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利用1900年以来Ms≥4.7地震目录,系统分析了南黄海及沿岸地区与晋冀内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同步涨落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能对这2地区未来二三年内地震活动趋势预测提供一个方面的证据,本文给出了预测方案,报道了应用实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方法,对河北及周边3个研究区内的中强地震前多种地震学参数的综合异常特征进行定量化的识别研究,并进行多年的动态外推预测及其效能检验。结果表明,目前晋冀蒙交界地区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滑动极值相关度曲线未出现明显异常,唐山地区201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高值异常。对2002--2011年进行逐年动态外推预测检验,唐山地区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预测准确率均为56%。动态外推预测避免了使用目标地震发生以后的资料逆向贡献于震前预测,对于地震预报实践可能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省1990年以来年度地震危险区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了青海省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分布、预测面积及地震对应情况,得出预测正确率为52%。将预测基本准确的地震危险区进行归并,得到确定的地震危险区共有5块:祁连地震带、三湖地区、库玛地震带东段甘青川交界地区及共和地区、唐古拉地区、茫崖地区。对历史地震危险区的整理和初步研究,对今后地震趋势预测研究积累一些值得参考的认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以基于周期谱分析基础上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对山东内陆主体及其邻近的南黄海、冀鲁豫交界等地区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进行了试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初以新疆地区7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的强震预测方法,用于山东及其邻近区域的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也有较好的检验效果.对各分区的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方法的R值评分一般在0.6以上,最低为0.5.最后依据展望性预测结果对山东内陆主体区、冀鲁豫交界和南黄海地区未来几年的地震趋势做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地考察晋冀蒙交界地区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效能,以及构建适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的地震预测策略和预测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当前较为前沿的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采用连续滑动预测和N-test检验方法系统评估预测效能的方式,对晋冀蒙交界地区1980年以来的8个地震序列进行了回溯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该地区的余震发生率具有一定预测能力,预测"过少"的比例较低,但预测"过多"的比例较高;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预测效果较好,但预测效能随着序列的持续时间显著下降;适度增加预测时间窗长可改善预测"过少"的情况,但对预测"过多"的情况改善不明显.此外,高阶余震激发能力偏弱,可能是晋冀蒙交界地区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预测效能偏低的原因之一.作为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可能策略,建议在该地区的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预测应用中,采用3天的预测时间窗、仅对序列早期阶段进行应用,且重点关注"不低于"相应预测地震数目的底线思维,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晋冀蒙交界地区处于华北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燕山地块交界处,其地震活动受到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和未来中强地震有一定关联性.2019年以来,晋冀蒙交界地区出现 ML3.0以上地震显著增强现象,为了评估此区域地震活动起伏的震兆意义,构建有效的预测方法,文章将增强区域作为地震频次的窗口,选取 ML3.0以上地震年滑动频次为预测指标.通过回溯历次5级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情况,确定最优预测规则.经过在预测规则参数空间扫描,以R 值作为目标函数,最终确定的预测窗长和阈值为2年和14次,在此规则下地震频次预测指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和较高信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地震图上的简单测量获得地震矩的方法,并由地震波能量公式的简单变换计算应力降。文中用该方法测定了近几年来发生在北三省(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区,南三省(河北、山西和河南省)交界地区.以及渤地区共30个中小地震(M_(?)为3.7—5.1)的地震矩和应力降。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可较方便地测定一些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从而对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巧家所属川滇交界地区的重大、航磁、爆破地震及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对该地区深部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其相互关系和地壳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为地震工程和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深部地质构造资料。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强地震目录资料(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编,1999)为基础。统计研究了1300~1988年华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后,10年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空间范围。根据这一统计特征。印证性地分析了10余年来华北的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至包头一带5级以上地震空间活动特点。另外还研究了1981年以来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5级以上地震。以及1998年至2001年11月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与唐山地区地震活动的呼应关系。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方差分析叠加周期外推法,并以郯庐地震带公元1400年以来40次MS5级以上地震为例说明方差分析叠加周期外推法的应用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震级的地震序列。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地震带、北京-渤海地震带、苏鲁皖交界地区、安徽地区的地震存在显著周期,从统计学的角度可以预测下一次地震的范围。而河北平原地震带、淮河地震带、华东地区的地震经度或纬度则不存在显著周期,无法外推下一次地震的范围。方差分析叠加周期外推法用于地震预测尚属于一种尝试。外推预测值与原始实测值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方法的意义在于应用统计理论上把预测地点进行了定量化,缩小了监视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还为研究地震机理,探索地震在时、空、强的演变规律上,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山前断裂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是华北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带,有关该断裂带的活动性有以下观点:1)它属深大断裂带;2)它是活动断裂带和地震构造带;3)它不是地震构造带。。为研究和评价该断裂的活动性,利用最近获得的地震资料和钻探联合剖面研究了太行山山前断裂的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系以来的活动特征。钻探验证以及研究结果与表明:太行山山前断裂不是岩石圈深大断裂,该断裂在第四系仅错断了中更新世QP2早期,中更新世QP2晚期和晚更新世地层没有发生错断。由此得出,太行山山前断裂不是活动断裂,也不是岩石圈深大断裂。该研究结果为跨越太行山山前断裂的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于首都圈地震危险性评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河北万全水位异常与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万全深井水位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及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前有趋势性变化,水位有大于50mm的瞬时突升突降的变化。指出,万全深水井水位的形态变化和瞬间突升突降变化似可作为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趋势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Nakai拟合方法对河北省的地倾斜资料全部进行了处理,通过处理共得到固体潮振幅因子异常79项,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全程统计,统计了该方法的地震对应率,漏报率,虚报率,根据结果计算了该方法的R值评分,评估了其映震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河北地区的相对参数。  相似文献   

14.
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模糊熵值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然后计算其模糊从属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的模糊熵值,分析了模糊熵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 5.9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5.0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有明显的减熵异常过程,并且一次比一次明显,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熵值处,震后恢复到高熵值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反映了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减熵有序变化。通过研究认为,该区模糊熵值减到0.907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减熵过程越大;震级越大,减熵过程越明显,减熵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5.
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的合成信息熵值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的合成信息熵值,分析了合成信息熵值变化与1983年菏泽Ms5.9级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5.0级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有两次明显的减熵异常过程,并且一次比一次减熵过程更明显,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熵值处,震后恢复到高熵值。这可能反映了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减熵有序变化。通过研究认为该区减熵到0.45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减熵过程越大;震级越大,减熵过程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地下流体的远场异常及其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车用太  谷元珠  鱼金子  刘五洲 《地震》2002,22(4):106-113
简要介绍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 8. 1级地震前在河北、陕西、四川、青海、新疆等距震中几百至几千公里之外记录到的地下流体的远场异常(场兆或远兆), 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地震孕育的理论与地震预测的科学思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完整的地震资料,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929年以后,研究区的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河套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在北纬40°线及附近区域形成优势分布区域,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研究区2005年9月以来中等地震持续1 304天的平静现象被2009年3月山西原平4.2级地震打破,岱海断陷1997年11月以来至今中等地震持续平静,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和岱海断陷中等地震显著平静对研究区特别是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为显著的震兆标志,多种迹象表明,晋冀蒙交界三角形区域和呼和浩特-包头断陷为有利发震区域,发震强度或为6.0级左右。  相似文献   

18.
印尼8.7级地震在河北省的震后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M8.7级地震时,我国大量的形变、地下水位等台站记录到了丰富的同震效应,河北省的前兆观测资料多数也出现明显的同震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境内前兆资料的同震变化特征,认为印尼M8.7级地震可能使河北省中东部地区产生了断层的错动,促使一年半后发生文安M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河北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震动的衰减关系在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的安全性评估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利用河北及周边区域历史地震的等震线资料,运用统计回归的分析方法,得到统计回归方程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件及地震烈度分布资料进行对比,从而得到适用于河北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