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张强  王胜 《干旱气象》2007,25(2):1-4
简要阐述了陆面水分过程的内涵,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的独特性,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和土壤特性对陆面水分过程的敏感性。并且,总结了国内外陆面水分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研究的不足之处,讨论了进一步开展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控制水分条件下 ,通过田间小间隔不同水分等级和持续时间试验 ,分析了水分胁迫对小麦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探讨了小麦对不同水分胁迫后复水的滞后作用和补偿效应 ,得出了有利于小麦高产、高效的轻度水分胁迫临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为 55% .  相似文献   

3.
大气水分循环方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学文 《高原气象》2006,25(2):190-194
任何地点的降水量可能来自地球的任何地点的水分蒸发。为了定量描述大气中的这种水分循环的复杂过程,我们引入了两个概念性的工具:大气水分辐合函数和大气水分辐散函数,并且建立了用它们描述大气水分循环的方程组。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在时域和区域上具有两种过渡特性的淮北地区,春季水分盈亏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水分盈亏变化的环流特征,并进行了水分盈亏的长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水分盈亏量是一种从水分收入和支出的两个主要方面真实反映水分条件好坏,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水分指标。用水分盈亏量作为一种新的旱涝长期预报对象,比用降水量局地性小,更具有生物学意义和气候学意义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一个地区逐月的水分平衡分量,可以计算出该地在气候上适宜的蒸散、补水、径流、失水和降水量,从而得到可以衡量水分盈亏的水分距平值d。这个水分距平作为衡量水分异常的指标可以更好地表现同一个地区同一时期不同年份的水分盈缺情况。应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北京1961~2000年逐月水分距平值,并分析了1月、4月、7月和10月份的逐年水分距平变化。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计算了潜在蒸散量、水分供应量的计算,得出水分生长期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景观植被生态系统水平衡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或区域的水平衡状况是全球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空间显式景观过程模型,模拟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水循环过程,并对水分收入、支出和平衡的总体状况、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整个保护区单位面积上水分盈余0.225±0.255 m.a-1,总计盈余4.379×108m3.a-1,但空间变异相当大。阔叶红松林的水分有略微亏缺,其他类型植被生态系统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分盈余。从总面积上看,云冷杉林每年的水分盈余最多(可达1.696×108m3.a-1),占整个保护区的40.56%。整个保护区6月水分亏缺最严重,7~8月水分盈余最多,3~4月盈余较多。阔叶红松林除3月外,其他各月的水分亏缺均最多或次多,其中7~8月的水分盈余最少。降水量对水分收入、水分支出和水平衡季节动态的影响均最大。总的来说,年水分盈余的空间分布随海拔升高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气象因子均对水平衡的空间分布有极显著影响,气温和总辐射较高的地带,水分盈余较少,甚至出现水分亏缺;而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较高的地带,水分盈余也较多。水分收入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水分支出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要受蒸腾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水分动态分析和干旱预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非胁迫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生育期有效降水量是影响冬小麦水分供应状况的主要因子。它们都随时间而变化,不同时间里有不同的对应关系。本文从试验资料出发,建立了冬小麦水分动态方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全生育期水分供求矛盾,揭示了干旱的时间分布和强度。并将Penman公式和生物因子相结合,提出了干旱预报方程,用气象因子和作物因子预报土壤非胁迫水分贮存量,并可应用于区域性干旱分析。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生长模式及其在干旱影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理论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考虑水分胁迫影响的后效性及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研制出实际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模式。经与不同水分处理的实测资料对比,模拟效果基本令人满意,平均误差为10%左右。利用生长模式得到实际水分条件下的干物重减少率,进行了干旱影响实时评估的尝试。并分别在返青后、拔节后和成熟前展望了干旱对最终生物量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许霞  陈存根 《气象科技》2016,44(6):889-895
分析了射阳高空观测站2014年全年探测资料,发现因为水分影响导致温度测量数据失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当温度元件在高湿区吸附了水分进入低湿区时,元件会因水分蒸发带走潜热使温度测值低于环境实际温度。由于空中环境温度、水分分布、水分相态等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失真记录,对此我们选择部分实例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了测试检验,并就这些失真数据对使用者可能造成的一些影响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鲁豫地区小麦优化灌溉的农业气候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顺清  焦仪珍 《气象学报》1992,50(3):320-326
根据巩县和泰安4年小麦水分试验资料,分析确定了冬小麦最佳耗水量。从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土壤贮水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麦田水分状况的各种因子,得出全生育期水分供需差。进而根据小麦阶段耗水的差异和麦田水分动态分析,确定了小麦适宜灌溉期。在上述基础上得出该区小麦优化灌溉方案,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证明该方案可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科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了刘国纬教授的专著《水分循环的大气过程》,这不仅是刘国纬教授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地球科学界的一件喜事。这本专著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重要而又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它在唤起我们应当发展水文气象学。1指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刘国纬教授指出了“水分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说“水分循环使我们的星球生气勃勃”。而“大气中的水汽成为全球水分循环中最活跃的分量”。他的这些看法唤起了气象学者和水文学者对“水分循环的大气过程”这个问题的汪意力。气象学者知道大气中的水分问题的重要性,很…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的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窟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的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的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对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的可能.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对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的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的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湿度为空气中所含水分的标度。将空气在某一温度中所含水分和它所能贮藏的水分相比较,即可看出空气水分含量的相对湿度。空气越暖,所能贮存的水分越多。32℃时空气所能贮藏的水分几乎为21℃时的两倍。  相似文献   

15.
在冬小麦抽穗—灌浆期进行了水分胁迫实验,利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cor-188B辐射量子照度仪及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水分胁迫引起的冬小麦光合生理生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观测,系统地给出了冬小麦多种农业气象指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状况。在大量实测数据基础上,给出了包含辐射强度、温度及土壤水分因子的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模式。该模式具有严格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改进了传统水分胁迫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简单阶乘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准确推算水分胁迫对大田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可能影响,以及水分胁迫对区域农业干旱的可能影响奠定了前提条件。该研究是冬小麦干旱预测模型的叶片子模型,为冬小麦农业干旱预测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基本参数,同时也为建立冬小麦干旱预测模型奠定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对干草原羊草群落的水分平衡及水分利用进行了探讨 ,结果为 :1 羊草群落水分亏缺主要出现在雨季前 ,全年水分亏缺 5 7mm ;2 土壤含水量通常在 6、7月份较差 ,植物易受到干旱胁迫 ;3 羊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前期高后期低。在水分充足时 ,水分利用效率受植物生长节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水分作物产量的影响;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得出水分生长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1983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气象局的一项重点科研课题——“了解水分短缺和干旱”。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任务,在河南巩县和山东泰安建立了两个农田水分试验基地。其任务是通过在不同水分处理小区内系统地观测土壤水分、作物和大气,获得有关资料,建立土壤—作物—大气模式,研究作物需水规律,确定作物的干旱指标和适宜的水分指标以及最佳灌溉方案。同时,还拟用以对研究得出的气候干旱指标进行校验,为华北地区的水分资源和土地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地区盛夏季节的水分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作述  许熙 《气象学报》1964,34(3):345-354
根据1955—1961年的材料,研究了每年盛夏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分循环,给出了本区四个边界上各年各层的水汽输送量及各年的水分循环各要素值,并与其它几个地区的水分循环情况进行了比较。文中也简略讨论了本区水汽输送与夏季环流形势间的关系。 本区的水分循环,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有一些独特之处:水分循环系数K及水分循环强度均较大(K=1.094)。蒸发与降水量之比值较小。水汽输送最大的层次较高(在850—700毫巴间)。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本区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是群山环抱,海拔较高的盆地)。可见自然地理条件对水分循环情况有重要影响。 可以推论,在本地区采取增加内部蒸发量的措施,对于降水量之增加,效果似乎应该较在平原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水分和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小麦进行不同水分等级和不同施氮量的控制试验,利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方法,从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分析了水分和氮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河南省冬小麦砂壤土的水肥配置模式,经生产检验,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