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陈磊  王平  张怀 《沉积学报》2022,40(4):894-911
大河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大陆地貌乃至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河水系形成与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大陆构造演化引起地形的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大河水系的演化主要受板块构造的影响即“构造地形”,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地形并非单纯由板块水平运动塑造,还包括由地幔对流造成的“动力地形”的影响。从深部地幔对流控制下的动力地形与地貌演化模型两方面,分别介绍了其概念,模拟计算以及模型验证。并以北美、澳大利亚、南美以及非洲的大河水系演化为例,阐明了大河水系的演化与长波长动力地形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相对于构造作用的局部影响,长波长动力地形能影响甚至改变大陆尺度上的水系演化模式。最后简要综述了亚洲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地形研究进展,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从侏罗世开始就受到了多阶段板块汇聚与俯冲的影响,动力地形情况复杂,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东亚地区的水系演化与动力地形之间存在相应联系,这对亚洲地区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孟莪 《地质论评》1981,27(2):150-156
有关我国磷块岩矿床的形成规律,在五十年代曾有人进行过总结,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古陆边缘浅水成磷说”,现在看来有些问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第一,“陆”在何方这一根本性问题需要研究。有人在本区凡邻大矿带的地方都画上古陆。其实此时期本区古地形的形成,先是晋宁运动、后是澄江运动的结果。查一查震旦系下统(包括冰碛岩)的分  相似文献   

3.
在滨浅海沉积环境中有一类特殊的重力流水道沉积,名为泥流沟谷(mud flow gully)。泥流沟谷以泥岩充填为主,呈正韵律,厚度中等,往往切割其下部的砂体。在垂向上表现为泥流沟谷之下多为临滨或滨外的砂坝与滩砂,其上多为滨外泥沉积。泥流沟谷主要形成于滨浅海地形转折之处,由于构造事件的影响,导致塑性的尚未固结成岩的泥质沉积产生滑动,形成一种形态上类似下切河道的沟谷,在地形平缓之处,这些泥流又发生汇聚形成前端连片分布的特征。按泥流冲沟切割砂体的规模,可细分为“深”、“中”、“浅”三种类型,其中“深沟谷”表现为“深而宽”的特征,发育在地形坡折带,下切程度强;而“浅沟谷”呈现“浅而窄”的特点,发育在地形上游平缓带,下切程度弱;“中沟谷”下切深度介于“深”、“浅”两种沟谷之间,下切程度中等。泥流沟谷是储集砂体的侧向渗流屏障,浅沟谷往往分布在砂体中心部位,深沟谷分布在砂体边缘,中沟谷处于二者之间。受泥流沟谷的影响,砂坝砂体呈孤立状分布,同时由于夹层的影响使得砂体横向及垂向连续性与连通性变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采用“方域”方案时,在一般地形条件下求取近区重力地形改正值的公式和实测方法。讨论了沟渠、堤坝、路基等特殊地形情况下的地形改正与实测方法及其优越性。提出了判断是否进行地形改正实测及改正范围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对于起伏地形条件下直接测得的磁场垂直分量△Z,为了消除地形起伏的影响,便于解释推断,很有必要进行“曲化平”处理.已有许多物探工作者对“曲化平”和场的转换方法做了研究,其中包括冶金部物探公司研究所提出的“曲化平方法”.该方法不但精度较高,而且既能完成向上的“曲化平”计算,也能进行向下的“曲化平”计算.我们在文献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起  相似文献   

6.
前寒武纪岩石的“风化剖面”或“风化层”目前日益被当作古土壤或化石土壤看待,现正开始使用标准的土壤科学技术来进行研究,尽管它们由于一般经过变形和变质,还存在许多有待解释的问题。不过,就地质上比较年轻的古土壤而言,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土壤可揭示出许多有关遥远过去时期土壤形成的气候、生物体、母岩物质、地形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铁山庙式铁矿床为沉积变质矿床,总储量达数亿t,矿石类型为磁铁矿、赤铁矿型。为了研究矿床氧化带的分布规律,指导采矿、选矿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二铁”矿床进行了现场踏勘、取样测试,结合有关资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河南省铁山庙式铁矿床氧化带的分布,以及对采选工作的影响,探讨了铁矿的形成过程和不同地质时期的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氧化矿硬度变低、密度变小、易于开采;氧化带东厚西薄、东深西浅;氧化矿与原生矿呈上下交叉、水平交叉出现;氧化带的分布与现代地形无关,仅与古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8.
地形形变监测与分析对于研究汶川地震对震区及青藏板块地形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相关监测点的汶川地震前后地形形变数据,采用统一模式进行数据处理,将震前与震后的形变监测成果归算到ITRF2005参考框架和2008.363(2008年5月12日)历元,计算得到震中区域的大地基准造成严重破坏,监测点形变位错,水平位移量达243 cm,沉降量达68 cm,隆起量达36 cm。并对汶川地震地形形变监测进行分析,认为位于“映秀镇—北川—青川”断裂带西侧块体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并呈现隆起趋势;东侧块体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呈现下沉趋势;北侧块体向东北方向移动,南侧块体向西南北方向移动,块体两侧形成了明显挤压形态。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汶川地震产生的机理和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倾的一级地貌格局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本文报道了西江中-上游流域内玉林、十万大山、南宁和百色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古流向研究结果,并综合了珠江口盆地碎屑物源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古高程与水系演化研究进展,获得以下认识:(1)白垩纪,西江中-上游地区盆地物源主要源自盆地东侧(可能是云开大山),反映了东侧地形相对较高,与“跷跷板”模式所指出的中生代东高西低的地形一致。(2)古近纪,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主要源自沿海花岗岩体,西江中-上游玉林与十万大山盆地物源仍然主要源自东侧,指示西江水系尚未贯通,东部沿海高地形仍然存在;结合该时期南宁和百色盆地物源来自东西两侧,青藏高原东南缘强烈压扭性变形和古高程研究所指示的地表抬升,认为古近纪东亚地形应是两侧高、中部低的“V”字型样式。(3)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物源信号逐渐与现代珠江一致;在南宁盆地发现的新近纪河流相砂砾岩所指示的古...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东部弧形构造控制的地形和水系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构造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的地形特征和水系样式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弧形构造变形机制控制了大尺度地形特征.在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推覆机制作用下形成高海拔-高起伏地形,而在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的拆离滑脱机制作用下形成高海拔-低起伏地形.2)弧形构造扩展模式控制了水系样式.大巴山弧形带“推土机”式扩展模式导致山脉前缘发育横向水系,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则表现为“三维”构造扩展,即在垂直构造走向递进式扩展的同时,还伴随有平行构造走向从中央向两侧的扩展,此种模式导致弧形带发育由中央分水岭分隔的纵向水系.弧形构造控制的地形和水系发育规律还暗示了长江三峡的成因.长江三峡很可能是在川东-湘鄂西弧形构造变形阶段首先发育先成河,而后由于构造叠加作用伴随河流下切而形成的深切峡谷.  相似文献   

11.
起伏地形对近矿围岩充电法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华  李金铭 《物探与化探》1999,23(3):202-210215
以山脊、山谷地形为例,通过点源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给出了起伏地形条件下近矿围岩充电法一次电场和激发极化二次电场的剖面曲线,研究了地形对电场的影响,总结了起伏地形情况下的异常分布规律,并用比值法对其进行了地形校正,校正后的结果表明效果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2.
频率测深的地形影响及其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含源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按照二维地形条件下的线源非齐次赫姆霍兹方程确定其边界条件,用边界元法计算了起伏地形条件下线源的频测影响曲线,并将其转换为二维地形点源赤道偶极装置频测曲线。总结了地形对频测曲线影响的规律,提出了地形校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崔克信 《第四纪研究》1989,9(3):243-248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首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于1931年发现,并以专著“冰期之庐山”于1947年公布于世。此文发表后,赞称与反对者均有人在。1983年8月,作者在庐山疗养期间,从庐山地貌及其演化观点,对此问题进行了观察,草成本文以示支持李师的冰川观点。文成之后,未遑发表,现值李师百年诞辰之际,特以此文纪念恩师培养之情。  相似文献   

14.
风沙流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中国乃至全球,风沙活动都十分频繁,它直接影响着风沙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因此,研究风沙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十分必要。以往,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沙漠逆境的综合条件(如降水、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养分等综合因子)进行的,研究内容涉及植物的生理、生化、物质代谢以及生态适应性等。但国内外就风沙流单因子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为此,作者利用野外风洞条件,就不同风况下的风沙胁迫对某些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沙流胁迫可使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叶温(Tl)、叶片水势(Wp)降低,使蒸腾速率(Tr)升高;且风速越大,吹风间隔越短,这些参数变幅越大;风沙流比净风的影响更大。风沙流能降低试验植物的水分利用率,进而增加植物的干燥作用;同时可使脯氨酸含量增加。由于风沙流运动和植物的复杂多样性,因此这个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汶川大地震震后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表明,龙门山山地灾害无论是空间分布还是在剖面分布上均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平面上集中在发震断裂及非发震断裂及其附近,剖面上集中在坡顶、坡折及孤立的突出地形上;运动形式具有加速起飞-滑翔-俯冲着陆三阶段。主要受控因素有发震断裂、高烈度、地震持续时间、斜坡地形效应、岩性及结构等。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干扰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上游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导致区内表生地质灾害极为严重。通过对岷江上游(汶川以上)河段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表生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其分布沿岷江两岸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与河谷地貌分段基本一致,它们形成发展与特定地形地貌、易崩滑或软弱地层、特殊的构造部位、降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格林公式及点源场的边界条件,将地下半空间位函数的体积积分变为地面位函教的积分方程以后,用边界元方法解此积分方程便可得到地面各节点的电位值。其计算精度和速度取决于剖分方式和节点密度。本文采用变网格的剖分方式,用较少的点实现了计算,并兼顾了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活动断裂发育且较为活跃,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相继发生了玉树地震、庐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引发、触发、诱发产生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进展与取得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活动断裂地质灾害主要控制因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演化模式、形成机制,不同性质断裂控制效应、断裂两盘差异效应、地震动参数效应、地形地貌效应等地质环境效应和地质灾害力学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中存在的如不同类型活动断裂和不同震级地震与地震地质灾害相关性、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等问题或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为地震地质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太阳辐射、季风和地形是影响南海环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南海环流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南海环流的平均状态、南海暖流、南海中的局地涡旋、南海暖池、黑潮与南海水的交换、地形对南海环流的作用以及南海水温变化与ENSO的关系等;最后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测点高程平移法区域重力地改的精度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差概念,并推荐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即把测点高程平移法和节点高程插值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地改,通过理论模型和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优于节点高程插值法和测点高程平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