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弥补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中影响因子和等级划分的不确定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依据斜坡几何形态、岩性、地质构造、河流侵蚀、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工程活动、降水条件等影响因子与研究区实际已发生的滑坡灾害数之间的关系,编制重庆市万州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标准,并基于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法,计算滑坡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就万州区滑坡危险性进行区划,最后基于乡镇行政区对该区滑坡危险性区划进行细化。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坡高为90~200 m的地形、1 024~1 060 mm的年降雨量以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岩层等因素对万州区滑坡发生影响较大;根据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标准,万州区滑坡灾害被划分为高、中、低、极低等4个危险区;应用信息量模型法得到的万州区滑坡危险性区划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高危险区和中危险区面积分别为564.4 km2和848.6 km2,分别占万州区总面积的16.3%和24.5%,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及支流两岸的居民相对集中区以及公路干线地段;高危险和中危险乡镇主要分布在万州区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干流两岸,尤其是左岸的黄柏乡、太龙镇、天城镇、李河镇等以及万州主城区。  相似文献   

2.
滑坡危险性评价是滑坡灾害防治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随机森林模型,结合距离函数法,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赋权法(RF-AHP)。采用RF-AHP对青海省贵德县北部山区滑坡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对比探讨了AHP、RF和RF-AHP三种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滑坡灾害的吻合性,结果表明:(1)RF-AHP在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面积占比38.38%的情况下,包括了60.13%的滑坡灾害,结果准确性相比AHP和RF两种模型有较大提升;(2)随着危险性等级的逐步提高,RF-AHP区划结果中相应分区的灾害实际发生的比率也随之增高,并对三种方法出现结果差异的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证明RF-AHP适用于滑坡危险性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在对三峡库区丰都县滑坡灾害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概括了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综合信息模型评价了丰都县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将丰都县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基本安全区4个等级。其中,高危险区和中危险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2.6%和23.2%,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两岸的居民相对集中区,不同规模的滑坡灾害经常发生,因此潜在危害也很大;低危险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7.5%,偶有小规模的滑坡灾害发生;基本安全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5.5%,在人为因素的诱发下可能偶有小规模的滑坡灾害发生,适合于大型工程建设和城镇居民点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证据权法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北部九寨沟县暴发了Ms7.0级地震,是继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的强烈地震,地震诱发了近1 880处滑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选取与高程、坡度、坡向、与水系距离、峰值加速度(PGA)、与震中距离、岩性、与断裂距离等8个因素作为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因子,采用加法和减法2种证据权方法,对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加法证据权的评价模型的准确率为88.29%,基于减法证据权的评价模型的准确率为87.31%。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按滑坡危险性程度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其中,基于加法证据权所计算的极高和高危险区面积之和约300.1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84%,发育的滑坡面积占滑坡总面积的91.10%;基于减法证据权所计算的极高和高危险区面积之和约214.3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17%,发育的滑坡面积占滑坡总面积的85.04%。评价结果可为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重建,特别是九寨沟自然风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危险性评价是滑坡灾害预防与减灾工作首要解决的重要内容.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以山地灾害频发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坡度、土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这3个评价指标构建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将投影寻踪技术运用到滑坡危险性等级评价中, 对评价样本的各指标因素进行线性投影, 以最优投影方向所对应的投影特征值作为评价依据, 建立了滑坡危险性等级综合评价模型, 绘制了滑坡危险性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 研究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的面积比例为14.28∶9.41∶69.12∶7.00∶0.19;根据所建立的5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60个土质滑坡点资料进行了验证, 在占研究区总面积23.69%的高、极高危险区的小范围内, 实际发生土质滑坡数量45个, 占总土质滑坡数量的75.00%;中等危险性级别以上区域拥有的土质滑坡数量占全部土质滑坡的96.67%;不同危险性级别的滑坡体积方量统计结果表明, 滑坡体积方量密度随危险性级别的提高而迅速增加.对比评价结果及实测结果可知, 投影寻踪分级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证实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满足城镇规划建设尺度(1:10000~1:50000)需要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本文以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斜坡区为例,系统建立了山地区域大比例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地质环境要素调查、地质环境信息系统(GEGIS)建立、因子体系选定与图层编制、因子赋值与权重确定、数学模型选择、图层迭加计算、结果分析与检验、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初步探索了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内容。基于MapGIS技术,采用1:16000的航摄地形图,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分析计算,编制了巴东复杂斜坡区的高程、地形坡度、冲沟密度、山洪危险、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类型、基岩埋深、三峡水库175m水位浸润区埋深、三峡水库175~145m水位变动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斜坡变形或岩土应力集中区埋深、地震动参数异常和人类活动方式等12个因子图层。通过巴东复杂斜坡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计算、抽样检验和分区评价,提出了地质环境功能区划:A级区是1、2级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面积约6.6km^2,占全区面积的36.8%,地质环境容量大或较大,这类区域可规划为城镇集中建设区;B级区是3级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面积约5.6368km^2,占全区面积的31.52%,地质环境容量中等,这类区域可以作为林、草或休闲地和农村社区,沿江地段规划码头、港口等;C级区是4、5级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面积约5.64km^2,占全区面积的31.5%,是历史滑坡多发区,地质环境容量较小或小,这类区域可开发为果园和城镇蔬菜基地,不宜规划为永久建筑区。  相似文献   

7.
针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种齐全的高山峡谷区,选取四川省阿坝县为研究区,采用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精细化评价。崩塌、滑坡等斜坡类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栅格为评价单元,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开展危险性评价,进而采用取大值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工作区综合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面积明显大于单灾种评价结果,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主要位于崩塌、滑坡较发育的碎裂岩区域和极度易发的泥石流流域。针对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能更合理的反映不同类型灾害在形态及空间上的差异,获取更精确的危险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西藏昌都县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利用ETM+,IKONOS遥感数据建立该区的地质灾害解译标志并解译,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并最终完成了危险性评价区划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0.42%;中危险区面积占3.43%;低危险区面积占18.56%;无危险区面积占77.59%。昌都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05个,其中有33个大型地质灾害点,严重影响和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柴波  殷坤龙  杜娟 《岩土力学》2010,31(10):3203-3208
为了在斜坡危险性区划中考虑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将粗糙集和模糊模型识别理论用于区域斜坡岩体结构识别,并结合信息量法对斜坡单元进行空间危险性预测。尝试在指标中考虑深部岩体结构特征和岩层变形构造(断层、岩层曲率),将该方法应用于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巴东新城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坡向和岩层倾向关系、坡角和岩层倾角关系、构造条件,可将斜坡分为3种结构类型。不同结构类型斜坡在危险性评价时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或权重不同,可将巴东新城区划分为4个危险性等级,与现有滑坡比较验证了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滑坡空间预测中遇到的问题,简述了滑坡空间预测的主要过程,首先介绍了栅格数据的准备过程,结合栅格数据的存储特点,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的信息量模型预测流程。以三峡库区巴东新城区为例开展了滑坡空间预测,重点阐述了预测过程中关键技术,如基于栅格数据计算信息量的解决方案、预测因素状态的确定方法以及预测结果的分级方法,同时探讨了影响巴东新城区滑坡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巴东新城区滑坡危险性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通过解决这些滑坡空间预测中的关键性问题,为滑坡空间预测提供了一个高效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陈秀清  黄晓辉 《岩土工程技术》2007,21(2):105-108,F0003
通过大俞村滑坡灾害勘查方法、地质环境条件的论述,通过滑坡形成原因和机理的分析、滑坡体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价和计算等,阐述了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一般步骤和内容,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巴东新县城滑坡灾害风险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基于GIS的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系统流程。并将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与GIS技术先进的图形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了巴东县新县城区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系统。系统由信息管理子系统、危险性预测子系统、易损性预测子系统、风险预测子系统四大子系统构成。系统在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检索和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物元模型、BP模型等专业预测模型,实现了滑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最终取得了滑坡灾害风险分布图,为三峡库区内各县的滑坡灾害信息管理和风险预测提供了新途径。预测成果可为研究区的国土规划和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滑坡体的特征、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工程建设项目自身特点.进行了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危险性评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为湖南省地质灾害高发区,近年来地质灾害更加频繁,且以滑坡为主。在桑植县3474km^2的范围内,发育滑坡点208处。分析表明,桑植县的滑坡分布和发育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水和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共同作用有关。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应用物元理论,提出了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物元综合评判的基本流程,并以危险性预测为例讨论了物元集合的建立、等级关联度的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滑坡灾害风险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运用物元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对三峡水库蓄水条件下巴东新县城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综合预测研究,证明了物元模型在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可行性;同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BP模型在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益平  唐辉明  葛修润 《岩土力学》2005,26(9):1409-1413
滑坡灾害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而人工神经网络属于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符合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的研究特点。应用BP模型,建立了区域滑坡灾害风险的预测流程,并与GIS技术相结合,对三峡水库蓄水条件下巴东新县城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综合预测研究,证明了BP模型在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可行性,同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滑坡堆积及其涌浪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寅  陈胜宏 《岩土力学》2012,33(9):2850-2856
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水库库岸边坡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计算流程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介绍了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常用的计算滑坡速度方法的不足及用离散单元法的优势,基于离散单元法提供的块体运动信息并结合波动方程模拟了滑坡体滑入水库时所激起的涌浪。此外,采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滑坡的堆积形状。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程序的正确性。算例结果表明:块体在坡面上运动时,用离散单元法计算得到的块体的速度和能量法与潘家铮法一致,且更方便、更高效;由于涌浪的叠加,多个块体所激起的涌浪高度比单个块体的涌浪高一些,这表明在进行涌浪分析时,考虑多块体的涌浪叠加效应是至关重要的,滑坡的堆积形状为滑坡的灾害评估提供了依据。通过自行开发的离散单元法软件模拟了块体的滑动和涌浪的产生及其传播过程,其模拟结果为研究边坡的滑动破坏的启动、破坏过程及滑坡的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四川内江-宜宾高速公路两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阐述两个典型工程滑坡特征及其防治对策、整治效果 ,从而提出工程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中应注意的地质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时间域反射法用于滑坡监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依据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的基本原理,提出了TD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野外工作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室内试验。结合实际应用,给出了TDR监测滑坡的野外应用实例。通过对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应用试验数据的分析、对比,讨论了TDR监测滑坡的实际应用效果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滑坡监测方法相比较,TDR用于滑坡监测的技术方法比较新颖,具有节省时间、成本低廉、定位准确等特点。由此可见,TDR用于滑坡监测,能够实现快速、实时、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20.
吴越  刘东升  陆新  宋强辉 《岩土力学》2011,32(8):2487-2492
承灾体易损性定量评估是制约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瓶颈问题。为此,以滑坡体冲击冲量为致灾强度指标、建筑物整体抗剪力为抗灾性能指标,推导出典型承灾体易损性定量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滑体运动特征参数随机性对易损性的影响,提出风险曲线和最大风险度指标的概念,以反映滑坡灾害成灾全过程中不确定性对灾害后果的影响。并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坡体几何特征参数、受灾体空间位置以及受灾体抗灾性能对易损性的影响规律。将风险度指标应用于算例分析,并与以往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建立的易损性定量评估模型可以反映二维简化情况下受灾体毁损程度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易损性定量评估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