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郭威  庞桂珍  屈茂稳  丁华 《西北地质》2002,35(3):119-125
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壶口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之一 ,其特有的侵蚀型、潜伏式黄色瀑布属世界罕见。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华北板块南缘 ,鄂尔多斯地块的东南端 ,基底由太古代变质岩系构成 ,晋陕峡谷段主要出露三叠系中统纸坊组 (T2 z)和铜川组 (T2 t) ,产状近于水平 (倾角 3°~ 5°)。其构造运动以整体升降为主 ,地层有轻微的波状褶曲 ,并发育两组节理 :一组走向为 NE15°,基本顺河流谷底水流的流动方向 ;另一组走向为横跨河谷的 NE70~ 80°方向。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成与此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壶口瀑布漫长的形成、发展演化的过程中 ,遗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 ,主要为河流、干河周边支流、面流、潜流等冲蚀形成的地貌景观 ,以及重力侵蚀、风力、水力综合侵蚀和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 ,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及国际对比意义。作者分析了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的类型及特点 ,提出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遗迹的原则、设想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质建造分区和流域地貌演化理论,利用地质建造分析、DEM数字地貌、遥感解译、无人机和野外路线调查等技术方法组合,快速查明了承德蟠龙湖景区地质遗迹单体63处,丰富了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升了景区的科学内涵。地质建造决定基础地质大类地质遗迹的内在“基因”,是地貌景观大类地质遗迹形成的物质基础,并通过岩性和构造影响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的发育。流域地貌演化影响基础地质大类地质遗迹的出露情况;是塑造地貌景观大类地质遗迹形成的主要地质营力,影响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发育。将地质建造和流域地貌相结合的思路贯穿整个地质遗迹调查全过程,初步形成“圈定潜力区—摸清家底—探究规律—总结方法”的大比例尺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流程。大比例尺地质遗迹调查的目标是力求打通地质遗迹调查与地方需求、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球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由于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众多具有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也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主要有地层剖面、构造剖面以及古生物化石等。本文系统总结我国地质遗迹分布现状、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和遗迹保护现状,分析了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项目根据四川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异和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出四大地质遗迹区,再以其分布规律,景观形成时间、空间和成因的关联性划分出20个地质遗迹分区和28个地质遗迹小区,从而建立了四川地质遗迹景观区划系统。  相似文献   

5.
简文立 《广东地质》2004,19(3):29-32
主要介绍地质遗迹的形成、类型及分区,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国际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及动态,地质遗迹分布状况,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时期,大连地区形成了种类多样、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本文就大连地区地质遗迹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规范》提出的地质遗迹分类方法对大连地区69处地质遗迹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地质遗迹是近30亿年来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质现象,是重要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为探索地球演化进程和方向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山东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包括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等七大类。本文叙述了各类地质遗迹的形成时代及分布特征,对各地质公园的主要特征及地层、侵入岩中的主要地质遗迹进行了总结,对地质公园形成演化历史作了介绍,为地质旅游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类.地貌景观类和地质灾害遗迹3大类。本文叙述了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对地质遗迹形成演化做了介绍,为地质科研教学和地质旅游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从地质遗迹资源的属性特征进行考虑,探讨了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的内涵和构成,而正确理解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的内涵和其价值构成是实行资产化管理的基础。所谓地质遗迹资源资产化管理,就是遵循地质遗迹资源的自然规律,按照地质遗迹资源资产的特点,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对地质遗迹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将开发利用权逐步推向市场,将其收益再投入于资源环境事业;建立起的核算制度、规划制度、补偿制度和监督制度,最后形成以资源养资源、形成资源产业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地区新元代地层发育良好,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旅游价值。本文以1∶5万梵净山等四幅区调为基础,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10个大类、15个亚类,其主要地质遗迹资源有沉积地质遗迹资源等六大类。同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内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评价,发现研究区主要以国家级和省级地质遗迹资源为主,还有少数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总体质量较好。本文对研究区六大类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介绍,并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三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南古丈红石林地质遗迹形成条件及发育过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古丈红石林的地质环境背景,分析红石林地质遗迹形成的物质基础、内外动力条件,初步论证了地质遗迹形成的四个条件和三个发育阶段,并对其保护与开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地质遗迹评价指标、评价等级、评价值及资源定量分级综合评定区间,对研究区内地质遗迹进行分析评价与分级保护,根据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工程方案,形成江苏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空间数据库结构框架、建库流程,以此推动江苏地质遗迹保护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质遗迹保护网络化建设,促进江苏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川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遗迹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并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其分为5大类、11个亚类,并就各类地质遗迹资源展开了特征描述.同时,综合分析了该区内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价值.研究表明: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景观独特,具有典型性、独特性以及较高的科学研究、科普教...  相似文献   

14.
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11  
赵汀  赵逊 《地球学报》2009,30(3):309-324
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质现象, 是最重要、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地质遗迹研究是探索地球演化进程和方向的主要内容, 其价值不可限量。在地质公园工作推进过程中, 开展地质遗迹科学意义的评估。对地质遗迹进行科学分类, 是地质公园设计和建设, 科学研究和普及的重要基础。显而易见, 随地质遗迹区域调查和保护规划的广泛开展, 以往地质遗迹分类已难以满足地质公园快速发展的需求, 以系统地球科学为指导的地质学科分类为基础的地质遗迹分类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5.
地质遗迹资源是地球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讨论了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认为地质遗迹资源具有四种价值,即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提出地质遗迹资源管理原则:科学性原则、市场化原则、经济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原则.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管理: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地质遗迹资源资产化管理;②开展以提高资源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资源经济系统管理;③全面推行技术经济评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④实施资源价值工程,强化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16.
四姑娘山地区的旅游景观主要由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形成,但同时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了异化沙棘、松茸、红石等导向性景观。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这些景观均与特殊土壤元素背景有关,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另类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7.
天坑是近二十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形成机制、形态景观有别于其他岩溶地质遗迹的独特喀斯特。文中介绍了天坑的发现研究历史、成因研究、分类命名等,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天坑定义(概念)和天坑分类命名提出了新的建议,对天坑形成条件、不同自然条件对岩溶地质遗迹种类的控制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韶关市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生 《地质论评》2013,59(3):593550-552
地质遗迹是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姜建军,2000)。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谷丰等,2008)。针对这一宝贵的地质遗迹,如何才能长期有效地保护,专家学者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考察给出了具体措施。万兵力(2009)提出了长山列岛地质公园的保护措施;李晓琴等(2007)针对剑门关的地质遗迹保护做出了具体研究;王兴民等(2007)  相似文献   

19.
地质遗迹已成为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专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429处,其中具有价值的地质遗迹146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以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水体景观等为主;空间分布范围广泛,空间结构类型呈现凝聚型不均匀分布,新构造活动与地貌、水系、第四纪沉积、温泉、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资源赋存属性、地质遗迹完整性及交通便捷性等原则,将地质遗迹区域划分为3个地质遗迹景观带、10个地质遗迹景观亚带、22个地质遗迹景观区。针对经济区和城市群、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建设一批国省地质公园、研学基地、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道、特色小镇以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一汉旺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地质灾害链遗迹及治理工程为资源特色的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学科普和美学价值。对公园典型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参考国家标准和前人分类方法,对其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分类、评价,提出保护建议,以期促进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及地质公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