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凌锋 《地理教学》2009,(5):30-31
“学问,学问,学就得问”。“问”,是思维的起源,是探索的开端,是学习的钥匙。学生“问”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如同火山爆发,学习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再问”的“问”的思维,让学习因“问”而精彩呢?  相似文献   

2.
一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要注意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就是“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提问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何修斌 《地理教学》2010,(11):33-34
“一图多问”是指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教材,以教学简图的形式,突破问题“瓶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使充满智慧的课堂成为启迪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平台,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敲门砖”,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很奇怪.我们要学生学习,却很少教他们怎么学;我们要学生解决问趣,却又难得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同样.有时我们要求学生记住很多东西,但又不教给学生记忆的技巧.现在是我们弥补这个缺陷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发展一些训练学习、问题解决和记忆能力的手段。”本文就地理学习中的记忆心理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对地理课却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的设疑置问,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臧凤平 《地理教学》2006,(11):28-2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以来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一些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中转站”的角色,“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任务,提供提问技巧和进行提问训练是关键环节,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问题意识,是由学会提问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会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即交给学生必要的提问技巧,同时还需加强训练,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追问,即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二次提问,三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追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重要意义。追问式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采用顺向式问题设计和逆向式问题设计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校高考复习推行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班级,层次较好的学生往往会提前做大量的习题。有一次在他们的请求下,我来帮助他们解决一道我还未来得及过目的习题,材料中“航天飞机绕地球一周一般需要90min……”对我这个“英语盲”来说,我顺便问了一句“min是什么时间单位呢?”“分钟的英文缩写。”学生毫不含糊地告诉我。或许他们以为我就是有意在问他们。  相似文献   

11.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2.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迅速判断学生的困惑点,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判断。“听”是注意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是对学生质疑中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必须的诱导性询问:“判断”,即迅速判断学生所提问题的关键点,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幸运52”、“正大综艺”、“三星智力快车”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是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推行势必推动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而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怎样形成一个高效趣味的课堂成为重点,而其中课堂提问的艺术又显得尤为重要。可实际看来,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作者就英语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策略。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1.提问内容一般化。提问多数是“Yes”“No”的一般问题,或者是课文的表层理解的识记性问题,缺少开放性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问题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我把“埃及”一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首先,我把班级学生共分为四个小组,命名为“红队、绿队、蓝队、黄队”四个方队。为了让各队“实力”相当,分组操作方法是:让班上四个综合能力较强、地理兴趣较高的学生作为组长,以“点将”的形式,轮流选择自己方队组员。这样既体现分组学习的自主结合,也暗示了“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与紧张度。  相似文献   

17.
凌锋 《地理教学》2009,(9):10-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吸收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而言,好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②问题要有角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③问题要有难度。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桃”,满足学生的成功感。④问题要有量度。问题要接问题、套问题,形成梯级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如在学习“城市化”时,设计以下问题链:2008年太仓市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是多少?  相似文献   

18.
朱其山 《地理教学》2010,(17):26-27,22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就像一根链条,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设疑置问,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相似文献   

20.
一、课程标准解读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二期课改试行稿)中,“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属于“C”级教学要求,内容包括“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主要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能“举出中国或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实例,比较不同工业区的特点,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