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在松嫩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选择沙漠化梯度样地,测定了土壤主要理化特性指标,比较了两地土壤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松嫩沙地非沙化草地的土壤黏粉粒、硬度、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全养分、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明显高于呼伦贝尔沙地,而土壤粗沙含量和土壤容重明显低于呼伦贝尔沙地;②随着沙漠化的发展,无论是松嫩沙地还是呼伦贝尔沙地,其土壤细沙含量、黏粉粒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土壤硬度、有机碳、全养分含量均明显下降,土壤粗沙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其变化幅度是松嫩沙地大于呼伦贝尔沙地;③沙漠化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松嫩沙地大于呼伦贝尔沙地,其原因主要是松嫩沙地原始土壤的理化性质要好于呼伦贝尔沙地。  相似文献   

2.
安固里淖干湖区土壤理化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安固里淖干湖区的土壤粒度组成、含盐量、含水量、有机质和p 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区内土壤主要以粉粒(0.002~0.05 mm)为主,湖区外围土壤主要以粉粒(0.002~0.05 mm)、极细砂(0.05~0.1 mm)和细砂(0.1~0.25 mm)为主,湖区东部土壤比西部土壤质地更细。土壤含水量由湖区内部向外围逐渐减小,但湖岸边缘土壤含水量最高。研究区土壤盐碱化现象明显,含盐量和p H都较高,湖区东部土壤含盐量和p H都高于西部。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与西部相比,干湖区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含水量与p H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p H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沙化发生条件及对土壤性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方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6,16(2):161-165
土壤沙化是土壤发育逆向演替恢复母质特性的过程,土壤沙化发生条件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土壤干旱是沙化的根本条件、植被衰败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土壤质地轻是沙化物质基础、大风和频繁起沙风是沙化的动力条件。土壤沙化结果使土壤粗粒化、贫瘠化,同时也使土壤含盐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北京山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形是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客观特征之一,土壤颗粒具有一定的分形特性.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应用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布计算了北京山区195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是粉砂土、粉砂壤土、砂壤土、壤砂土、砂土,土壤质地偏粗,分形维数介于2.23~2.69之间,总体偏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表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随质地的粗细程度发生明显变化.质地越粗分形维数越小,质地越细分形维数越大.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含量呈显著对数关系.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质地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土壤含水量对采用Vis-NIR光谱分析土壤质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is-NIR光谱应用于野外土壤质地分析时,其分析精度将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该文旨在定量研究基于Vis-NIR光谱对土壤质地分析时,土壤含水量对精度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测定8种不同含水量状态下土壤样品(78个)的Vis-NIR光谱反射率,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别建立不同含水量状态下土壤质地分析模型,每一模型分别分析8种不同含水量状态下验证集的土壤质地。结果表明,当土壤处于同一湿度状态时,各含水量状态下均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粘粒含量和砂粒含量最佳分析模型对应的含水量分别为150~200g/kg和200~250g/kg。当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时,分析精度随着验证样本与建模样本水分含量的差异增大而急剧降低。研究认为,当土壤处于同一湿度状态时,可直接应用Vis-NIR光谱分析湿土的土壤质地,在土壤水分状态差异较大时,宜根据含水量建立分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6.
藏北高寒草原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样带采样方法,应用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布计算了藏北高寒草原44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分形。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是砂土、壤质砂土和砂质壤土,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9.55%、38.64%和27.27%。分形维数介于1.979~2.743,均值为2.492。随着土壤质地向壤土、粉壤土、砂质壤土、壤质砂土、砂土的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小;研究区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平均含量为77.65%,18.2%和4.15%,粉粒和粘粒变异程度高。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显著,其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而与粉粒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藏北高寒草原土壤质地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了解外源磷在不同母质森林土壤中的转化特性,对合理施肥和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以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米槠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NaH2PO4的室内培养实验,测定磷添加后土壤磷组分变化特征,旨在探究外源磷在亚热带不同母质森林土壤中磷转化特性,并通过建立磷组分变化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地等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石河子莫索湾垦区绿洲耕地自然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S技术为基本的分析手段,针对目前土地评价中单元底图选择单一、结果划分人为性强等问题,选择石河子莫索湾垦区150团场为研究区域,以土壤质地、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土壤盐渍化程度、灌溉水源保证率等为评价要素,对其耕地自然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2,3等地合计占总耕地面积的64.78%,故该地区耕地质量属中等偏上水平,在耕地限制要素中,以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最为匮乏,且带有极大的普遍性;而土壤质地、土壤盐分、速效磷限制均以弱限制为主,这说明该团土地利用经营中改良利用难度不大。  相似文献   

9.
荒漠-绿洲区是干旱区地表景观格局变化最频繁的地区,深入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景观格局土壤环境的差异对揭示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石羊河流域荒漠、过渡带和绿洲土壤样品,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景观格局土壤理化属性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从荒漠、过渡带到绿洲景观,土壤质地和持水性能在不断好转,酸碱度和盐分状况变化不大,养分状况则表现为荒漠和过渡带具有近乎相同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绿洲具有显著增加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不同深度上,荒漠景观土壤理化属性几乎没有变化;过渡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层不断改善,含水量逐层增大,全磷含量缓慢增加,C∶N和C∶P的值波动减小;绿洲景观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显著增加,养分含量显著降低,C∶N和C∶P的值显著减小。总体而言,荒漠景观土壤理化属性的分异程度最小,绿洲景观分异程度最大,过渡带景观在土壤质地和含水量方面的分异程度较大,在土壤养分方面的分异程度较小。此外,过渡带景观土壤理化属性的自相关程度最高,且土壤质地是引起其他土壤理化属性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中平原南部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江苏省中部平原南部选取一个30 km×45 km方形区域为研究区,按照套合采样方法,采集178个耕作层土样,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苏中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利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8.51±7.80 g/kg,变异系数为27.31%,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变异占主导作用,各向异性显著,在39°和219°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剧烈,土壤有机质含量自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主要受土壤质地、成土母质、地形等因素影响,其中土壤质地是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CCA方法的于田绿洲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统计学和典范对应分析法,分析于田绿洲2012年春季土壤剖面(0~10、10~20、20~40、40~60、60~80、80~100cm)的含盐量、电导率、pH值、矿化度、七大盐分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土壤含盐量、电导率、pH值和矿化度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中Na+和Cl-在各土层占有主要优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个盐分指标变异系数减小,土壤介质趋于均匀,性质趋于稳定;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发现各个土层中Na+、Cl-、Ca2+、K+始终保持较好的相关性,且主要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退化草地封育后土壤细颗粒增加机理探讨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闫玉春  王旭  杨桂霞  辛晓平 《中国沙漠》2011,31(5):1162-1166
土壤的恢复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难点和关键。土壤细颗粒物质的增加对退化的土壤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改善土壤质地、也能输入土壤养分。通过综述退化草地封育后土壤细颗粒增加的研究案例,从植物有机体的归还、植物覆盖增加及其抑制风蚀作用和截存降尘的作用分析细颗粒增加的机理;重点总结了降尘对生态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并从降尘对退化草地封育后土壤细颗粒增加的贡献以及草地植被对降尘的截存作用两个方面做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孙程鹏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21,41(6):148-156
绿洲是由农田、林地、沙荒地、湖泊和湿地等多种景观组成的镶嵌体,农田、林地、沙荒地是该镶嵌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入渗特征对深入了解绿洲内部水循环和水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农田、防护林地和沙荒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入渗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差异显著,较沙荒地,防护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分别增加了100.25%和285.23%,土地利用对干密度和总孔隙度影响较小,仅防护林地表层(0—10 cm)干密度减小(1.37±0.12 g·cm-3)、总孔隙度增大(48.22%±4.56%);(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与沙荒地相比,农田和防护林地土壤初始入渗率分别减小了75.49%和37.05%,饱和导水率分别减小了80.04%和42.02%;(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水流模式,防护林地和农田土壤水流入渗非均匀性显著高于沙荒地,其优先流比分别是沙荒地土壤的3.84倍和5.46倍;(4)土壤初始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与黏粉粒含量显著负相关,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与黏粉粒含量和总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土壤入渗性能和水流模式均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表明土壤质地是土地利用对土壤入渗影响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山地土壤发生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成敏  龚子同 《山地学报》2000,18(3):193-200
对地处热带的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的山地土壤的发生和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因母岩因素以及较弱的成土作用和较强的侵蚀作用 ,土壤质地普遍较粗 ,石砾含量高。由于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异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间的发生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高海拔地区土壤易风化矿物含量高 ,低海拔地区土壤中抗风化能力强的锆石含量高 ;高海拔区土壤中粘土矿物以三水铝石和埃洛石为主 ,含有一定量的铝蛭石 ,低海拔土壤以高岭石为主 ,有一定量的水云母。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阳离子交换量 (CEC7)、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pH下降 ,而代换性酸H 、Al3 却逐渐增多。高海拔区湿润的水分状况和酸性成土环境导致粘粒的硅铝率、硅铁铝率较低海拔土壤小。尖峰岭地区土壤类型以雏形土为主 ,山麓分布有淋溶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以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上坪一中坪旅游活动景区为例,选取了景区内观音潭和三仙溪鸣两个停车场以及9个有代表性的游径横断面,利用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的方法,对土壤样品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含量、pH值和土壤质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旅游践踏强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随机挖土壤剖面11个,依照土壤发生层分层取样,同时观察其颜色、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大小及植物根系的分布等生态特征,以此来鉴别土壤质地、土壤发育状况,并测定土壤中的盐分和养分。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共4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并分别在灌水前及灌水后不同日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剖面发育微弱;含盐量低;有机质含量平均只有0.80%,全N、全P含量较少,全K含量较高,速效N、速效P含量较低,速效K含量较高;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5~1.62 g/cm3和1.36~1.50 g/cm3之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普遍都有所提高,其中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灌水前增加了59.31%,10~20 cm、20~30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灌水前增加了37.74%、27.29%和6.36%。  相似文献   

17.
郭中领  张科利  董建志  王颖  刘宏远  王维 《地理科学》2011,31(10):1254-1260
基于分形理论,选取黄土高原南部厢寺川林场地区20个典型样点,每个样点取3个剖面,共60个土样的实测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数据,分别应用分形模型、对数正态模型、逻辑生长模型、WEIBULL模型预测土壤颗粒累积百分含量,提出一种预测土壤颗粒粒径分布的分形模型。结果表明,在0.002~0.1mm粒级范围内,分形模型对已知土壤资料的粒级个数和预测粒级的大小等因素并不敏感,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与对数正态模型、逻辑生长模型和WEIBULL模型相比,分形模型的总体预测误差最小且未出现大误差数据,可以有效对不同土粒分级标准间土壤质地资料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8.
土壤斥水性(Soil Water Repellency,SWR)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现象,对农业水管理、土壤水入渗、农化污染物运移及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土壤斥水性在绿洲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甘肃临泽绿洲分别选取未开垦的沙地(0年)及开垦10、30、50、100年绿洲农田表层土壤(0~5 cm),分别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质地(砂粒、粉粒、黏粒)和土壤pH,并用毛管上升法测定土壤斥水性。结果表明:土壤斥水性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土-水”接触角58°~89°,差异显著(P<0.001)。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壤pH均与“土-水”接触角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01)。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绿洲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共解释了土壤斥水性72.1%的变异。因此,在绿洲农田进一步研究土壤斥水性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应更多关注土壤有机碳和pH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光谱遥感技术已成为提取土地质量指标的前沿技术之一。该文回顾了国内外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质量指标提取中的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作为土地生态系统载体的土壤属性质量指标和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质量指标中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水分、铁氧化物、土壤重金属、土壤质地、土壤盐分、植被覆盖度、生物量、指示种10个指标的提取、敏感波段选择与反演方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质量指标提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盐生植物对于维持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平衡起着核心作用。该文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盐漠带典型盐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Field Spec Pro FR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2010年10月盐生植物的野外光谱数据进行采集并取相应土样。首先,采用光谱学分析方法分析光谱特征变化,并对土壤理化特性(含盐量、TDS、电导率、pH值)进行室内测定分析,获得盐生植物光谱特征数据和土壤理化特性数据。其次,利用实测光谱数据对盐生植物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705、VOG1、ARI1和CRI1进行反演,用高光谱影像和TM影像分别对VOG1和NDVI705进行反演,并与土壤理化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705、VOG1、ARI1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相关性均较低(0.266R0.449),但CRI1与含盐量、TDS的相关性较高(R=0.668);用高光谱影像反演的VOG1与电导率的相关性较高(R=0.536),用TM影像反演的NDVI705与TDS相关性较高(R=0.695)。通过精度验证,发现高光谱反演数据(VOG1)比TM反演数据(NDVI705)精确,说明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不同影响了反演植被光谱指数的精度。该研究不仅可为干旱地区盐生植物的遥感识别奠定基础,而且对维持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