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于如何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于如何将每项核心素养细化,使培养目标和学生最终要达到的水平既科学合理又具备可操作性。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区域认知素养,尝试构建一个面向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区域认知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区域视角、区域方法和区域评价三个方面构建,并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三方面分为多个维度,提出每个维度不同水平层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步发展成为高校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抓手,借助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引导本科生参与到专业知识学习与前沿领域探索之中,有利于培养与锻炼本科生思辨能力,深度发挥课程对学生科研潜能的激发效果,拓展地理师范生前沿教育实践能力。本文以《生态环境系统工程》这一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课程为例,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下科研反哺教学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通过理论教学、师生研讨、校企平台实践教学等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科研和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提高地理师范生教学与研究水平,完善生态环境领域高等人才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李辉 《地理教学》2021,(11):20-24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了地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上海版)虽已编入实验内容与要求,但还有一定的拓展需求.本文以上海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为例,提出了拓展性实验的设计方案,同时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拓地理课堂以外的时间与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的需求、发挥选修地理实验课学生的辐射作用 、大胆将拓展型实验的评价权还给学生、注重地理实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交融等五个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4.
陈澄教授,我国第一位地理教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前理事长。 陈澄教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主要承担《地理教育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过相关内容的多本书籍,如《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等。  相似文献   

5.
《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是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类课程,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型课程形态.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改革重点问题和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探讨该课程的思政特色以及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质性突破,分析创新内核驱动教学在培养高师地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上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持续改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10,(11):18-20
本文探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人教社2007年版)第一、二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  相似文献   

7.
梁晔 《地理教学》2021,(5):42-4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沪教版初中区域地理"南美巨人——巴西"为例,以巴西国旗寓意为纽带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阐述情境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洱海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统(LVMIS)的建立涉及众多技术、学科领域。该文以洱海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统(EHLVMIS)为例,阐述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法,重点介绍系统功能目标与数据需求,水体、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相关专业模型以及软件体系结构配置和系统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天山北坡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与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34个指标,分别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及其整体发展水平作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天北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也不尽相同.以协调度为分类标准,结合协调发展度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将天山北坡各县市分为3种类型:[1]同步协调型,包括石河子、米泉、阜康、奎屯、昌吉和玛纳斯;[2]趋近协调型,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呼图壁、博乐、奇台、木垒;[3]生态主导型,包括温泉、精河、乌苏、沙湾、吉木萨尔.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是AP课程之一。以《匹兹堡案例研究》为例,分析AP人文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总结其特点,得出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即突出地理学科特色,落实课程目标;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协调;采用形成性评价,优化教学效果;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相似文献   

11.
The benefits of a regional or thema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and presentation of world geography have long been debated. The goal to not to reimagine these debates or to promote one approach over another;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world geography courses are currently being taught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By polling and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course structures, topics, and forms of evaluation, an open dialogue between instructors that will improv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tudent comprehension is encouraged.  相似文献   

12.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地理学报》2020,75(10):2029-2046
农业地理学是农业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农业地理工程是地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研究在现代农业与乡村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应用。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人地系统科学的创新发展,区域农业基础建设的科技需求日益旺盛,农业地理工程试验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和农田系统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农业地理工程的科学内涵、试验原理与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开展了地理工程试验研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讨。结果表明:① 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主要包括针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问题的水土配置、土层复配、大田试验、生态防护、地理空间分析与监测,旨在探明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康农业生态系统营造的水土气生资源要素耦合规律,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与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② 农业生态系统试验主要包括沟道边坡防护方式、健康农田系统结构、作物与土壤匹配关系、耕地投入产出经济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改良、作物优选交互试验和田间试种,揭示新造地“作土关系”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途径。③ 作土关系优化调控是工程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作物优选、土体结构改良、地形—作物优选、土壤质量改良、土壤—作物优选、效益—作物优选6个阶段。④ 农业地理工程技术应用的核心任务是深化贯通综合研究、揭示微观耦合机理、建立工程试验范式,其应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时间维、空间维与逻辑维三个维度。新时期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与示范应用,有利于丰富农业地理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论,对于推进地理工程化研究和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学环节出现了“失效”的现象,亟需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世界地理是地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全球百年变局、“一带一路”倡议、课程思政改革等多重背景为世界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赋予了新的使命。为此,融合多种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构建了服务“一带一路”的世界地理课程思政“金字塔”教学新模式。提出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教学宗旨;奉行教学与科研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以知识、能力和思政的综合达成为教学目标;着力实施理论课程群体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内容时代化和教学手段多元化四大建设举措。以期更好地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的卓越拔尖人才,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算与遥感影像解译,分别生成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数值型的生态环境背景因子,而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反映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图,并对黄河流域近10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景保  邓名金 《热带地理》1994,14(2):172-179
本文讨论了地理学实验的基本特点与局限性,及其在地理学研究,教学上的应用,把地理学实验技术加以归纳总结,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并从培养技术人才,着眼于实验手段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应用和发展地理学实验技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能源足迹核算的改进与预测——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恺  沈万斌  董德明 《地理研究》2011,30(10):1835-1846
定量测度能源消费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地表吸收的碳循环过程为研究对象,对现有模型的土地碳吸收能力测算等方面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改进模型,分析了1994~2008年的吉林省能源足迹及其各土地利用类型供给变化,并通过生态效应指数计算揭示了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8.
集成水资源管理(IWRM)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方法。根据IWRM总体框架要求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总体目标,构建石羊河流域IWRM绩效评价体系,从调查问卷、水资源公报等获取数据,运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石羊河流域IWRM绩效。结果显示:2000、2007、2017年石羊河流域IWRM绩效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从“一般”提升到“良好”。4个评价维度层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加最明显,社会公平次之,接着是水管理组织效能,而生态环境可持续仅增加了1%,整体上实现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生态环境问题仍是今后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4):143-155
This article examines possibi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balanced regional images via the use of simple methods. Two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primacy effect and the painting picture rule, or visual depiction of region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imag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presentation of positive 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epiction of regional aspects with strong visual cue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images that were more balanced. In conclusion, these simple teaching methods are effective for cultivating balanced regional image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geograph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唐佳  甄峰  秦萧 《地理研究》2018,37(9):1789-180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正加速影响居民的行为活动,传统的活动空间已发生转型,而以高流动性为基本特点的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逐渐形成。这一背景下,活动空间研究亟需立足信息与交通技术前沿,探究新时期活动空间的基本形态与研究范式。通过构建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活动空间的构成与形成机理,并从空间性质、尺度、形态、结构等方面提炼了活动空间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活动空间的研究框架,即构建以流动空间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利用多元数据融合、集成分析的创新方法探索居民行为活动与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的研究框架。这对于活动空间研究体系的丰富和深化、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高铁走廊区域的统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