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10年辽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及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近10 a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辽阳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暖期污染物超标及近年来超标趋势加快是由于燃煤增加、气象条件不利和机动车增加等原因所致,并据此提出了扩大集中供暖面积、推广新的供暖方式、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巴彦浩特1954—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相关规范,对巴彦浩特地区采暖期间平均温度、初终日、采暖天数、采暖期度日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巴彦浩特地区采暖期变化趋势为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天数、采暖期度日值呈显著减小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巴彦浩特实施弹性供暖以采暖期天数变化估计可比目前实际供暖方式节约采暖能耗7%~20%。建议巴彦浩特地区可采取弹性供暖的方式,合理规划,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相似文献   

3.
1 前 言 目前,哈尔滨市采暖期气象服务只限于中期和短期,而长期预报对采暖期煤的总需求量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环流特征及温度状况入手,找出采暖期哈尔滨市温度变化规律,再运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对采暖期平均温度进行预报,以期为供暖部门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对德州市197l-2010年采暖期间(11-3月)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将2007-2010年的逐日供暖资料(11-3月)及对应气象要素进行研究,表明:(1)197l-2010年德州市采暖期比供热部门规定的实际采暖期缩短lld;(2)采暖度日值与采暖期长度呈下降趋势,寒冷期有变短趋势;(3)气象要素和供暖指数密切相关,尤其和5日滑动平均气温、当日最高气温关系最为密切;(4)采暖期平均气温为明显的Hurst现象,气温呈上升趋势,由于气候变暖,德州市采暖节能率理论上可达6.8%,这对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与西安市冬季供暖的能源消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综合分析了西安市负积温、供暖初日、供暖终日、供暖期天数以及西安集中供暖面积和供暖热消耗量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安市亦存在冬季越来越暖,采暖期越来越短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供暖总面积和总供暖热消耗量不断增加,而单位供暖面积的热消耗量的总趋势随年代有所减少,但逐年耗热量与冬季气温的相关性并不好,说明实际供暖部门并没有根据气候变化调整能源投入。因此,建议冬季供暖的初、终日期及供暖强度应随着天气冷暖变化而随时调整,实现合理节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各省市701个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台站数据,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的供暖标准为指标,采用滑动5 d平均方法,从气温和体感温度两种角度,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省市供暖的必要性。结果表明:从气温计算的采暖期看,江苏省、安徽省北部、四川省西部、贵州省西部有集中供暖的必要性;从体感温度角度计算的采暖期看,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东部和北部、湖南省中部、贵州省中部、四川省西部、浙江省北部有集中供暖的必要性。从气温和体感温度两个角度分析,不仅考虑了原有的标准,还考虑了空气湿度等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能为中国南方地区省市冬季更好地解决取暖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瑞萍  李鸽 《气象科技》2008,36(6):776-778
采用太原市1951~2003年冬季采暖期逐日气温资料,应用气候方法分析了采暖期平均气温以及与能耗相关的采暖初日、终日、采暖度日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暖期气温存在明显升高趋势.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跃变;采暖初日在逐年推后,采暖终日的年代际变化振荡较大,90年代以来有明显提前趋势,采暖期在逐年缩短;采暖度日存在明显减少趋势.结合供暖指标,分别从平均气温升高、采暖期缩短及采暖度日减少等方面进行节能效应分析,指出有必要改变传统的采暖模式.城市采暖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市采暖期气象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车少静  傅炳珊  石志增 《气象》2002,28(5):50-52
在采暖期内为了做到既能让人们感到冷暖适宜,又能合理地减少采暖期内的采暖能源浪费,该文对石家庄市采暖期气象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与气象预报相结合的采暖气象服务系统,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4年(10月至次年4月)宁夏20个气象站气候资料,分析宁夏冬季采暖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采暖期内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采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宁夏由南到北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采暖强度减弱;(2)与实际供暖初、终日期相比,北部引黄灌区采暖初日偏晚,终日偏早,采暖长度短于供暖长度;中部干旱带两者基本接近;南部山区采暖初日偏早,终日偏晚,采暖长度长于供暖长度;(3)随着气候变暖,近53 a宁夏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终日提前趋势较初日推后趋势更明显,采暖期长度缩短,北部引黄灌区缩短最多;整体上,采暖强度显著减弱,但2002年以后中北部地区气温降低,导致日平均采暖强度及采暖强度有增加趋势;(4)夜间升温对采暖强度减小的贡献大于白天升温的贡献;(5)近53 a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变化对中南部地区采暖强度的影响大于北部引黄灌区;(6)气候变暖对减少冬季采暖能耗的贡献为12.8%~16.5%,但中北部地区2002年以后对减少采暖能耗的贡献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按照采暖期的国家标准,西安地区的采暖期年际间差别较大,根据各年度的气候情况合理确定采暖期可达到节能目的。根据采暖各时段的温度、日平均气温采用节能技术可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数模型预测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哈尔滨市195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从气候角度阐述了哈尔滨市冬季采暖开、闭炉日期的意义,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终日和采暖期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分别与采暖期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随着采暖期平均气温逐渐升高,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日逐渐拖后,初日逐渐提前;采暖期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均存在突变现象。有必要改变以往的采暖模式,根据采暖期气温进行采暖能源调控。利用均生函数模型对2004~2006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和采暖开、闭炉日期进行了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多年逐日平均温度计算了全区39个主要气象台站的实际度日值,同时用各站的旬、月平均气温资料用简化的方法计算了相应的度日值,做出了订正公式,可用于实际工作。还计算了各站的采暖期的初终日,采暖期的长短,计算了采暖期的度日值以便估算采暖需要耗费的能量。  相似文献   

13.
使用采暖度日分析法和采暖期室内温度采样分析等方法,了解掌握呼伦贝尔市采暖现状,分析采暖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以及气象服务在采暖方案优化中的潜力。分析表明:2014—2015年海拉尔地区采暖度日偏高11.7%,存在节能减排的巨大空间。呼伦贝尔市理论采暖开始和结束日期一般会偏离平均采暖日5d左右,在采暖初期与末期有38.6%的采暖日所需的理论采暖度日只占全部采暖期度日的25.9%,若能根据天气预报制定采暖开始、结束日期,则可有效避免能源浪费。现阶段供暖企业针对冷空气过程的采暖调整方案会出现室内气温骤降、骤升的问题,存在结合冷空气过程预报和寒潮预警优化采暖方案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区冬季持续变暖对采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国家采暖标准规定,计算了内蒙古地区采暖初终期及采暖期长短,并用表示采暖气修变化指标:采暖期日数和度日值大小,分析了连续12年暖冬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规范中关于采暖气候条件的规定,利用冀州市气象局1958—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冀州市近50年冬季的气温变化趋势,探讨了该地区冬季采暖期初日、终日及采暖天数的统计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冀州市冬季气温变暖已成为事实,采暖初日、终日及采暖天数年际变化较大;采暖初日后移,采暖终日前移,采暖天数减少。对确定冬季采暖初日、终日,实施科学供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银川市1983-1987年常规环境监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银川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IPM的质量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银川市大气中PM2.5占IPM的比例,冬季采暖期明显高于春季风沙期和非采暖期;城市各功能区在春季、夏秋季和冬季,其IPM质量浓度谱均在0.58μm处出现峰值;冬季IPM中约有50%以上来自PM2.5的贡献,说明冬季燃煤采暖是细粒子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是细粒子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不同李节各功能区IPM谱分布出现多个峰值,是来自不同模态粒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春季风沙期、夏秋季非采暖期IPM的质量中值直径D均大于冬季;而冬季采暖期σg。最小,说明该季节颗粒物分散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郑州市195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按照国家采暖规范从气候角度上确定了符合郑州特点的采暖初终日,较规定的初、终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有明显推迟和提前的趋势,并分析了采暖期长度及采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7.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采暖期明显缩短,平均较80年代缩短了14d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57a来采暖期气候条件的变化,并通过构建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指标,讨论这种变化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从科学角度提出节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郑州市195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按照国家采暖规范从气候角度上确定了符合郑州特点的采暖初终日,较规定的初、终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有明显推迟和提前的趋势,并分析了采暖期长度及采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7.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采暖期明显缩短,平均较80年代缩短了14d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57a来采暖期气候条件的变化,并通过构建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指标,讨论这种变化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从科学角度提出节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石家庄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人群健康效应,采集了石家庄市2017年1月—2019年12月每月10—16日PM2.5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PM2.5中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的浓度,分析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及组成特征,利用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来源进行定性判断,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及预期寿命损失评估多环芳烃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PM2.5及其中多环芳烃浓度平均水平在采暖期分别为106.00 μg/m3、44.17 ng/m3,非采暖期分别为73.00 μg/m3、40.17 ng/m3。16种多环芳烃中含量最高的是苯并[a]芘,其次为苯并[k]荧蒽、苯并[b]荧蒽、?。多环芳烃单体环数越高其致癌作用越强,不同环数多环芳烃单体的占比在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有所不同;采暖期为4环>5环>2—3环>6环,非采暖期呈5环>4环>6环>2—3环的趋势。②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结果显示,采暖期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非采暖期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③健康风险分析表明,采样期间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和预期寿命损失均呈非采暖期>采暖期,成人>青少年>儿童。不同年龄组人群中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值均为10?6—10?4,表明石家庄市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在男性儿童、青少年、成人中的预期寿命损失分别为41.18、54.72、110.42 min,在女性儿童、青少年、成人中预期寿命损失分别为42.93 、57.53、101.05 min。研究显示,石家庄市PM2.5中多环芳烃对所有人群均具有潜在致癌风险, PM2.5中多环芳烃通过呼吸暴露对人群造成的预期寿命损失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对呼和浩特地区采暖期能源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2—2007年逐日气温以及采暖期供热部门提供的相关参数,运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呼和浩特市采暖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采暖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呼和浩特市采暖期比实际采暖期缩短30d,尤其是在1988年气温发生突变之后,采暖期缩短趋势更加明显。采暖期能耗的高低与采暖度日和采暖期长度关系极为密切。近46年呼和浩特市采暖度日与采暖期长度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呼和浩特市冬季寒冷程度减弱,寒冷期变短,如果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采暖能耗。呼和浩特市采暖需求偏多年份88%以上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而约有85%的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