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新疆南天山部分地区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筱荣 《内陆地震》1991,5(2):132-137
分析1988年库尔勒和阳霞台地震尾波资料发现,地方震尾波衰减系数α值、尾波持续时间比τ值,在中强震前确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2.
岫岩5.4级地震前后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出发,利用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4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在岫岩Ms5.4地震前,距震中相对较近台站记录到的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一rH/TV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而距震中较远外围地区的台站记录到的一τH/τv震前无明显的异常反应。认为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从统计意义上提供了研究介质物理性质的较好方法,对短临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Aki等人提出的尾波理论,导出了地方震尾波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持续时间比的具体表达式: τ_H/τ_V=I_H/I_V(Q_H/Q_V)~(1/4)·B_H/B_V。该式表明,τ_H/τ_V的变化主要反映了震源体一定范围内,由于介质的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尾波在不同方向上的激发及衰减能力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地震前τ_H/τ_V短临异常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的产生与孕震期间介质内裂隙的出现和闭合有关。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τ_H/τ_V都有不同程度的短期低值异常及临震高值突跳。门源地震前后门源台记录的直达S波的最大振幅比A_(mH)/A_(mv)也有与尾波持续时间比类似的异常。最后通过对一些震例的分析,初步得到震级与异常时间的关系为M=0.657lnT+3.44。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上与实际资料分析上入手,较系统而广泛地研究了强震及中强震前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首先,选取多相介质模型来模拟乎震区的舍裂隙岩石。在两相介质情况下用传波理论研究了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如振幅和皮形的一般变化。所得的理论结果表明,P波、S波、面波及尾波等的振幅、振动特续时间,周期或频谱等在大震前均可能出现某些前兆异常变化。其次,借助于观测资料,本文介绍了探索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前兆异常的一些有效处理方法。特别使用了对尾波和短周期瑞雷波的前兆异常的分析处理方法。除天然小震资料外,还使用了矿山人工爆破资料。作为例子,本文得到了在溧阳台(距M=6.0震中22公里),天平山台(Δ=190公里)和杭州台(Δ=220公里)从马鞍山铁矿爆破源(震中西北86公里)爆破中记到的直达波和反射波的新的资料结果,从中较详细地研究了P波和S波的振幅、振幅比、初动周期偏差和尾波的某些特性(相对走时,频率变化,振幅衰减及由尾波确定的Q值)。然后,本文利用大量的实际观测资料,具体剖析和研究了我国唐山(M=7.8)、海城(M=7.3)、松潘(M=7.2)、溧阳(M=6.0)及其它一些强震和中强震前的P波、S波、短周期而波和尾波的多种动力学特性(振幅、振幅比,初动周期偏差,波形和频谱,振动持续时间等)出现的前兆异常变化,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了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前兆异常变化时空分布的一般特点,並与波速异常加以对比。最后,对所得的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作了简要的讨论。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大震前地震波的某些动力学特性的前兆变化能明显地观测到。因此,如果同时使用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5.
采用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山西洪洞地震前后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比等地震波参数的异常特征,得出了地震前,小震P波初动符号一致性增强,初动半周期存在低值—波动—发震或低值—发震的时序演化过程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王筱荣  魏若萍 《内陆地震》1991,5(4):330-338
通过对库尔勒、阳霞一线1987年11月至1988年12月S-P≤28秒的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发现:1988年5月26日库尔勒Ms5.2级地震前,该区P波初动一致性分析、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S波分裂等项测震学手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这表明,利用地震波参数对重点地震监视区进行短、临动态跟踪,有可能成为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魏若平  王筱荣 《地震》1995,(1):44-51
本文通过研究甘,宁,青,新地区部分中强震前多种地震波参数的变化特征,探索西北地区中强震孕震过程。结果表明,地震波的P初动符号和初动半周期,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数α值,介质品质因子Q值在大震前一二年中均有异常变化,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介质的非均匀性及孕震过程中地震波的衰减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8.
魏若平  王季达 《内陆地震》1995,9(4):327-337
分析了发生在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的部分中强地震的多种地震波参数(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α值和品质因子Q值)在主震后一个月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强余震发生之前,余震序列的地震波参数有较明显的变化。利用这种变化,可以预报后续强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强地震前地震波参数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88年5月26日库尔勒M_35.5地震和1991年2月25日柯坪M_s6.5地震前后的地震波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和尾波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两次地震前上述参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前(?)波初动一致性越强,持续时间越长,未来地震震级越大;振幅比突跳是即将发生地震的明显信号;首先出现尾波衰减系数异常的台站距未来地震震中较近。根据上述参数的异常特征,成功地预报了1991年6月6日和静M_s5.2地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地震波衰减时间τ与震级和震中距△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特定条件下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1.83+2.384logτ+0.001△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得到了适合于在一定区域(台网)内普遍使用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0.342+2.363logτ-0.445logV+0.001△,并之标准化 M_τ=2.363logτ-R。文章最后还将尾波震级M_τ与近震震级M_(?)进行比较,给出了换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