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水稻物候观测中易出现的错情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审核广西1994—2007年早、晚稻物候观测记录,以及早晚稻物候观测记录年报表,统计出现的各种错情,发现错情主要表现在:发育期观测,产量结构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观测记录簿表填写,以及水稻物候期观测记录错误分析。各种错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熟记《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的规定,没有熟练掌握补充规定和有关技术规定,文章提出了减少和消除错情的技术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水稻物候期观测业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祁如英 《青海气象》2001,(4):36-38,42
本文根据全省1994—1999年的农气簿、表-3的错情,对各类自然物候观测错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了减少、消灭自然物候期观测错情的技术途径,旨在促进农气簿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我站测报质量统计来看,观测错情比电码错情和报表错情多,而且观测错情绝大多数是属于粗心大意造成的,有的观测错情还会造成电码错。因此减少观测错情,测报质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至于如何才能减少观测错情,通过多年的测报实践,我认为运用多种方法校对记录,是可以减少观测错情的。下面谈谈我在当班过程中是怎样校对观测记录的。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自2003年以来已陆续实现了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观测仪器的自动化代替了以往的人工观测方式,测报业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测报错情的类型也与以往人工观测方式下的错情有明显区别。陕西省汉台区曾发生一次测报错情,在自动气象站错情中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在地面观测中,利用相关记录对照及记录本身的变化规律避免错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对气象观测的资料,一直来力求真实、准确、完整。气象台站利用微机编报和制作报表后,测报质量有了极为明显的改善,错情大大减少。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观测记录漏缺测现象屡有发生。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我们所有的观测员同志都应该注意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观测实践,谈谈如何避免观测记录漏、缺测现象。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自2003年以来已陆续实现了气象要
素的自动观测。观测仪器的自动化代替了以往的
人工观测方式,测报业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
测报错情的类型也与以往人工观测方式下的错情
有明显区别。陕西省汉台区曾发生一次测报错情,
在自动气象站错情中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关彦华 《气象》1989,15(12):2-2
在业务检查和质量统计中发现,日照观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测报错情,而且也影响日照观测记录的质量,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自动站地面月报表预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我国地面气象台站自动观测系统应用软件在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预审工作中的运用,并对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预审的常规操作步骤和在预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较详细的描述,以帮助预审员在预审工作中避免错情的发生,保证地面月报表的编制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雷达综合观测中高空风记录中经常出现的错情,以实例介绍如何用高度比较法判断观测数据的正误,以期提高高空风观测的实时质量.  相似文献   

11.
省级气象财务会计电算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军 《山西气象》2006,(2):47-48
木本植物物候观测是整个物候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木本植物的物候观测记录与其它物候资料及农业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预告农事活动,提高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的准确率,同时也为园林建设、农业气候专题分析及区域气候研究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By analysing records made in the northern taiga forests of the Lapland Reserve (Kola Peninsula, Russia) during 1930–1998, we unexpectedly discovered a decline in the length of the snow-free and ice-free periods by 15–20 days due to both delayed spring and advanced autumn/winter. Respective seasonal temperatures best explained the dates of all phenological phases: 1 °C shift in temperature wa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2–5 day shift in phenology. However the phenological shifts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are much larger than could be expected from the slight (0.56 °C) drop in temperatures during August–September, suggesting that the biotic effects of a very slight cooling have been enhanced by one or more unknown factors. Although emissions of sulphur dioxide from the nickel-copper smelter at Monchegorsk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observed trend (via changes in regional radiative budget),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direct pollution impact on dates of birch autumnal coloration or birch leaf fall, which exhibited the largest (22 days) shift between 1930 and 1998. The detected phenological trends agree with an increase in winter (snow)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by 44%; however,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on any of the investigated phenological phases were far from significant.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henological recor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past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diction of even the simplest biotic responses to the Global Changes require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ve impact of abiotic factors on th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气象档案馆馆藏1981年以来的木本、草本、虫鸟两栖动物自然物候观测资料,是现有中国境内覆盖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自然物候观测数据。通过对数字化档案与电子报文进行数据清洗与质量控制,研制出1981~2018年中国动植物自然物候长序列数据集,分为木本、草本、虫鸟两栖动物3个子集。其中草本植物子集样本13936条,42个物种,12种物候期,数据实有率94.8%;木本植物子集样本36495条,111个物种,18种物候期,数据实有率78.3%;虫鸟两栖动物子集样本15513条,18个物种,2种物候期,实有率95.9%。以北京地区木本植物物候数据分析为例,验证了该地区物候变化与现有气候变化研究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天津雾和霾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对比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向,提高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质量及可用性,研究中对天津地区10个地面气象站1951—2014年历年2月人工观测及2014年2月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轻雾、雾、霾现象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历年2月轻雾的平均日数为10 d,雾和霾均为2 d,轻雾和霾同期出现的日数占有天气现象的7.4%,而雾和霾同期出现日数仅占0.7%;平行观测期的对比分析得到人工观测轻雾日数比自动观测多11 d,雾日数和霾日数均比自动观测少6 d,其中,轻雾和雾的判别差异集中出现在每日08:00(北京时,下同),霾则基本出现在每日08:00,14:00,17:00,20:00;通过对比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能见度数据发现,二者相对偏差达25.1%,能见度小于15.0 km时,自动观测的能见度有60%~76%数值偏小,特别是08:00和20:00, 因此,在相对湿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见度的判别误差是导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轻雾、雾、霾现象判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2005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 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进行了差异分析, 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 对各要素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检验了气温自动观测对气温资料连续性的可能影响。 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大部分地区各要素的差异都在自动站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仪器本身存在缺陷及观测方法不一致等。各要素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各不相同, 同一要素在不同的气候背景条件下差异大小不一致; 如果要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连续使用, 还要检验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序列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并进行均一性订正。 自动站的使用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 总体差异不显著, 但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合并使用时, 应进行均一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气候增暖对广东省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珍珠  李春梅 《气象科技》2007,35(3):400-403
根据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和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1982~2004年温度变化对广东省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物候期差异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上升,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平均温度下降,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推迟。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在同等升降温幅度情况下,降温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升温导致的物候期提前幅度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963—1988年中国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 a来全国21个站的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6 a来,全国各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和秋季物候期大体上都是推迟的,1976—1988年与1963—1975年相比,绝大多数植物物候期都有明显推迟,部分植物物候期推迟了10 d以上。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中运行的2418套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装备台站2015—2020年的9172次自动站故障维修记录,通过统计各省自动站平均故障指数、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对保障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对故障部位和故障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每年6月、7月和8月故障数较多,故障主要集中在采集器、通信传输设备、供电设备3个部位;故障原因中,自然损坏占比最大。②采集器的故障中,自然损坏、雷击、供电和电源所造成的故障率较高。③南方多发生由于供电和电源以及通信原因造成的故障,北方则多通信和自然损坏原因造成的故障。针对故障多发部位和故障原因提出了相应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气象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角度出发,基于各观测设备自身运行状态检测信息,结合气象观测数据、气象观测元数据信息以及各级气象观测技术保障业务人员人工填报业务数据,研制了我国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综合判定技术;同时制订了各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分类标准和显示标准,将设备运行状态分为正常、报警、故障和非观测4类状态,分别用绿色、橙色、蓝色和灰色标识.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综合判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气象观测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该技术贴合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业务实际需求,设备运行状态判定真实率达100%,结果经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有效,基于该方法开展的设备运行监控保障工作提高了观测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衡阳地区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站气温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涛  叶成志  李超 《气象科学》2014,34(1):112-118
利用衡阳站、常宁站、南岳高山站2004—2006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资料,运用相关分布、对比差值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的差异性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气温值的稳定性均很好,未出现大的系统性偏差。衡阳自动站以偏低为主,南岳高山和常宁自动站则以偏高为主。在气温较低的地区或时间段,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值相等出现几率更大。对比差值在逐时变化中表现出"单峰型"分布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1时,最小值出现在20时。影响对比差值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的变化幅度,这种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变化也是非对称性的,对比差上升增速要大于其下降的减速。衡阳站、南岳高山站气温对比差值,月平均误差范围小,达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常宁自动气象站气温以偏高为主,温差变化大,特别在春、夏季部分月份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