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隔震原理可以起到减轻地震作用力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将隔震原理转化为隔震技术,需要解决好相应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设计了一种专用装置——减震缓冲器。该装置是通过设置核心部件——弹力钢球,使其与隔震支座配合作用,既较好地起到了化解、缓冲部分地震波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在单独使用隔震支座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已修建完成了大量隔震建筑,但仅有少量经受了地震检验,绝大部分隔震结构减震能力能否达到设计目标尚存疑问.本文针对基础隔震建筑,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振动响应的减震能力评估方法.首先,对隔震建筑进行多级幅值初位移自由振动原位试验,获取结构的抗震能力曲线;其次,根据地震反应谱建立地震需求曲面,进而确定隔震结构性能点;最...  相似文献   

3.
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减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网架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按照相似原理制作了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的缩尺模型,并通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这种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隔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能够有效阻隔地震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滞回环饱满、等效阻尼比大,具有良好的隔震及减震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4.
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新增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内容,介绍了消能减震的原理和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高层建筑应用实例显示其减震效果。从而为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层间隔震技术评述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层间隔震结构是隔震技术的新发展,它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层间隔震结构在减震机理、振动特性以及设计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别于基础隔震结构和屋盖隔震结构。本文对层间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优点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层问隔震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情况表明,层间隔震结构具有明确的减震效果,施工方便,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减震体系。  相似文献   

6.
整理和分析了国外隔震木结构的应用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摩擦摆隔震系统在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指出摩擦摆隔震系统更适用于木结构建筑。针对隔震木结构中的房屋质量、底板刚度、抗风性能、隔震层的水平位移控制和成本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木结构质量轻的特点是造成隔震木结构设计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如何平衡大震下的隔震效果和小震及风荷载作用下的正常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设计中特别关注,而成本问题则是限制隔震木结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发更加廉价、更适合木结构特点的隔震支座将是今后隔震木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隔震木结构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日本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日本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研究方面取得的几项新进展,其中基础隔震板片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隔震结构体系,纳米结晶锌铝合金振动控制阻尼器是一种取得专利的新型减震阻尼器,无粘结钢支撑体系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减震支撑体系,跷摆振动控制设计是一个新颖的减震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8.
高墩大跨度铁路简支钢桁梁桥的减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具有减隔震支座的铁路高墩大跨度简支钢桁梁桥的减震性能,探讨减隔震技术在高墩桥梁中的适用性.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和双曲面支座时的减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铁路高墩大跨度简支钢桁梁桥上使用减隔震支座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9.
连续梁桥减震、隔震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采用微分型滞回恢复力模式代表桥梁减震,隔震支座的滞回,耗能特性,结合Wilson-θ法和四阶Runge-Kutta法编制了桥梁减震,隔震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并利用程序结合算例分析了减震,隔震支座对连续梁桥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应用SMA复合橡胶支座的桥梁隔震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复合橡胶支座(简称SMA复合橡胶支座)的智能桥梁隔震系统,应用SMA复合橡胶支座对一受El Centro地震激励的多跨简支桥的一标准跨进行了时程分析,并与应用普通橡胶支座进行了减震、隔震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应用SMA复合橡胶支座隔震,不仅能取得更为显著的减震、隔震效果,而且能使地震后隔震桥梁的梁体得以复位,从而验证了SMA复合橡胶支座在桥梁隔震中的有效性、智能性和自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郭龙龙    袁康    裴城    王玉山   《世界地震工程》2019,35(4):060-67
针对我国村镇地区仍广泛存在生土结构房屋,且其结构整体性及抗震性能较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可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具有施工便捷性和装配属性的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结构形式。进行了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与农房中常见的素生土墙、上土坯下砖砌体混砌墙、传统榫接木构架-生土墙的拟静力对比试验,比较了4个墙体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特征,以及延性系数、耗能能力、极限层间位移角等抗震性能指标。研究表明:素生土墙和上土坯下砖砌体混砌墙抗震性能较差,木构架的约束作用可有效提升生土墙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新型钢节点连接的木构架-生土墙抗震性能优于榫接形式,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役古建木结构普遍存在残损现象,这将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以北京故宫的咸福宫西配殿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化其屋顶、斗拱、榫卯和柱脚节点建立结构的理想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材料老化和节点性能降低等因素建立其残损现状模型。通过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古建木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并进行理想和残损结构的震害等级及其发生概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残损现象降低了咸福宫西配殿的刚度和自振频率;相比于理想结构,咸福宫西配殿残损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发生轻微损坏的概率增大21.1%,在中震作用下发生中等破坏的概率增大3.7%,大震作用下发生严重破坏的概率增大10.6%;咸福宫西配殿在大震作用下发生倒塌的概率很小,体现了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China is a country where 100% of the territory is located in a seismic zone. Most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are over prediction. Most fatalities are caused by structural collapse. Earthquakes not only cause severe damage to structures, but can also damage non-structural elements on and inside of facilities. This can halt city life, and disrupt hospitals, airports, bridges, power plant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Designers need to use new techniques to protect structures and facilities inside. Isol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are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Currently, there are nearly 6,500 structures with isolation and about 3,000 structures with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or hybrid control in China. The mitigation techniques are applied to structures like residential buildings, large or complex structures, bridges, underwater tunnels, historical or cultural relic sites, and industrial facilities, and are used for retrofitting of existed structur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design rules and some new and innovative devices for seismic isol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hybrid control for civi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seismic resistance, seismic isolation, passive and active control techniques for the future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seismic protection system for timber platform frame buildings, either for new construction or retrofit. The system consists in connecting the timber frame to a steel structure that includes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ors designed to absorb most of the seismic input energy thus protecting the timber frame and the other steel members; alternatively, the system might use other types of dissipative devices. The steel structure consists of four steel stacks (located at each of the four façades) and steel collectors embracing each slab; the stacks and the collectors are connected, at each floor level, through the energy dissipators. The steel structure is self‐supporting, that is, the timber frame is not affected by horizontal actions and can be designed without accounting for any seismic provision; in turn, the steel members d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main load‐carrying system. The timber‐steel interface is designed to avoid any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he transfer of horizontal forces and to guarantee that the yielding of the dissipators occurs prior to any timber failur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suggested system is discussed, and an application example on a six‐story timber building is presented; this case corresponds to highly demanding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large building height and weight, the high local seismicity, and the soft soil condition. This research belongs to a wider project aiming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use of timber by improving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wooden buildings; this research includes experiments and advanced numerical simulation.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结构抗震减震隔震设计结构动力学基本方程,进行了基本结构刚度、阻尼和质量三方面减震隔震设计问题特征分析,专门指出刚度和阻尼的减震隔震设计研究已经有规范规定,但对减轻结构质量的减震隔震设计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创新问题。目前采用新材料进行设施农业结构减震隔震设计,特别是采用玄筋混凝土现代无金属结构进行结构抗震减震隔震设计,结构最优化设计的实现便有了新契机,且容易实现抗力均匀分布,将较为彻底地解决地震工程的最优结构抗震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基础隔震理论,在钢筋沥青隔震礅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钢结构隔震礅,设计和制作了缩尺房屋模型,并对其进行振动台试验。通过对隔震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及能量平衡分析,绘制试验过程中的加速度及能量时程曲线,研究钢隔震礅应用于低层框架结构的减震耗能能力。大量工程实例可以看出该隔震礅隔震效果显著,制作简单、价格低廉、耐久性好,适于在广大村镇地区低层框架结构中推广使用。试验表明:隔震结构模型在不同的地震作用下,加速度折减系数处在0.24~0.51之间,且结构的阻尼耗能在振动台试验中占总输入能量的60%~70%,对结构耗能起主导作用,说明该基础隔震装置不仅具有较好的减震耗能特性能,对于控制隔震层的位移也有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新型装配式圆钢管柱-钢梁节点的破坏模式及抗震性能,进行了3个十字形节点的低周反复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试件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延性及耗能性能等。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为3.38~3.44,能量耗散系数为1.72~2.25,节点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延性及耗能能力,满足现行规范设计要求。建议在采用新型装配式节点时,梁柱连接处可同时采用加强型连接或骨式连接,以获得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层间隔震技术对于结构竖向不规则以及结构增层等状况有良好的适用性。然而,层间隔震可能出现的较大隔震层变形会带来结构设计的困难。通过在隔震层中设置阻尼元件可以减少变形,但是过大的阻尼出力和过多的数量需求可能导致空间布置和安装不便。惯容元件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该研究提出采用惯容隔震系统作为层间隔震提高能量耗散效率的手段以控制地震响应,同时也给出了基于性能需求的惯容层间隔震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并以一个标准钢结构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惯容元件的使用显著降低了上部子结构的地震响应和隔震层的变形,惯容系统实现了预期的耗能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性和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了国内外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规范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常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作用下,主要靠结构构件连接处的损伤和结构构件损坏来消耗能量;无粘结后张拉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自恢复中心能力和良好的抗震能力,但该结构体系的耗能能力不足。认为在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设置耗能减震元件,或将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成隔震结构,将有效提高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该类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跨空间结构由于其体量大且多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因而在各种非常规荷载作用下破坏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系统的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理论所取得的主要进展:(1)大跨空间结构精细化的抗震性能评估理论,主要包括材料本构模型、地震动多点输入和结构强非线性模拟;(2)大跨空间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与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大跨空间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和功能可恢复性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以上部分的系统总结和论述,形成大跨空间结构统一的抗震设计指导思想,并对此类结构的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