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而且还改变了构造格局、河流走向、亚洲季风和大气环流等。以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从青藏高原隆升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特征、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响应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是控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基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为现代冰川发育、荒漠化、地质灾害等的发生提供了外力因素;青藏高原气候环境是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热红外遥感研究,发现热异常区域变化与前人结论不符.过去认为青藏高原南部的雅江缝合带温度高,北部低;而本文的研究结果是中部的班公-怒江缝合带地区高,雅江缝合带次之,藏北最低.将青藏高原雅江和班公怒江缝合带地区作为研究示范区,开展青藏高原陆面温度场、计算地表比辐射率和野外地表层钻孔测温与数据处理等研究,探索热红外遥感与构造热动力学关系的机理,为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和深部热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了青藏高原热动力学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姜永涛 《测绘学报》2017,46(5):669-669
正受印度板块北推碰撞欧亚大陆、青藏高原NE向挤压和向东挤出的动力环境控制,川滇地区地质构造结构复杂、地貌反差显著、深浅构造活动强烈、地震发生频度高且强度大。本论文利用区域GPS、全球最新地壳模型和重力场模型等数据,研究了川滇地区的位移场、应变场、岩石圈结构、重力场及其变化等特征,探讨它们与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SOFM对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储层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的储层评价方法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提出了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进行油气储层评价。通过对鸡西盆地城子河组表征储层性能参数的分析,建立储层评价参数标准,并按照建立空间数据库-网格化-文件转换-文件合成-神经网络评价-类别评价-图形绘制的评价流程,生成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储层综合评价图。评价结果显示:Ⅰ级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鸡东坳陷中央即鸡D6井东侧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和鸡D6井西侧不规则分布;梨树镇坳陷西部:梨树镇周缘即鸡D2、鸡1、鸡3井周缘呈块状分布;Ⅱ级储集层区块主要发育于鸡东坳陷中部;Ⅲ级储集层区块最大;Ⅳ级在鸡西盆地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5.
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郑州京广铁桥—兰考段河道穿行于华北平原济源—开封凹陷,南邻太康隆起。该河段为著名的地上悬河,属典型的游荡型河床,河流地质作用以强烈侧蚀南岸为特征。遥感、物探综合解译首次发现在河道南岸存在一东西向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的发现,从河流地质作用特征与基底新构造活动关系方面解释了该段黄河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解释了河床“小尺度游荡,大尺度呈直线状延伸” 的河道地貌特征和“河流强烈侧蚀南岸”的河流地质作用特征,对黄河下游河道防洪、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解译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地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假彩色合成、融合及纹理分析等增强处理方法提取研究区构造信息,进而对研究区进行综合解译;通过分析水系、色调、纹理、地貌及岩性等特征,判断出杭锦旗地区存在一小一大、内外相套的2个环形构造,发育的北西向、北东向2组共轭断层和一组北北西向断层,与环形构造相互构架,构成研究区特殊的构造体系。经分析预测,这些构造是受周边南北向构造应力共同挤压而形成。  相似文献   

7.
运用RS和GIS技术,以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区遥感影像图的制作和水系格局详细解译为基础,结合冈底斯地区线性构造解译,分析了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展布特征和活动构造对水系的控制作用,认为冈底斯地块在新近纪以来随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同时,区内断隆带和断陷带的隆升速率和强度又有显著差异; 伴随强烈的隆升过程,在地体内发育大量不同性质的近NS向断裂构造,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分布和形态明显受该区新构造运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SRTM-DEM的阿尔泰山构造地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美国SRTM-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技术,并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表坡度 及地形剖面等分析手段,对阿尔泰山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阿尔泰山脉平均海拔约1 790 m,平均坡度约21° ,其高海拔与高坡度的现代地貌特征,主要与强烈的断裂构造活动有关; 山脉严格受到以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与控 制,其发育的构造地貌单元基本上呈北西走向特征; 山脉阶梯状地貌特征明显,共发育5级剥夷面,不同级剥夷面所处的海拔不一 样,同级剥夷面具有东北侧高于西南侧,山脉东、中段高于西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绚丽多姿的地貌地质现象和极其特殊的岩石构造群体组合中,记录了丰富的有关高原隆升和演化的动态信息,它们一直被作为揭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倍受世界地学界重视。近年来,大有形成一门新的学科-青藏高原学的趋势。然而,高原地旷域雪,生活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10.
周口坳陷位于豫、皖交界处,区内为第四系覆盖,面积约32000km2。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南缘,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中段的组成部分。地质上该坳陷由古老结晶基底和包括中、上元古界在内的厚达28000m的沉积盖层组成。自进行石油普查勘探以来,已钻井60余口。初步工作表明,周口坳陷是一有良好油气显示的中、新生界石油勘探远景区,同时,它也是古生代坳陷的一部分,古生界与中、新生界在构造发展上具有负向叠置的性质。因此,古生界,特别是上古生界同样存在石油和煤成气储存的巨大潜力。 周口地区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呈现为一个在浅绿…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截止2014年底全国主要构造区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通过断层形变异常时空演变分析、特征强度指标计算,参考GPS速度场结果,寻找与2013~2014年青藏高原东缘芦山、岷县漳县、鲁甸、景谷Ms6.5~7.0级强震成组活跃可能有关的大区域构造活动变化背景及短期前兆异常。结果表明,2013~2014年强震成组活跃很可能与2010年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活动整体性加速有关;位于测区内的芦山Ms7.0级和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而位于测区外围的鲁甸Ms6.5级和景谷Ms6.6级地震,短期前兆异常相对偏弱。  相似文献   

12.
We have determined approximate average rates of deform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 from the GPS data for last 10 years and the moment tensors from earthquakes between 1900 and 1999. We also determined the strain rate (seismic strain rate) associated with the seismic deformation using 254Mω≥5.0 earthquakes, and estimated the shortening and extension rates for every block in the area as well. We also estimated the strain rate (geodetic strain rate) by 80 GPS sites’ velocity vectors and analyzed characteristic of kinematics by two kinds of strain rates and discussed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the area. As a result, the deformation rates from seismic moment tensors and from GPS velocities are basically agreed with each other. It is feasible to analyze seismic risk by comparing geodetic strain rate with seismic strain rate based on the opinion that strain energy will be released through earthquak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 strong earthquake potential (>M7)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 but there is earthquake potential (>M5) in middle Tibet in a few years.  相似文献   

13.
We have determined approximate average rates of deform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 from the GPS data for last 10 years and the moment tensors from earthquakes between 1900 and 1999.We also determined the strain rate (seismic strain rate) associated with the seismic deformation using 254 Mw≥5.0 earthquakes,and estimated the shortening and extension rates for every block in the area as well.We also estimated the strain rate (geodetic strain rate)by 80 GPS sites' velocity vectors and analyzed characteristic of kinematics by two kinds of strain rates and discussed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the area.As a result,the deformation rates from seismic moment tensors and from GPS velocities are basically agreed with each other.It is feasible to analyze seismic risk by comparing geodetic strain rate with seismic strain rate based on the opinion that strain energy will be released through earthquak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 strong earthquake potential (>M7)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but there is earthquake potential (>M5) in middle Tibet in a few years.  相似文献   

14.
党亚民  杨强  王伟  梁玉可 《测绘学报》2022,51(7):1192-1205
2020珠峰高程测量,获得了丰富的青藏高原及邻区的GNSS监测数据。本文收集了陆态网、尼泊尔CORS网GNSS长期观测数据,计算了该地区20多年GNSS三维速度场,利用GRACE模型精化了垂直速度场,通过活动块体模型,从地壳运动、块体运动与应变、块体相对运动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南北向收缩主要表现在拉萨块体,东西向伸展主要表现在巴颜喀拉块体,中部羌塘块体没有明显水平挤压,但地壳隆升速率最大,且水平面积有扩大趋势,本文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学说。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度随深度呈指数变化的变密度模型来反演莫霍面深度,给出了利用指数密度模型在波数域中计算重力异常的正演公式压界面深度的反演公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莫霍面呈现出边缘浅、中部深,边缘变化快、梯度大,中间变化梯度趋缓的特点。通过对常密度模型、变密度模型及地震反演得到的莫霍面的比较,证实变密度模型更适合于莫霍面结构的反演。  相似文献   

16.
基于PALSAR数据的青藏高原冻土形变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性冻胀和融沉导致的地面形变是青藏高原冻土区建设施工与维护的主要问题。对冻融造成的形变进行有效监测是青藏铁 路建设与维护的前提。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PALSAR(L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在非城市区域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适合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地表形变监测。本文选用4景覆盖研究区域的PALSAR数据,研究利用该数据进行冻土形变 检测的方法,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水准测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地壳现今变形特征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10年来近400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为基础,获取并绘制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图像,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内西半部南北向只存在微弱的缩短变化(5mm/a左右),东半部南北向则没有缩短的迹象,南北缩短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块体南缘的喜马拉雅条带(约15mm/a),北缘中部的柴达木西区(约15mm/a)和青藏块体北面的天山块体及周围地区(约15mm/a);青藏块体大约有10mm/a的东西拉张,但不均匀,自西向东经历了由弱到强再有所减弱的过程,整个西部地区东边缘的东向运动表现为南强北弱的左旋特征;川滇菱形块体不是逃逸块体而是变形块体;青藏块体东缘及附近地区是东向运动的消减区带,面应变结果显示,青藏块体周边以面收缩为主,内部则以面膨胀为主;其以北的地区以面收缩为主(但压中有张),面应变的量级为10^-8/a。这样的变形结果,若只靠来处于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是无法解释的。由此并结合最新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可推断或证实,地壳下部来自南向的物质涌入是控制青藏块体乃至中国大陆形变的另一大动力源,甚至可能是主导动力源;或者具有深、浅立体活动的某种协同性。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03年始开展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就项目涉及到的第四纪基础地质 与第四纪冰川遗迹、现代冰川雪线、湖泊湿地、荒漠化等专题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明确了项目开展的意义,给出了青藏高原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强调了地学因素对于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以及近30a来全球气候变化对 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适应性变化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推导了弹塑性介质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公式,用构建弹塑性动力有限元模型研究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应变及应力状态,对比应力、应变集中区域与强震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震发生区域与文中模型计算得到的地壳应力、应变集中区域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