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桥驿  王守春 《地理学报》1994,49(4):383-385
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陈桥驿,王守春(杭州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性为国内外许多地理学家一再强调。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开展区域研究,应当是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方向。《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邹逸麟...  相似文献   

2.
毛曦  高松凡 《地理研究》2012,31(11):2115-2121
从中国大陆出版的教材及通论性着作的内容来看,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以中国历史地理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及学术进展的了解乃至研究较为薄弱。我国台湾省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大陆有所差异,陈芳惠所着《历史地理学》主要从一般原理意义上整合世界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进行内容编撰,姜道章所着《历史地理学》重点论述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情况。启示如下:建设中国的历史地理学,除了需要继续推进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外,更应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和进一步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学科问题研究,进而在整体推进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期待有通论性的“历史地理学”教材及着作的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3.
林献忠 《地理学报》2014,69(6):880-880
这一学科“是从地理学缩小到政治地理学,又从政治地理学缩小为历史政治地理,再从历史政治地理缩小为中国历史政治地理”。  相似文献   

4.
王彬 《地理学报》2005,60(4):705-705
最近,司徒尚纪先生编著的《地理学在广东发展史》的出版,可以说是传统地理学史的继承和发展。正如梁溥先生在总序中所说“广东省地理学会组织出版《地理学在广东发展史》和《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两本书,这在全国省级地理学会属于首创,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和学会活动的开展将会起着重大作用”。然纵观以前的地理学史著或论文,皆“以史为经,以国别为纬”,即以宏观为主,对区域的详细程度不同,特别是对,“东地理学的发展未给予客观反映。由于广东地处祖国的南疆边陲,  相似文献   

5.
张步天 《地理研究》1993,12(4):62-68
本文提出了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框架(共三层44项)。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历史地理研究两部分,从研究实践考察,后者应包括描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学、应用历史地理学三大系列。本框架显示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合理的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的一个最古老的分支——历史地理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甚至出现了《新历史地理学》这一概念。本文试图在分析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在搜集资料用来评述历史地理研究现状时碰到的一个大难题是《历史地理学》在概念上不确定。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学科的影响下平行产生很多学术方向后形成的。这些学术方向彼此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它们不是互相补充,而常常是相互竞争。历史地理学的某一分支的代表往往把历史地理学的内容仅局限在自己分支的方向上,对其它分支则缺乏正确评价。这种偏见阻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世界地理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世界地理作为中国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特指研究中国以外区域或国家的地理学科,是中国特有的学科分类现象。中国地理学的这种内外有别的思想对世界地理发展危害甚大,至今都难以消弭。忽视世界地理研究,就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虞。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繁荣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机制,打造一流世界地理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国际战略需求,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人齐聚一堂,探讨中国世界地理学科发展之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地理学是国家发展的法宝,是立国之本。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赋予地理学特别是世界地理学学科新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此,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长,紧跟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树立全球眼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面向可持续发展,团结国内各相关单位,进行跨学科研究,提升世界地理学科为二级学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地理学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学科范式,提升中国地理学科,特别是世界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伟 《地理学报》2020,75(3):662-662
区域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随着历史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也面临着如何推陈出新的问题。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在长年研究汉水流域历史地理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于2019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著作《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相似文献   

9.
何书金 《地理学报》2005,60(1):175-175
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承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3日至5日在广州中山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科学发展观”。这次大会召开正值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近800名地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地理学界的代表出席,包括中山大学师生共1500余人参加了大会,年会共收到论文500余篇。是继1979年中国地理学会大会在广东召开后,时隔25年在广东举行的又一次中…  相似文献   

10.
郭涛 《地理学报》2012,67(2):285-285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青的学问。古老之处在于沿革地理的二千年传统。自班固《汉书·地理志》首创疆域沿革,后代史志、地理书、方志相沿成习,至今演变为政区地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开辟水道沿革的研究理路,为后世所依循,在河流治理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两条主线共同推进沿革地理走到了20 世纪50 年代,直至侯仁之先生从英国引介“历史地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这也正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年青之处,与新中国同龄。而学校的地理学教学中,疆域沿革的课程和教科书也随之成为历史。现已年届百岁的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少数的几位院士。主张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学属性,建构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以行动践行理论、完善理论。先生治学严谨,知行合一,心忧学科发展,关心国家未来。本书是其60 年来研究论文的部分汇编,由先生的夫人张玮瑛女士作序,娓娓讲述了侯先生70 多年来求学、研究和生活的部分细节。共收录了38 篇论文,由三联书店于2009 年3 月出版,题名为《历史地理学的视野》。“视野”,既是先生研究历史地理的视角、心得和方法;也是读者了解和进入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个途经,并可借此一窥先生之长风,透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这是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界的又一贡献。此书出版两年有余,尚未见专文介绍,颇感遗憾,故此推荐,以光大前贤。  相似文献   

11.
岭南舜文化地理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国昭 《热带地理》2005,25(2):185-188
岭南地区有多处相传是舜涉足过的地方,流传着有关舜的传说,有的地方还有舜的纪念建筑、纪念活动和碑刻,它们构成了岭南的舜文化。这些“舜迹”和相关传说,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即分布在五岭古通道及与古通道相连接的通航河道附近。古老的传说常常给我们传递某些历史信息,这些“舜迹”的线状分布,展示了古交通线的走向,在地理上具有合理性。舜南巡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中原与岭南人文交流的史实。弘扬和传播岭南舜文化,在今天有其现实意义,岭南的“舜迹”和传说,还有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传钧先生是中外著名的杰出地理学家,曾荣任两届(1988~1996)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现连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在80华诞之际,同时发表《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现代经济地理学》和《中国经济地理》三部巨著,突出显现先生学术风采。先生的学术思想极其活跃,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不愧为当代中国地理学的大师。对于复兴人文地理学,先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建立了历史功勋。本文扼要地介绍先生的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的理论创新以及在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学、资源综合考察、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和国际地理学术交流领域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横浦关     
廖晋雄 《热带地理》1995,15(1):30-39
本文根据浈江流域出土的古文化面貌的历史地理、交通运输、民情风谷,以及实地考察,认为岭南著名的三大关隘之一的横浦关不在大庚岭上,而今始兴县境内浈江与墨江汇合处的汉代城堡遗址。  相似文献   

14.
李并成  贾富强 《地理学报》2014,69(11):1718-1724
侯仁之先生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多次深入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对沙区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学科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而且也为今天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以及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他的学术思想及业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汉初南越国与长沙国的分界,指出该界线位于五岭之南;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和有关历史记载,结合现代地理资料,着重研究了苗渚岭段的边界位置;论述了汉平南越五路大军的路线,以及南越国北界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中地理书卷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并成 《地理研究》1992,11(3):41-49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批地理方面的书卷,依其内容可分为古地志、古行记和地理杂文书3大类,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非常珍贵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交通地理的视角探讨南岭五岭是哪五岭,并对其地理位置及成名进行考证,探讨南岭五岭通道的形成及其在历史交通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随着朝代更迭的历史性变化。分析结果认为:1)五岭因其驿道而著名,因此五岭更多是指5条重要古驿道,今天的五岭通常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2)有学者认为南岭最东端的筠门岭驿道也很重要,它是联系赣南和粤东的重要通道。因此,我们认为,南岭古称“五岭”,改称为“六岭”也是未尝不可;3)南岭古驿道的历史功能更多的是商道,由商道而带来了更深的经济文化交往和人口迁移;4)五岭的交通重心随着政治经济的更迭变化和大庾岭通道的开通而发生了由西到东偏移。  相似文献   

18.
刘小鹏  米文宝  赵小勇  王亚娟  黄越  赵莹 《地理学报》2014,69(12):1887-1895
汪一鸣先生是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并坚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地理学家。他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对解释和揭示发展中地区 (发展中国家、区域,或更微观领域如乡村) 地理过程规律和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是对当今地理学理论的重要补充。从事地理学研究60年来,先生始终将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思想和地理学的应用性特征始终贯穿于区域PRED系统研究、区域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研究、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等4个方面,并长期致力于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与决策过程之中。汪先生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对中国民族地区地理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更是贡献卓著。他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他对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作出的突出贡献,必将载入地理学发展的史册。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选于199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28页,林超教授(1909-1991)是当代国内外著名地理学家。他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60余年,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现选录他20世纪30-90年代的代表性论文27篇,涉及地理学众多分文学科。林超教授的地理学术思想精髓是“地理学的综合性”。这实为宝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20.
吴正  王为 《地理研究》2007,26(6):1069-1076
本文为缅怀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曾昭璇先生的纪念论文,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曾昭璇教授学识渊博,在自然地理、地貌、历史地理、人类地理、方志学以及民族学和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卓有建树。他先后开创"岩石地貌学"、"历史地貌学","人类地理学"三个新领域,填补了学科的空白。曾昭璇先生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提倡"地理科学乃经世致用之学",主张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曾昭璇先生除科研外,一生以教书为业,致力于地理人材的培养。他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认为教材决定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提出高等师范的地貌学教材要在"浅、广、新"三方面下功夫。这不仅是编写地貌学教材的要求,更是一种独特的高校地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