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在收集、整理1966年~2002年8月我国(主要为大陆地区)183个5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灰色预测和最小二乘拟合预测方法,对每一地震序列较强(显著)余震发震时间进行“硬性”检验预测。结果表明,2种预测方法对7级以上地震序列和6级地震序列的较强(显著)余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预测效能分别为76.2%和64.7%;而对5级地震序列预测效果则不甚明显。因此,灰色预测和最小二乘拟合预测方法主要着眼于对大(强)地震的较强(显著)余震预测,可望在地震现场大(强)震应急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灰色预测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早期较强余震的发生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介绍了应用灰色预测理论,对其较强余震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对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序列检验性预测,表明该方法对于探讨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预测问题,或许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灰色预测计算软件的程序设计原理及其操作说明,介绍了该软件的基本特点,并就每一计算模块的功能、数据流程、产生的中间和结果数据文件、具体操作步骤作了详细说明。目的在于扩大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预测方面的研究与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震》2006,26(4):140-146
第1期2003年云南大姚6.2级和6.1级地震余震S波分裂研究…………………邬成栋,付虹,刘杰(1)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刘丽芳,刘杰,苏有锦(10)云南4个地震序列Qc-1值变化特征对比研究………………………………………王伟君,刘杰(19)云南地  相似文献   

5.
根据张家口地震台记录的1998年张北早期地震序列资料,对其显著余震(系指ML≥4.0,下同)建立了GM(1,1)动态灰色预测模型,并进而依此模型对张北震区主震后,短时内连续发生的5次显著余震进行了尝试性现场预测,结果与实事较吻合,表明灰色预测方法对于探讨如何简捷有效地预测地震序列早期强余震问题,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成荣 《内陆地震》1991,5(4):352-357
1990年4月17日乌恰6.4级地震序列有以下特征:(1)主震型序列;(2)强余震前小地震震中向强余震的震中附近迁移;(3)余震频度衰减快;(4)余震在主震和最大余震之间活动;(5)较大余震存在“密集-平静-发震”的规律;(6)存在晚期较强余震。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震科学》2004,22(4):64-68
第 1期张北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特征赵英萍 刁桂苓 高景春 王勤彩 杜迎春 朱振兴 (1)…………官厅水库及临区地震活动的最大熵谱分析及其未来 5 0年内强震危险性预测武安绪 吴培稚 鲁 跃 张丽芳 赵文忠 (5 )………………………………………………………………………………………………华北地区MS≥ 5级地震平静的预测意义王俊国 王林瑛 吴晓芝 陈佩燕 何巧云 (12 )…………………大同地震台水准形变异常调查与地震关系的研究王秀文 郭星全 陈建国 (18)……………………………VS垂直摆倾斜仪标定数据的合理选取及计…  相似文献   

8.
利用h值方法,对1987年1月6日拜城5.9级地震前的三次震群序列及余震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拜城地震曾出现低h值(h<1)震群活动。震后利用h值预测余震与实际情况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9.
《地震》2017,(3)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计算了2011—2015年新疆3次6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值,并对视应力和震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主震视应力值高于余震视应力值,余震视应力和震级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主震后稍短时间内,视应力均处于整个序列的高值阶段,且在高值阶段会有较强余震发生,这可能是受到震后应力调整的影响;(3)强余震前,会出现视应力高值现象,强余震发生后,后续视应力值恢复到低值水平。计算了2016年底阿克陶6.7级和呼图壁6.2级地震余震视应力,目前阿克陶6.7级地震余震视应力处于高值状态,呼图壁6.2级地震余震视应力处于低值状态,对比研究5次余震视应力的值,对阿克陶6.7级和呼图壁6.2级地震序列类型进行了判定并对后续余震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1 研究背景 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序列类型、强余震发生等问题往往引起广泛关注.通常,在震后几小时或几天内的余震序列早期活动特征,在判定序列类型、预测强余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实际上大多数余震序列远比大森公式所描述的简单负幂衰减模型复杂,显示"余震激发余震"的特性.Ogata(1988,1989,1992,2001)将自相似思想引入大森公式,认为余震序列中任何一次地震均可能激发自身高阶余震,建立了"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 ETAS).  相似文献   

11.
用B值横截距预报强余震震级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吴开统 《中国地震》1989,5(4):59-69
本文在G-R(logN=α—M)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用b值横截距法预报地震序列强余震的震级。选用我国1966—1986年21年内有完整资料的58个Ms≥5.0地震序列,用b值横截距法进行预报检验。这些地震序列的位置分布较广,遍及全国各大区,而且要求每个地震序列满足震级M≥Mo(起始震级)的地震个数不少于50个。统计结果表明,对预报序列中强余震的吻合率为93%以上。另外,我们还用b值横截距法对序列的晚期强余震预测及在主震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预测强余震进行了探索,表明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序列较强余震最小二乘拟合预测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给出了针对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发生时间进行快速预测的一种方法,即最小二乘拟合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拟合预测模型的建立、预测模型的各种可信性检验及模型预测等内容.震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在大(强)地震现场震情分析中可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毕金孟  蒋长胜  马永 《地震》2020,40(2):140-154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地震, 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 为更好地分析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以及强余震的可预测属性, 采用国际上对复杂序列拟合相对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以及基于Reseanberg-Jones(R-J)模型发展的Omi-R-J模型, 通过连续滑动、 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 对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 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利用N-test、 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相比于其他中强震序列参数, 此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参数中反映激发能力的αETAS较其他序列明显偏小, 而反映衰减能力的pORJ值和应力累积水平的bORJ值相对较小, 与此次余震序列丰富、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相吻合; ETAS和Omi-R-J模型对于复杂序列在[3.0, 3.5, 4.0]三个震级档的强余震仍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总体的“每个地震的信息增益”(IGPE)计算结果显示, ETAS模型略优于Omi-R-J模型, 前者或更适合复杂地震序列的余震预测。  相似文献   

14.
薛艳  刘杰  刘双庆 《中国地震》2018,34(4):676-694
系统研究了1976年以来全球58次M_W≥7.8浅源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结果显示:(1)在58次巨大地震中,板间地震45次,板内地震13次,板内地震强度低于板间地震。(2)74.1%的板间地震为逆断层错动,61.5%的板内地震为走滑型错动。(3)58次地震序列中,82.8%为主-余型,17.2%为多震型;与5级以上地震序列不同,巨大地震没有孤立型,其余震比较活跃;板内地震中,多震型占7.7%,而板间地震中多震型占20%。(4)对于主-余型序列,75%的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为1.0~2.0级;震级差与主震震源错动类型有关,走滑型的震级差明显大于逆冲型;68%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3天内,其次为10天左右与1个月左右; 49%的D_(max-aft)(最大余震震中与主震震中间的距离)不超过余震区长轴的1/3,31%的D_(max-aft)为余震区尺度的1/3~1/2;最大余震的发生时间、最大余震震中与主震震中间的距离同主震断层错动类型间的关系不明显。(5)应用ETAS模型计算了46个序列参数后发现,b值、p值和a值均呈Beta分布,b值平均为1.164±0.211,p值平均为1.559±0.412,a值平均为1.673±0.911; p值和a值分布分散;对于不同的序列类型、震源错动类型及板内、板间地震,b值差异不显著;逆冲型序列p值明显大于走滑型和正断层型;板间地震序列a值明显小于板内地震;逆冲型序列a值明显小于走滑型和正断层型;这表明,与板内地震相比,板间地震具有较强的"余震激发余震"的能力;逆冲型破裂虽然会导致序列衰减较快,但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相对较强。(6)逆冲型巨大地震余震区长轴L的对数与主震震级M_W间的拟合关系式为lg L=(-1.399±0.306)+(0.470±0.037) M_W。  相似文献   

15.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蒋海昆  黎明晓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2008,30(3):746-758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正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研究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为例,利用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预测和检验,以及通过构建重采样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系统检验等方式,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大地震后常常会发生一系列的余震。余震序列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发生过程;而且某些强余震也可能引起相当的破坏,因此余震活动趋势的判断及强余震的预报也成为地震预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982年王碧泉等在《余震序列的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了1966年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九次7级以上地震的余震序列。现将其得到的结果概述如下:该文首先对整个余震序列的总体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18.
德令哈6.6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地震局2003年度会商确定的应注意地区内,震前测震学出现多项中短期异常。该地震序列从其能量释放比、震级差均符合主震一余震型判断指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序列跟踪工作总结出该序列早期阶段(20天内)预测强余震的几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跟踪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序列参数、历史地震活动类比、余震精定位、较大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分析等方面分析了鲁甸地震序列的序列类型及后续强余震预测问题.分析认为,鲁甸地震序列余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鲁甸地震序列M≥4.0地震时间间隔遵从线性关系、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呈共轭分布、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较低、历史地震序列类比表明鲁甸地震序列与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类似,这些均表明鲁甸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相似文献   

20.
作为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的拓展应用,计算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主震后2个月,发生了MS5.8、5.9强余震。该高值体现出震源机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较强的区域应力水平,有利于强余震的发生和区域中强地震丛集。沧源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结果与景谷地震相似,一直处于高值。景谷地震与沧源地震所在地区历史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不能简单地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预测后续地震的大小,但两个序列的高值也许显示滇南较大区域目前正处于强应力状态下,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