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论摄影测量与工程测量的结合--摄影全站仪+数码摄影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讨论了摄影测量与工程测量集成的具体实现———摄影全站仪,系统阐述了摄影全站仪的几种工作方式、偏置量的检校、摄影全站仪的共线方程等,并提出控制片的概念,大大扩充了数字摄影测量的理论。摄影全站仪充分利用了摄影测量与工程测量的优势,无需在测量现场布设控制点标志,从而实现真正的无接触摄影测量。  相似文献   

2.
非量测型相机检校及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大面阵CCD技术以及数码相机的出现、应用和发展,数码相机开始应用于摄影测量生产,但是数码相机镜头畸变差很大,内方位元素无法直接量取,属于非量测型相机,这就使得数码相机无法直接在摄影测量中使用。文章通过对数码相机的检校和精度分析,说明了数码相机通过检校具有较高精度,并通过具体实践,证明了经检校的数码相机用于摄影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研究的深入,非量测数码相机在近景摄影测量中应用越来越广。以某实验区为例,旨在将控制测量与摄影测量相结合,通过制订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外业技术方案,利用全站仪、数码相机联合测量获取空间数据、影像数据,应用Lensphoto软件系统实现空三匹配、空三交互、加密匹配生成点云数据,得到三维模型点云数据以及3D景观图的地形影像图。同时,对地形图进行精度验证,满足三等地形测量规范要求,获取传统测量难以比拟的试验效果。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解决传统摄影测量工作繁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图像全站仪拓普康GPT-7000 i将数码相机与全站仪有机结合,并且是广焦和长焦两台相机。实现了全站仪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的结合,同时在摄影测量应用之外,为实际测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创新和便利。拓普康GPT-7000 i是世界第一台WinCE图像全站仪,相应的机载测量软件和后处理软件与硬件一起构成了一个全新系统,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测量方式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普通摄影拍摄,摄影测量所用的数码相机必须精确测定相机内方位元素和相机畸变参数。但传统的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检校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外业量测工作,效率低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相对定向--空间后方交会"的数码相机检校方法可以有效的优化物方点三维坐标解算模型,实现控制点空间三维坐标的快速获取,减少大量外业量测工作,实现数码相机的快速校验。  相似文献   

6.
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传统近景摄影测量相比,具有短基线、大重叠度的特点,短基线使得相邻光束交会角较小,易于提高影像匹配精度;大重叠度使得首尾交会角较大,从而可提高空间点定位精度。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影像匹配、交会角和点定位精度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首先,利用非量测数码相机进行多基线平行摄影,借助Lensphoto软件实现建筑物立面点坐标的量测,并将其与高精度莱卡全站仪测量结果进行精度对比,最后分析控制点个数与点位精度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可以取得较高的点位精度,控制点个数的增加会提高点位精度,但存在一定极限。  相似文献   

7.
冯其强  李宗春  李广云 《测绘通报》2012,(Z1):326-329,333
针对数字工业测量相机检校问题,在10参数相机畸变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二次检校方法,利用10参数模型补偿相机可预见性畸变差,剩余的不可预见性畸变差则利用有限元模型进行二次补偿。通过对INCA3量测型相机和CanonEOS 5D Mark Ⅱ、Nikon D2H非量测型相机的检校试验发现,量测型相机的机械结构稳定、成像噪声低、测量精度提高显著,但非量测型相机的精度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的数码相机室内检校场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普通数码相机应用于摄影测量任务前的检验,提出了一种简易室内数码相机检校场的建立方法和流程。首先进行检校场地的建立,包括场地的选择、标志点的制作及其坐标的量测,然后对检校场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简易室内数码相机检校场能够满足普通数码相机应用于近景摄影测量的检校要求。并且,检校场建立简易,费用较传统数码相机检校场大大降低,是对传统大型室内数码相机检校场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现代航测中使用的大幅面数码相机原理,研制了一种五拼组合宽角近景摄影测量相机,在顾及镜头畸变和摄影景深的影响下,给出了系统设计框架、检校方法和影像后处理方法,并利用室内定轨移动摄影测量系统对相机系统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相机系统可用于地面大型物体近距离高精度摄影测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数字摄影测量功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实现问题,摄影测量作为一种数据获取手段具有广泛的用途,其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需要使用复杂的量测仪器,但是,在影像分析中,如能在工作站上实现摄影测量制图和三角测量的功能,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解析数器的价格问题,这样的系统不仅易于给非摄影测量人员使用,而且还能直接运用于数据库环境。本文给出了字摄影量系统作为一个现有GIS软件模块的概念,在工作站环境下,摄  相似文献   

11.
全站仪悬高测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全站仪悬高测量的基本原理,对其精度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杨柳 《测绘通报》2000,(10):38-40
介绍了如何利用GeoBasic平台开发Leica公司TPS1000/1100系列全站仪机载应用软件;结合行业特点并经过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利用此技术成功地开发了运用于石油、天然气物探测量的机载专业应用软件。该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全站仪自身的功能,进一步降低野外施工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3.
胡荣明  贺俊斌 《测绘通报》2013,(6):12-15,26
在保证高精度陀螺定向精度的前提下,探讨采用GPS单点定位技术快速测定测站点坐标,方便求得测站点的子午线收敛角。通过分析大地坐标和平面坐标对子午线收敛角精度的影响,将GPS单点定位测量的WGS-84数据转换到1954北京坐标系,并结合单点定位技术分析其所测数据能否满足陀螺定向精度要求。目前,GPS单点定位精度能够满足纬度在60°范围内陀螺定向中子午线收敛角的精度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可知,GPS单点定位精度要求随着纬度和经差的减小而不断降低,将子午线收敛角的精度控制在2″之内,测站点位于中纬度地区(30°~45°),GPS单点定位精度控制在40 m之内,即可满足陀螺定向所需精度要求。最后对GPS-陀螺全站仪的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总结,分析GPS-陀螺全站仪的功能模块,理论上实现GPS-陀螺全站仪直接得出定向边的坐标方位角。  相似文献   

14.
全站仪与GPS共同作业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全站仪与GPS共同作业方法无需考虑控制点和导线点、导线和后方交会.只需要在何时的地点架设GPS,按下GPS键并保持平稳,在基线50 km的范围内只需很短时间即可得到厘米级精度的RTK位置信息.使用共同作业方法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准备工作,通过GPS锁定位置,然后用全站仪进行测量作业.  相似文献   

15.
全站仪在测绘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复杂恶劣的环境对如何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全站仪的安全使用管理方法,介绍了仪器操作的注意事项。为测绘生产单位正 确管理和使用全站仪、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益提供了可行的参考办法。  相似文献   

16.
吴鸿涛  徐良骥 《北京测绘》2015,(2):77-81,107
全站仪以其稳定的性能、简捷的操作、较高的精度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但是针对其程序功能应用的研究还较少,对使用这些程序功能时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总结较少,给工程生产带来不便。因此,为了使测绘人员能更系统的了解全站仪,更全面的掌握其各项程序功能的应用,本文对全站仪程序功能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原理,对一些常规的程序功能,指出了其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对一些重要的功能进行了重点的应用测试研究,其中包括后方交会危险圆带宽的研究,悬高测量的研究等,得到了一些实用的结论,目的是使测绘人员在使用全站仪时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全站仪采用自由站法测量横断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探讨用全站仪采用自由不测量横断面的方法,以及曲线段上某里程点的坐标计算,该法使得一些困难地区的横断面测量变得简单、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18.
电子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鼎兴 《测绘通报》2001,(6):31-32,49
介绍采用电子全站仪野外采集数据信息后,直接形成数字化地形图的过程与方法。经数年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成图速度快,成果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测绘生产和教学中,时常出现测站、定向点坐标设置与实际位置不一致,出现地形图测绘错误。通过错误分析,应用平面坐标变换原理,基于AutoCAD图形平台进行直观、可视化的计算机处理,给出EXCEL处理代码和lisp程序,进行错误的批量处理。该方法将在应急工程控制测量后置的地形图测绘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全站仪在田赛距离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传统田赛测距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用全站仪和田赛成绩测量系统测距的方法,分析其使用范围,比较其精度,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