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国际天球参考架的发展历史和现在射电参考架的现状—基准源选择的标准和参考架的稳定性。描述了地面上光学观测在依巴谷参考架的维持和加密的一系列工作。介绍由天体测量卫星GAIA和SIM给出的天球参考架可能逵到的精度。详述了在今后十年中地面天体测量的作用以及正在开展有关天球参考架的研究课题 ,同时也列出了我国正在和即将开展天体测量的几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工作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在空间时代地面光学基本天体测量的必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并且叙述了在新的要求和条件下,地面光学基本天体测量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工作的发展过程,论述在空间时代地面光学基本天钵测量必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并且叙述了在新的要求和条件下,地面光学基本天体测量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基本天体测量的主要任务和目前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低纬子午环配备CCD后的观测精度、效率和极限星等,提出了该仪器长期观测;的目标,包括建立实用的准惯性天球参考架和动力学参考架,为太阳系动力学研究,为银河系结构和运动学研究,为某些天体物理课题研究的需要,提供有用的观测数据,为本地的地震预报和天文地震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在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技术和空间测量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地面光学天体测量仍具有  相似文献   

5.
欧洲空间局正在考虑的空间天体测量卫星计划(GAIA计划)将对目视星等V亮于15.5mag的5千万颗目标进行位置、自行和视差的测定,其精度为10μas,同时还对这些目标进行多色多历元光度测定.该计划可对星系距离尺度、恒星演化、银河系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参考架联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开创的微角秒天体测量学亦将会对天体物理学、太阳系天体和参考架联结等方面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后依巴谷的天体测量工作。首先给出了第二个天体测量卫星Gaia的最新进展、最近提出的JAMSE和OBSS计划的简介,以及包含天体测量内容的SIM PlanetQuest计划的情况; 叙述了多波段天体参考架的建立和维持,特别是依巴谷星表向暗星方向的扩充和数字巡天,以及其他地面观测计划,如双星和聚星、太阳系天体的观测等;介绍了天体测量与天体物理结合的几个研究课题的进展;最后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十一五”天体测量优先发展的方向与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的阶段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介绍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自1989年11月开始观测以来,由头两年获得的观测资料取得的空间天体测量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空间天体测量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相互之间的比较,成功地用于解算天体测量参数的星数已达11244颗,由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的头两年观测资料进行归算处理,得到恒星位置,视差和年自行的预期精度分别为3、4和2mas。由此从整体上合面地检验了依巴谷科学计划,包括观测纲要,输入星表,卫星本身及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依巴谷后提出的天体测量卫星项目,如FAME、DIVA、JASMINE、SIM Lite、Gaia、OBSS、JMAPS等。描述了空间光干涉从1980年至今的发展过程,特别给出了用天体测量方法研究天体物理课题之SIM Lite工程的近况:科学目标、仪器的结构、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点和观测方式等。重点介绍了SIM Lite参考架的构建,包括栅格星和类星体的选择,以及SIM Lite光学参考架与射电参考架ICRF-2之间的联系和联系的精度。比较了SIM与Gaia观测方式的不同点,以及它们在天体物理研究和参考架的建立上互补之处。最后,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光学天文中高空间分辨率应用和技术研究"和当前开展有关光干涉工作的一些情况,以及今后开展此课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基本天体测量的主要任务和目前发展趋势的要求 ,以及低纬子午环配备CCD后的观测精度、效率和极限星等 ,提出了该仪器长期观测的课题目标 ,包括建立实用的准惯性天球参考架和动力学参考架 ,为太阳系动力学研究 ,为银河系结构和运动学研究 ,为某些天体物理课题研究的需要 ,提供有用的观测数据 ,为本地的地震预报和天文地震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在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技术和空间测量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地面光学天体测量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只要能高精度地测定仪器的各种误差 ,消除仪器重力变形和热变形的影响 ,并尽可能消除由地球大气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影响 ,取得与空间测量平均而言可比的观测精度 ,两者相互配合 ,取长补短 ,就能更好地为上述诸多课题目标开展观测和研究 ,促进天体测量学和有关学科的发展 ,文中对这些要求的实现作了必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中国用小望远镜进行的一些科研项目,如小行星的天体测量和测光观测,近地天体的观测和天然行星卫星的天体测量观测.介绍了小行星和近地天体轨道的测定,以及行星/月球历表的编制.简述了天体测量标准区的建立,从射电源光学对应体推算光学和射电参考架的联系,双星轨道的测定,以及星团成员星自行的测定.提出了改进GSC2.3的新项目...  相似文献   

11.
研制低纬子午环初衷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在低纬子午环研制过程中,如何跟踪国内外测量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调整该仪器的主要课题目标:开始时仅计划在低纬度地区进行天体位置的绝对测定,改善基本星表系统;在1m望远镜试验CCD底片重迭法成功后,打算把该仪器绝对测定的恒星位置与河外天体联系起来,间接地建立准惯性天球参考架;当国外传统子午环配备CCD测微器作相对测量后,提出了在该仪器上配备CCD测微器作绝对测定的方法,用其观测数据直接建立实用的准惯性天球参考架,并为太阳系和银河系研究提供有用数据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xtragalactic reference fram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Hipparcos and Tycho catalogs will have major impacts on changing the accuracy levels of astrometry in the future.There is a need for accurate densification of the reference frames down to at least 20th magnitude, Also accurate space motions and distances will be required. The ground based observations must be supplemented by space missions.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positional astrometry,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of planetary detection, distance scales, multiple star systems, mass detections, solar system motions and geodesy will be advanced by the new accuracies.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我国天体测量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天体测量学研究的内各以及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描述近10年来国际天体测量研究的进展和前沿课题;叙述我国天体测量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基础,以及近10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其他科学组织支持下取得的成果,并对今后10~20年我国天体测量的发展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在建立历表参考架和恒星参考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回顾了建立河外射电天球参考架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其目前状况,讨论了河外射电天球参考架在与其他天球参考架连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An overview is presented of a number of astrometry and astrophysics programs based on radio sources from the Parkes 2.7 GHz catalogues. The programs cover the op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spectroscopy of flat-spectrum Parkes sourc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milliarc-second radio structures and positions. Work is also in progress to tie together the radio and Hipparcos positional reference frames. A parallel program of radio and optical astrometry of southern radio stars is also under way.  相似文献   

16.
未来10年天体测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回顾了依巴谷卫星的观测结果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极限星等仅为 12mag,自行精度不够高等,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各种地面上的暗星扩充计划,如TAC、SDSS、UCAC-S,POSS等,并对它们的预期计划和目前进展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叙述了未来10年可能实施的几个空间天体测量计划,如欧洲空间的GAIA,美国喷气推进实室的SIM,德国的DIVA,美国海军天文台的FAME和俄罗普尔科沃天文  相似文献   

17.
Galileo Galilei’s use of the newly invented telescope for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resulted immediately in epochal discoveries about the physical nature of celestial bodies, but the advantage for astrometry came much later. The quadrant and sextant were pre-telescopic instruments for measurement of large angles between stars, improved by Tycho Brahe in the years 1570–1590. Fitted with telescopic sights after 1660, such instruments were quite successful, especially in the hands of John Flamsteed. The meridian circle was a new type of astrometric instrument, already invented and used by Ole Rømer in about 1705, but it took a hundred years before it could fully take over. The centuries-long evolution of techniques is reviewed, including the use of photoelectric astrometry and space technology in the first astrometry satellite, Hipparcos, launched by ESA in 1989. Hipparcos mad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large angles a million times more efficiently than could be done in about 1950 from the ground, and it will soon be followed by Gaia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another one million times more efficient for optical astrometry.  相似文献   

18.
New determination of the 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 based on optical astrometry observa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is now under preparation by the Working group established by Commission 19 of the IAU. The Hipparcos catalog is to define the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in which the new series of EOP are to be described, The novelties of the prepared solution are the higher resolution (5 days) and more parameters estimated from the solution (celestial pole offsets, rhe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Earth, certain instrumental constant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olution is described, and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made with 46 instruments at 29 observatories and a preliminary Hipparcos catalog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针对低纬子午环配备科学CCD后的观测能力,叙述了该仪器观测的课题目标:为建立准惯性天球参考架提供充分的观测数据,为建立动力学参考架和太阳系动力学研究提供天然卫星和小行星的高精度数据,为银河系结构和运动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为某些天体物理课题研究提供有用的数据,为地球动力学和天文地震研究提供基本的测量数据。将来编制观测纲要时,会兼顾到这些方面的需要,合理安排,以求充分发挥该仪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