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为了从地壳运行角度利用重复大地测量数据分析大陆强震机理,提出了利用反映地壳内部密度变化或时变的物理量来分析强震发生的密度变化机理的一种物理方法:(1)介绍了地球内部密度时变的一般理论和单层密度时理论,提出了分步迭代算法;(2)简要分析了断层位错引起的单层密度变化效应;(3)分析了1996年丽江7级地震前震区南部地壳密度时变(变化)的特征,(4)初步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中可能的地壳内部密度时变(变化)前兆模式或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大陆强震机理的一种物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从地壳运动角度利用重复大地测量数据分析大陆强震机理,提出了利用反映地壳内部密度变化或时变的物理量来分析强震发生的密度变化机理的一种物理方法(1)介绍了地球内部密度时变的一般理论和单层密度时变理论,提出了分步迭代算法;(2)简要分析了断层位错引起的单层密度变化效应;(3)分析了1996年丽江7级地震前震区南部地壳密度时变(变化)的特征;(4)初步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中可能的地壳内部密度时变(变化)前兆模式或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重力资料研究地壳分层结构的遗传反演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模型分解思想,采用变密度多层地壳密度模型,据此推导了相应的重力异常正演计算公式。以遗传算法为基础,结合上述重力异常正演公式,形成了地壳多层密度结构的遗传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力和形变资料联合反演地壳密度时间变化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单层位理论,利用动态大地测量基本方程,选取Bjerhammar虚拟球作球近似同时将地面观测数据δgt(重复重力)和δHt(重复水准)等解析延拓至Bjerhammar球面上,得到求解地壳内部密度时间变化及相关重力位场时间变化的一组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迭代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5.
天水地区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1990年期间在天水地区的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以及用多层变密度直接反演法得到的该区地壳密度分层结构。结果表明,除近地表的沉积层外,该区地壳在纵向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各层的平均密度为2.61、2.66、2.80g/cm^3,各层底面的平均深度分别为16、28、45km,且各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都比较剧烈。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Parker算法推广到物性具有三维分布的模型中,新的重磁场理论公式适用性更为普遍。此时密度和磁化强度的分布在横向任意变化、在纵向依多项式变化,磁化强度的方向可以有横向变化。文中给出了单层、多层(等厚度层、变厚度层)的正演计算公式,研究了变厚度层正演公式的加速求和措施,最后给出了数值模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用水准资料计算剪应变公式的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密推导了利用水准资料计算地壳垂直剖面内剪应变量的两套公式,并分别阐述了其不同的物理含义和地质含义,这两套公式分别表示垂直剖面内两组不同方向间的地壳表层的垂直剪应变,第一个模型表征地壳表层倾斜变化的程度,第二个模型表征地壳表层曲率变化的程度,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壳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大同5.6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讨论了大同5.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特征、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等资料,对该区深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该区出现了明显、大范围的重力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该区地壳深部的低速-高导块体在应力不断的作用下,其塑性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和侧向运移,中下地壳间发生层间水平滑移,导致密度发生变化而引起重力场变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机理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断层位错运动是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特殊形式.利用重复重力观测数据,选用稳健算法反演研究了1985-2002年滇西地震实验场主要断裂运动的时间分布和强震响应特征,获得了不同类型强震孕育过程图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多层变密度直接反演方法研究下扬子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并讨论其大地构造涵义及演化问题。文中给出了三次样条密度-深度函数的重力正演公式,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算法,得到岩石圈内G_5、G_6、G_7三个主要密度界面,它们分别相应于中地壳低密度层底面、Moho面和上地幔顶部低密度层上界面。通过岩石圈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杭州湾—海盐—嘉兴—长兴—高淳—芜湖隐伏深断裂是一条北西向的一级构造边界,它对下扬子区的大地构造发展和地壳演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多层变密度直接反演法研究下扬子地区的岩石圈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多层变密度直接反演方法研究下扬子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并讨论其大地构造涵义及演化问题。文中给出了三次样条密度-深度函数的重力正演公式,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算法,得到岩石圈内G_5、G_6、G_7三个主要密度界面,它们分别相应于中地壳低密度层底面、Moho面和上地幔顶部低密度层上界面。通过岩石圈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杭州湾-海盐-嘉兴-长兴-高淳-芜湖隐伏深断裂是一条北西向的一级构造边界,它对下扬子区的大地构造发展和地壳演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康滇地区重力场分离、密度反演与地壳构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福珍  方剑 《地震学报》2001,23(4):391-397
康滇地区位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向活动构造带的南端,是中蒙经向中轴强地震带和巨大的地壳厚度变化带的一部分.由于该地区是地震活动的预测危险区,且资源非常丰富,引起了广大地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采用对地壳内部密度分布最为敏感的重力场资料进行场分离、平差、反演等数学处理,求出地壳平均密度和深度10~100km各层的密度分布;综合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康滇菱形块体与其东侧和西侧不论在构造特征还是地球物理场特征方面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利用大震测量数据解算地壳内部密度时变,并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和地震前兆中物质密度时变信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局域Bjerhammar球面单层密度时变问题的平面解算理论;给出了不同投影下Bjerhammar球面单层密度时变及相关重力位场的严格解式;导出局域Bjerhammar问题解算理论的使用条件,即满足一定精度要坟的门限R和Ψ0的严格解析关系式;给出了不同Bjerhammar平面上的qt^*之间  相似文献   

14.
把地球考虑为在径向上由n层具有不同物理一力学性质的物质所组成的球体,由此出发,推导了计算地壳中由地球自重、镁速自转、天体引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公式。  相似文献   

15.
地壳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民介质中的力学理论,推导了在地壳中存在微孔洞时介质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表示公式,讨论了描述地壳中空洞形成过程的孕震模型参数,讨论了孕震模型参数的变化与地过介质状态的变化和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并根据乘法分解理论推导了孕震过程计算重力变化的弹塑性递推计算方法,并采用GTN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将数据配发生在1996年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微孔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泰安—诸城高精度重力观测剖面,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构造带且是地震活动的重要地段,利用剖面相对重力联测与同址GNSS三维坐标测量数据,得到剖面的重力异常,结合区域布格重力场、地球深部探测及地质构造成果,对剖面进行密度结构反演和剩余密度相关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剖面布格异常变化范围为(-30.1~7.3)×10-5m·s-2,从西往东总体呈上升(泰安至沂源以低背景平缓逐渐上升与相应位置的高程呈现"同步型"变化;马站至张家楼以高背景逐渐上升与地形高程呈现"镜像型"变化)趋势,高低异常背景转折在沂沭断裂带西段150 km左右位置;背景异常是地壳厚度变化的反映,整体形态西深东浅,在沂沐断裂带地壳厚度隆起可能是地壳下地幔物质沿断裂向上入侵时,地壳产生挤压和膨胀隆起所致;剖面地壳密度呈现上、中和下三层结构,鲁西隆起、沂沭断裂带西部中下地壳局部存在低密度体,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含部分高温流体和熔融岩体所致,胶东地区保持了比较完整和均一的地壳结构特征,反映了胶东地区地壳活动不强;剖面的主要断裂带位置均能看到布格重力异常和剩余密度的变化,可能是断裂控制了地下介质的发育所致;剖面密度模型显示地下密度的分段特征和深浅构造差异,沂沭断裂带是鲁西隆起和胶东隆起的分界带;本文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和密度结构的特征研究,分析了地震活动、动力学背景与地壳密度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四维反演方法研究地震活动的深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天铭  苏瑞  张伯宏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3):217-223,237
导出了用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反演地壳界面密度和垂直形变随时间变化的四维反演公式,并对甘肃河西地区(包括祁连山地区)和滇西北地区的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2个地区莫霍西密度变化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地区和滇西北地区莫霍面密度大规模减小和莫霍面大范围隆起可作为1年尺度的地震预报的深部判据。地震往往发生在莫霍面隆起区与沉降区、密度减小区与增长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福建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力布格异常资料,通过地震与重力3维联合反演所分离的不同层面间的重力异常信息,采用基于单层位理论和球近似条件下的简便公式,解算并分析研究不同过层间的密度变化分布图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不国圈层的密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华北盆地自晚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以来,地壳拉张速率逐渐减弱,相继转为北东东向水平挤压和上下运动。夏垫、唐山-宁河断裂为深切地壳的断裂。唐山震区震前重力变化约为正200微伽(76年3月—76年7月)。依据北京—乐亭重力变化曲线,推断引起唐山重力变化的密度界面深度约为36公里,上隆约1米,而夏垫相应下降。同时根据密度界面公式来估算震源附近密度变化量,唐山为2.17×10-4克/厘米3,夏垫为-1.46×10-4克/厘米3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佩枯错-普莫雍错48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波场特征识别的来自Moho界面反射及壳内界面反射震相, 通过正演拟合解释藏南地区近东西向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 结果显示: 该区地壳厚度东西向变化显著, 分别以定日西、定结东为界呈现“块体三分”格局, 西段Moho界面埋深为71 km, 中段约76 km, 东段约74 km; 上地壳底部深度20~30 km左右处存在一低速层, 其厚度沿东西向急剧变化, 即从西段的20 km减薄至东段的6 km左右; 地壳内纵、横波速度变化剧烈, 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跳跃式周期性变化. 下地壳物质低波速与3条近南北向活动正断层的存在可能是伴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下地壳物质“拆沉”、地壳增厚与物质东西向“逃逸”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