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了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计算公式,对华北地区三十多年的精密不准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了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以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影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散度图象中的正源区和负源区是成对出现的,散度密集带分布在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零散度图象中的正的区和和负源区之间。(2)散度密集带和华北地区断裂构造带在分布上呈一致性,表现在大多数散密度密集带和  相似文献   

2.
用富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计算公式,对华北、南北地震带和河西─祁连山地区的水准资料进行计算,并绘制出各时间段的等值线图。通过对各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时空特征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中强地震的震中位于零散度区或其零值线附近,散度场变化越强,零值区越大,在本时间段或下一时间段内,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地壳垂直形变基本场,增量场及其与地震形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华北北部地区(大首都圈)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提出了地壳垂直形变基本场和增量场的概念,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表明,这对于深入探索地震形变前兆,弄清孕震机制并进量化,细化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龙羊峡附近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和精密水准复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1996年12月-1997年3月龙羊峡震群前后该地区的重力场和地壳垂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震前重力场变化异常,临震前形成重力变化密集带,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密集带上,震后重力变化密集带消失,重力场变化平衡,垂直形变平缓。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条件观测平差理论,对辽宁地区历年来施测的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期平差处理。绘制出各个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图,它直观的反映了地面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以研究垂直形变场的演变过程。根据我国“九大”地震区水准资料显示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探讨了地震发生的可能规律,从近年来水准资料反映的地壳形变,对辽宁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在地壳垂直形变场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笃信  刘文义 《地震》2000,20(3):82-86
论述了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地壳垂直形变场,处理分析了甘肃河西地区的实测资料,结果显示,地壳垂直形变场的第一典型场对中强以上地震发震地点的判定有重要意义;而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间权系数能够表示区域地壳运动的相对强弱,它可以作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的时间判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西部地区二十多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了地壳垂直形变场的形变速率波中的0阶子波,发现:地震的发生大多在地壳波浪的0阶子波的0振幅线与断裂相交的地带附近。认为:形变速度波的0阶子波的传播是地震破裂的扰动力源,它的0振幅线与构造断裂的交汇部位可作为地震触发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8.
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崇立 《中国地震》1993,9(4):327-333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价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溶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代垂向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晋北地区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浅部构造活动和地壳介质的特征特征对地壳形变的制约作用;2.山西断陷带内主要盆地的垂直形变与其深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分数维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唐地区1968─1975年的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复测成果数据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了分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的分数维明显降低,地壳的有序性增强。本文认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分数维能够明确地揭示地壳的有序程度,是一种较好地利用形变测量资料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时军 《地震研究》1994,17(1):56-60
本文应用分数维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唐地区1968-1975年的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复测成果数据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了分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的分数维明显降低,地壳的有序性增强。本文认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分数维能够明确地揭示地壳的有序程度,是一种较好地利用形变测量资料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西部地区20多年的水准测量资料,用富氏分析法分析地壳垂直形变信息,进而计算了测区的垂直形变场分数维,并分析了它在孕震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垂直变场分数维在 地震前下降,同时震时段至最低。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若柏  洪汉净 《地震学报》1995,17(2):148-155
应用华北地区3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同网形、同起算点的平差计算,得出了1965-1975,1975-1979,1979-1983,1983-1988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周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推断,这一现象可能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最后对垂直形变场与地震预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流动形变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形变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北天山地震带地形变具有趋势性、同步性、阶段性,水平形变量大于垂直形变量,并且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同时,对北天山地震带上的地形变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也做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地壳在垂直形变方面具有“N”字形变化模式,并指出北天山地震带在地震过程中有一形变衰减波存在。 本文分析、处理了自1971年至1986年以来的北天山地震带上十几条跨断裂流动水准测线资科、1982—1986年的水平形变网资料,以及乌市跨断层形变台站的部分地道水准测量资料,力求揭示它们所控制的断裂带及地区的形变过程、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找出其中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伯宏  刘天铭 《地震》1997,17(3):304-312
利用傅立叶分析法分离出河西-祁连山地区重力变化的长波项和短波项,进而推导出重力场所产生的散度散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各时段的重力散度值,绘制出重力变化的长波项和短波项及散度等值线图,并结合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地壳深部构造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以下认识:(1)重力非潮汐变化的长波项是由地壳深部物质迁移所引起,具有NW向特征,与区域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有关。通常把它作为地壳运动的正常值;(2)重力非潮  相似文献   

15.
四川西部现今地壳形变与地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川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多期区域垂直形变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形变场的信息分离与动态特征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了川西地区地壳运动现状及未来地震危险区。结果表明:川西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场出现转折,呈逆继承性运动,同时运动强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6.
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2)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区域性形变场与近期强震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1998-2000年期间水准和GPS测量给出的北京地区区域性形变场的背景值及其与定点断层形变观测值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大面积垂直形变速率及速率梯度值在华北地区的通常 数值之下,也低于若干大地震前的相应异常特征值;(2)该区由GPS方法显示的大面积水平形变速率也属于较低水平;(3)定点观测的断层形变速率(垂直向和水平向)与区域性的背景值相当;(4)根据大面积形变场的 断层形变异常水平,预计近期(1-3年内)北京地区不会发生较强地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辽西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形变场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分区性.1982年以前,彰武、新民一带是形变梯度相对密集带,且形变等值线在此发生转折;1982-1984年在新民一带出现过加速上升;彰武地震后在震中区出现最大下沉量30多毫米的北西向下沉条带.1958年以来,本区形变差异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绕阳河断裂在近期有过明显活动,它是彰武4.8级地震的控震构造.  相似文献   

19.
沂沭断裂带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柏  扬国华 《中国地震》1995,11(2):174-180
本文使用多期精密水准资料,经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起算标准处理后,分别对沂沭断裂带上的山东和苏鲁皖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区域应力场、地震活动特征等研究了地震危险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富里叶分析法,从中国西部地区20多年的地壳生趣形变资料中提取区域性趋势倾主息,并对宁夏海原5.7级地震,四川西部道孚6.9级地震和青海门6.4级地震震区近场垂直形变场的区域性倾斜信息进行了分离和提取、推导出了用富里叶级数表示的梯度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