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等强度地震前后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处理了1981年11月邢台5.8级、1980年8月林县4.7级,1983年11月荷泽5.9级、1984年5月黄海6.3级四个中等强度地震前后的序列资料,讨论了红山、林县、嘉祥、南通地震台所记录到的各次地震前后,小震尾波两水平分量持续时间对数lgτ与两水平分量S波最大振幅SH的关系及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_H/τ_z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邢台、林县、荷泽地震前后它们的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即震前低值、震后高值,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黄海与前三个地震的变化形态不同,即震前出现高值现象。本文对它们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强地震前地震波参数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88年5月26日库尔勒M_35.5地震和1991年2月25日柯坪M_s6.5地震前后的地震波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和尾波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两次地震前上述参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前(?)波初动一致性越强,持续时间越长,未来地震震级越大;振幅比突跳是即将发生地震的明显信号;首先出现尾波衰减系数异常的台站距未来地震震中较近。根据上述参数的异常特征,成功地预报了1991年6月6日和静M_s5.2地震。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Aki等人提出的尾波理论,导出了地方震尾波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持续时间比的具体表达式: τ_H/τ_V=I_H/I_V(Q_H/Q_V)~(1/4)·B_H/B_V。该式表明,τ_H/τ_V的变化主要反映了震源体一定范围内,由于介质的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尾波在不同方向上的激发及衰减能力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地震前τ_H/τ_V短临异常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的产生与孕震期间介质内裂隙的出现和闭合有关。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τ_H/τ_V都有不同程度的短期低值异常及临震高值突跳。门源地震前后门源台记录的直达S波的最大振幅比A_(mH)/A_(mv)也有与尾波持续时间比类似的异常。最后通过对一些震例的分析,初步得到震级与异常时间的关系为M=0.657lnT+3.44。  相似文献   

4.
选用地方震尾波长度两水平分量的算术平均值与垂直分量之比τ_H/τ_ v作为参量,分析处理了库尔勒1978年4月22日5.8级地震前后库尔勒地震台65型地震仪所记录的104个地方震,以及库车1979半3月29日6.0级地震前后新源地震台维开克型地震仪所记录的128个地方震。取地震前几分钟噪声水平的两倍(毫米数)作为噪声带确定尾波的结止时间。所取地方震震中距Δ小于200公里,震级区间取0.7≤M_L≤4.5。结果表明,在库尔勒5.8级地震前一个多月库尔勒台的τ_H/τ_V出现了一定的低值变化,而在库车6.0级地震前利用新源台求出的τ_H/τ_V变化不太明显,略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震尾波的前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了从区域地震的尾波中提取强震的前兆信息,试以江苏溧阳1979年7月9日6.0级地震前后的一系列安徽马鞍山爆破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二个固定台站上的纪录尾波中,强震以前尾波走时持续时间特性、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及振幅衰减特性等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三者基本上一致同步变化,且在目前的观测和分析水平上,分辨不出途径的影响。本文叙述了这三个特征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分析结果作了定性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柯坪地块应力场剪应力值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柯坪地块位于南天山地震带中段,60年代以来中强地震频繁发生,分析大震前后应力变化,对了解地震带上应力场的演变过程十分重要。 陈培善等根据断裂力学理论研究了地震的破裂过程,导出了几个由震源参数估算剪应力值τ_0的公式,但由于从地震图上量取P波初动半周期要求清晰可辨的初动,这使资料选取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提出了通过测量M_L、M_S和t_(Du)(尾波持续时间)来估算剪应力值。我们通过测定1980年至1990年5月柯坪地块的剪应力值,初步分析了1987年1月24日乌什M_s=6.4级地震前后剪应力值的变化及柯坪地块近年来地震剪应力值的分布及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唐山7.8级强震前后区域小震的地震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即水平分量的振动持续时间与垂直分量的振动持续时间之比)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1962年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序列的地震波衰减特征。新丰江水库地震是前震丰富,余震衰减缓慢的主震型序列。双下地震台位于新丰江6.1级主震震中附近,相距不到2公里。使用DS—1型短周期地震仪,熏烟记录。本文分析处理了双下台1961年9月至1963年5月记录到的新丰江K≥8的地震。研究了τH/τV在时间进程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新丰江6.1级主震与5.3级最大强余震前,地震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分别出现了低值异常时间段。这与我们对唐山7.8级地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在分析τH/τV与震源深度和震中位置关系时未发现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等地震前地震波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P波初动符号,垂直向P波、S波最大振幅比,尾波衰减系数a值,尾波持续时间比τ_b/τ_v及尾波衰减速率p值等方法研究了1990年10月25日乌苏5.2级地震波异常曲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的分析可以提取中强地震前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盈江双震)
2014云南盈江区域5月下旬接连发生了M_S5.6和M_S6.1级两个地震(双震),双差定位结果显示这次的盈江双震及其余震序列呈明显的时空聚集分布特征.本文基于波形互相关计算方法,挑选了盈江双震期间研究区内的重复地震事件,利用尾波干涉技术,分析地震序列持续期间地壳介质的物性变化.结果显示,在距离震源区较近的台站发现了盈江地震期间走时延迟的变化特征,随着流逝时间的不同,走时延迟变化复杂不一,这种变化可能源于不同路径上散射体的不同变化.其中,S波早期的尾波部分呈现明显的线性变化,可能是震源区附近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所引起.研究发现,在两个主震之间和第二个主震之后走时延迟变化的特点不同,可能表示因不同地壳应力变化导致的介质性质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震矩和尾波掠过时间(Lapse time)的关系,提出与矩震级标度一致的尾波持续时间震级统一标度公式 M_w=logτ+0.1(△/τ)+F(τ)。它适用于各台测定 M_L≤5.0级地震的矩震级。  相似文献   

11.
岫岩5.4级地震前后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出发,利用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4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在岫岩Ms5.4地震前,距震中相对较近台站记录到的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一rH/TV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而距震中较远外围地区的台站记录到的一τH/τv震前无明显的异常反应。认为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从统计意义上提供了研究介质物理性质的较好方法,对短临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一次M_s≥5级的地震发生后,人们关心该地震序列将持续多长时间?本文采用1966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的32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从地震频度N和能量E两个物理量出发,讨论序列的持续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从区域地震的尾波中提取强震的前兆信息,我们以江苏溧阳1979年7月9日6.0级地震前后的一系列马鞍山爆破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三个固定台站上的记录尾波,包括走时持续时间特性、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及振幅衰减特性等的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这些特性的变化与直达波的传播途径无关。我们又进一步以天然地震的资料为对象,讨论了尾波振幅衰减特性α的变化情况和尾波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天然地震的资料分两类,一是用内部(强震震源区)发生的小震资料,二是用邻区(强震震源区以外)发生的中小震资料。两类地震均由同一组台站记录。结果表明,物理参量特性的变化与途径无关,这些参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天然震源、人工震源和实验三者的尾波参量变化吻合良好。因此,尾波特征参量携带强震前兆信息是可能的。在以上参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品质因素相对变化趋势的简易估讨。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盈江及邻近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的基础上,从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和震源机制解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盈江5.8级主震与北东向大盈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密切相关,前震和主震序列则反映出北东向大盈江断裂与近南北向苏典—盈江断裂共轭破裂活动的特征.通过区域历史地震概况和5.8级主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情况,初步探讨了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认为群震是盈江地区地震活动的一大特点,5.8级地震的发生则是2011年年初4级群震继续增强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吉根单台所记录的阿克陶M_S6.7地震发生前后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Sato等两种单次散射模型,系统地研究了该次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后的变化特征。两种模型拟合Q_C与对应频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Q_C=110.5±35.37f1.192±0.235,Q_C=60.85±14.78f0.975±0.088,阿克陶地震序列计算得到Aki和Sato模型的Q_C值都相对较低,该地区是以高η值、低Q_C为特征的构造活跃区。根据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吉根台记录的数字波形尾波Q值时序进程特征表明,地震序列前的Q_C值的变化特征为上升—下降—持续—发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本文分别采用区域观测台网的DD-1和65仪器两种记录,对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的尾波衰减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将所得结果与京津和川滇地区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于中强震前尾波衰减系数K及振动持续时间比τ_H/τ_V可能出现的前兆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华正兴  梁静 《地震学报》1994,16(2):204-211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北京台记录, 计算了北京地区1987年1月至1991年8月近90个地方震尾波Q-1,研究了大海坨山5.4级地震前后尾波Q-1随时间的变化和与该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频率1-16HZ、尾波持续时间10-60S内, 尾波Q-1在该期间出现明显的时间变化, 且与该区地震活动有关。在地震前后, 主震区的尾波Q-1值显示出震前低震后高, 而在外部区域则为震前高震后低。同时发现, 尾波Q-1与频率的幂函数关系式Q-1=Q(f/f0)-中的幂次数及相当于频率1Hz时的品质因素Q0也随时间而变。实测结果表明, 三个分向的尾波Q-1在各频率上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玛纳斯地震前后地震活动信息熵及分维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令人  龚宇清 《内陆地震》1990,4(3):193-200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及Mandelbort提出的分形几何学观点,研究了玛纳斯5.8级地震前后地震(M_s≥1.5)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地震活动信息熵及分维的动态变化。发现玛纳斯5.8级地震前存在减熵和降维。认为,地震熵或分维可以定量描述地震时空分布变化过程,并量度变化过程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柴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6.3级和2009年6.4级的数字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柴旦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Q值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值增高,震后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详尽地研究了唐山7.8级大震后宁河地区6.9级地震前后小地震尾波衰减率 K 在时空上的变化图象。研究结果表明,6.9级地震前某段时间内,唐山地震余震区南端一定深度一定面积范围内,地震尾波衰减 K 增高(即地震尾波衰减快),大震后高 K 值区消失,大部分地震都处在低 K 值状态。此外,本文也探讨了海城和盐源两大地震前后小地震尾波衰减的规律,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大破裂前小地震尾波衰减快,之后衰减慢的事实。而对一些小震群的研究得到震群地震尾波率衰减变化不大的初浅印象。由观测事实出发本文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率在大地震前后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