有无累及进行准确的预测。3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为术前评估是否保肛提供直观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在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14例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B和ⅡA期)患者的能谱CT资料,将能谱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经能谱CT诊断,14例患者共检出区域淋巴结58个,诊断淋巴结转移9个;经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共62个,其中淋巴结转移11个。对比能谱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能谱CT诊断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0.3%。结论:能谱CT对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高术前区域淋巴结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与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方法:以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在两周内先后进行超声和CT检查,保留有完整的图像检查结果,且术后均经病理学证实。应用超声和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超声联合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17%、93.06%和92.77%,明显高于超声和CT;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9.03%和15.62%,明显低于超声和CT(P<0.05)。结论:超声应该作为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首选方法,但超声和CT诊断各有优缺点,应该联合应用超声和CT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定性,从而提高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仰卧位与左斜俯卧位腹部CT检查对阑尾病变的显示率,以提高阑尾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160例临床拟诊阑尾炎的患者随机分两组,行低剂量仰卧位与左斜俯卧位MSCT腹部检查,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低剂量左斜俯卧位扫描观察阑尾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率明显高于低剂量仰卧位扫描(P<0.05)。结论:低剂量左斜俯卧位腹部CT检查可提高阑尾病变检出率,有助于阑尾早期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多参数成像(gemstone spectral CT multi-parameter imaging)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术前分期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92例疑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GSI扫描,获得定量参数(能谱曲线斜率(s-SHC)、动脉期标准碘浓度值(NIC)、门静脉期NIC、碘浓度差值(ICD)、肝动脉碘分数(AIF),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ROC分析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值对肝癌的鉴别价值。Kappa一致性检验GSI对肝癌术前分期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本组肝癌54例(恶性组),肝脏良性病变38例(良性组),恶性组s-SHC[(1.93±0.62)VS(0.85±0.36)]、动脉期NIC[(0.13±0.05)VS(0.06±0.02)]、门静脉期NIC[(0.47±0.14)VS(0.40±0.13)]、AIF[(0.65±0.19)VS(0.31±0.12)]高于良性组(P<0.05),ICD[(7.15±2.39)×102μg/cm3VS(11.82±3.56)×102μg/cm3]低于良性组(P<0.05)。s-SHC、动脉期NIC诊断肝癌的效能较高,AUC分别为0.830和0.719,AIF无诊断价值。GSI诊断肝癌术前分期准确率77.7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12,P<0.05))。结论:GSI参数s-SHC、动脉期NIC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GSI技术可准确对肝癌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钼靶上含钙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乳腺含钙化占位性病变的钼靶及MRI检查资料。其中,乳腺恶性占位性病变56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46例,导管原位癌3例,小叶原位癌2例,粘液腺癌3例,基底细胞癌1例,肌上皮癌1例;乳腺良性占位性病变45例,包括乳腺纤维腺瘤39例,乳腺囊肿4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2例。根据钼靶上钙化形态对于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标准,将钙化分为典型良性、可疑恶性、高度可能恶性三类。将钼靶和MRI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钼靶与MRI的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85例患者(84.2%)根据钼靶所见做出正确诊断。16例患者(15.8%)钼靶提示可疑恶性钙化但未能确诊或误诊,其中14例在MRI检查后做出正确诊断。MRI检查做出正确诊断99例(98.0%)。钼靶和MRI检查对本组含钙化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P<0.O5)。结论:当钼靶上钙化信息不能明确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性质,特别在钙化归为BI-RADS3和BI-RADS4级乳腺疾病时,动态增强MRI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T2WI)上直肠癌系膜淋巴结的MRI特点,探讨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依据,旨在提高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2例直肠癌患者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以淋巴结短径≥ 3 mm及≥ 5 mm为基准,结合内部信号(分为信号混杂及信号均匀)、边缘情况(分为边缘光整及边缘毛糙),对直肠癌系膜脂肪筋膜内淋巴结进行N分期。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统计分析MRI在诊断直肠癌的术前N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62例患者,以淋巴结≥ 5 mm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7.42%,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86.84%,阳性预测值为75.00%,阴性预测值为78.57%;以淋巴结≥ 3 mm作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5.80%,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68.00%,阳性预测值为63.60%,阴性预测值为89.66%;淋巴结≥ 3 mm组的敏感度高于≥ 5 m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结合内部信号特点及边缘情况后,淋巴结≥ 5 mm组诊断准确度为83.8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97.37%,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83.43%;淋巴结≥ 3 mm组诊断准确度为90.32%,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94.74%,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90.00%;两者诊断效能均较单纯淋巴结大小为阳性指标时有所提高,尤其以淋巴结≥ 3 mm组诊断效能更佳,其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转移标准时,3 mm较5 mm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低;结合淋巴结的信号及边缘情况,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而且3 mm时更加明显。因此,在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时,应依据淋巴结大小,结合信号以及边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d-EOB-DTPA增强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下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经典三期动态增强、高b值DWI和Gd-EOB-DTPA增强MRI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现了25个结节,根据MRI平扫及经典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为肝细胞癌共22个,另3个结节诊断肝硬化RN或DN结节;高b值DWI成像诊断肝癌20个,另5个为良性病变;Gd-EOB-DTPA增强MRI扫描诊断肝癌为25个。MRI平扫及经典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高b值DWI成像、Gd-EOB-DTPA增强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80%和100%,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显示,Gd-EOB-DTPA增强MRI诊断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要明显高于MRI平扫及经典三期动态增强、高b值DWI单独扫描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曲线下面积(P <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能提高乙肝肝硬化背景下肝癌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CT能谱诊断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60例,按照的疾病发生部位将其分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以及胆管癌组,安排各组患者接受CT能谱成像检查,对比各组淋巴结在不同能量下的CT值,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能谱的范围应保持在40~140 keV之间,梯度为10,对比不同组患者在同一能量下淋巴结中含水量以及含碘量的差异。结果:能量达70 kev时所呈的图像最清晰,此数值在各组患者中均适用,相同的能量状态下,各组患者转移性的淋巴结碘含量以及CT值大小关系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胆管癌组(P<0.05)。各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含水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癌组的预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结论:应用CT能谱进行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疾病诊断能够通过检测的碘含量判断疾病发生情况,不同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在70 keV下的CT值差异较大,可作为观察转移性淋巴结中的能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结节(SPN)的多种高分辨CT征象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从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间手术病理证实的102例SPN的CT图像加以分析,对比分析联合或单一高分辨CT征象判断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结果:恶性病变中钙化发生率为4.26%,较良性病变中钙化率低。恶性病变中分叶征、血管集束征与毛刺征发生率分别为63.83%、40.43%与70.21%,均较良性病变中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病变高分辨CT征象中,卫星灶、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联合血管集束征、毛刺征与分叶征中两种或者三种,联合诊断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均较单一征象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PN的高分辨CT征象对其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较高,联合多种CT征象较单一征象的价值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胸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胸部肿瘤患者102例,共计158处病灶,包括肺癌病灶33例,肺部良性肿瘤性病变18例,恶性淋巴瘤病灶24例,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灶24例,乳腺癌病灶22例,乳腺良性病灶17例,20处正常乳腺组织。全部病例均行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STIR-EPI序列成像,其中33例病灶同时行SE-EPI(SPIR)序列扫描,另有4例行全身大范围采集,包括胸部、腹部及盆腔;DWIBS图像后处理后可获得ADC图,利用ADC图各病变的ADC值,对其进行评价;利用3D 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立体观察病灶。结果:①STIR-EPI的背景抑制效果优于SE-EPI(SPIR)(P<0.05),经过3D 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可以得到类PET图像,从而更加清晰地观察病变。②胸部转移淋巴结ADC值为(1.37±0.41)mm2/s×10-3,而胸部淋巴瘤ADC值约为(0.91±0.12)mm2/s×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ADC值为(1.61±0.18)mm2/s×10-3,肺部良性肿瘤性病变ADC值为(2.06±0.21)mm2/s×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病灶、乳腺良性病灶和乳腺正常组织ADC值分别为(1.01±0.13)mm2/s×10-3、(1.81±0.18)mm2/s×10-3、(1.91±0.26)mm2/s×10-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类型胸部肿瘤性病变ADC值比较,除正常乳腺组织与乳腺良性病变、恶性淋巴瘤和乳腺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4例患者行大范围扫描(胸部、腹部及盆腔),3例发现远处转移。结论:①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②胸部肿瘤性病变中,恶性病变ADC值低于良性病变,可以帮助判断病变良恶性;③不同类型恶性肿瘤ADC值不同,可用于鉴别诊断;④可用于肿瘤的筛查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输尿管癌预后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1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的输尿管癌患者的CT及病例资料,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通过Cox单因素分析,发现CT征象中影响输尿管癌患者生存率的单一危险因素是患者多发病灶、坏死囊变、最大径≥3 cm、瘤周脂肪浸润及浸润深度、邻近器官组织侵犯、淋巴结转移;CT征象中影响输尿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多危险因素是肿瘤瘤周脂肪浸润及浸润深度、临近器官组织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坏死囊变、多发病灶。结论:CT征像中,肿瘤瘤周脂肪浸润及浸润深度、临近器官组织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坏死囊变、多发病灶是影响输尿管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CT在输尿管癌预后分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分析其平扫和增强扫描的CT征象进行术前评估,并对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进行统计。结果:CT平扫能清楚显示原发灶情况,结合增强扫描及冠状位或矢状位重建,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和转移情况;本组病例60.3%病灶为不规则形,46.7%患者可见微钙化,87.0%患者呈明显强化,87.0%患者增强后病灶范围较平扫缩小;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有统计意义(P=0.023),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在原发灶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CT平扫和增强的特征性征象分析,如病灶形态、微钙化、强化方式以及增强前后病灶范围变化等,可明显提高PTC的诊断率;同时对原发灶、周边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此外统计发现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