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对三峡巴东马鹿池断裂与官渡口断裂的成因关联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几何学、运动学、内部结构以及年代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平面上,二者没有相连;规模上,马鹿池断裂晚期比早期大,发育“花状”构造,官渡口断裂晚期比早期小,其滑脱面位于早期断裂带中,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显示二者在深部没有联系;运动方式上,马鹿池断裂晚期为左行走滑,官渡口断裂晚期自南向北发生滑脱;内部分带现象上,马鹿池断裂主要存在于晚期,而官渡口断裂主要存在于早期;从断层泥特征上看,马鹿池断裂运动方式以蠕滑为主,官渡口断裂则以粘滑运动为主;地貌上,马鹿池断裂两侧地形相差不大,官渡口断裂两侧地形相差较大,南高北低,遍布溶洞;SEM、TL测年上,马鹿池断裂比官渡口断裂更新,活动距今更近。据此认为马鹿池断裂与官渡口断裂二者在成因上没有联系,在深部没有沟通。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2015年的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云南地区的地壳应变场,在红河断裂与曲江断裂选取两个GPS剖面,计算并分析两个断裂的应变积累特征。结果显示:1)红河、曲江、小江等多个主要断裂应变场存在张、压交替的时空演化特征,近期曲江断裂南段表现为东西向拉张,红河断裂北段东西向拉张量值较大,约12.0×10-8/a,云南南部主要表现为NNE向的压性变化;2)从GPS剖面看,红河、曲江断裂在两个方向上均显示右旋走滑与拉张的变化特征,从量值上看,红河断裂北段运动速率较大,约8.90 mm/a。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8-05-28汶川大地震的GPS三维同震形变数据,运用微粒群算法,结合位错理论模型,反演龙门山断裂的三维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龙门山后山大断裂、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均呈现逆冲特征,其中,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还具有右旋走滑趋势;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的滑动速率最大,且断层的滑动速率与地表同震位移具有同步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年以来天山中段多个跨断层形变场地的测量资料,从断层运动方向和断层平均速率2个方面分析天山中段3条断层现今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霍玛吐断裂呼图壁段断层的活动性质为正、逆断和左、右旋交替活动;北轮台-辛格尔断裂库尔勒段断层表现为右旋运动特征,活动性质为逆断性;妖魔山F2断裂乌鲁木齐段的断层活动性质以逆断为主。妖魔山F2断裂乌鲁木齐段断层的活动程度最高,霍玛吐断裂呼图壁段最低。霍玛吐断裂、北轮台-辛格尔断裂、妖魔山F2断裂垂直方向上基本均处于张性变化,前两者水平向处于挤压状态;断层活动速率的时间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各个时间段转折点有较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5.
胶西北NNE向断裂构造带弧形控矿断裂系统,直接控制了胶东特大型、大型金矿床及大部分中小型金矿床。张家断裂为胶东东北部NNE向弧形控矿断裂的伴生构造,断裂沿走向、倾向具波状变化,发育有倾斜擦痕,并有厚度0.3~0.5m灰色、灰绿色断层泥。已发现中型金矿张家金矿、小型金矿汪家沟金矿即赋存于该断裂之中。研究发现张家断裂弧形构造沿走向、倾向变化较大的区域为“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有利区域,矿床沿断裂走向大体以2~3km等距分布;在弧形断裂弧顶西侧300~500m为“河西式破碎带石英网脉带型金矿”成矿有利区域,与东侧“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对应分布。  相似文献   

6.
中扬子宜昌地区在天阳坪断裂两侧实施了数口页岩气调查井和参数井,总体上,断裂两侧页岩的含气性差别较大。从页岩构造变形、裂缝发育特征、古流体活动等方面研究了保存条件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①因黄陵隆起的砥柱作用,天阳坪断裂以北的宜昌斜坡带为一简单的单斜构造,产状平缓,天阳坪断裂以南属于宜都-鹤峰复背斜的北端,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地层产状变化大;②典型井揭示天阳坪断裂以北地区页岩构造裂缝不发育,天阳坪断裂以南页岩构造裂缝非常发育并见多个破碎带,是页岩气逸散的主要通道;③古流体分析揭示天阳坪断裂以北页岩早期封闭体系的裂缝较发育,晚期裂缝不发育,天阳坪断裂以南地区晚期裂缝发育,古大气水下渗深度超过3 500~4 000 m,页岩的封闭性破坏严重;④综合研究表明,宜昌周边的页岩气勘探应围绕宜昌斜坡带向东西两侧巴东-大冶对冲干涉带拓展,天阳坪断裂以南的宜都-鹤峰复背斜北端构造变形最强、保存条件差,勘探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7.
东营地区在构造位置上位于东营凹陷内,为了对该区域进行地震安全评价,利用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并结合油田勘探地层资料,综合分析了东营凹陷的主要断裂活动性。结果表明,胜北断裂为第四纪早期断裂,陈南等断裂为第四纪以来不活动断裂,都不是一般工程建设需要避让的断裂。  相似文献   

8.
为了利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塞萨尔盆地及邻区构造特征,系统搜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资料。根据布格重力异常,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方法(NVDR-THDR)识别出断裂信息,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重点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内的断裂体系。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主要发育近 EW 向、NNW 向、NW 向和 NE向4组断裂,认为 Oca走滑断裂向西延伸至海区内,推测了SMB走滑断裂和 Algarrobo走滑断裂平面位置;认为不同走向的4组断裂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使之整体呈 “倒三
角”型,“倒三角”内分西、中和东3个构造块体,块体间以断裂为界分别为SantaMarta岩体、塞萨尔盆地和SierradePerija山;最后,结合断裂分布、基底特征及前人研究,重新推测了塞萨尔盆地的边界,其边界均受断裂所限,盆地范围向南、向西扩展;盆地内部,断裂F8、F9 将盆地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和南部坳陷3个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9.
采用槽探、年代样品测试、阶地调查和形变测量监测等方法,对太行山东麓汤西断裂南段进行研究,分析其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汤西断裂发育于中更新世,历经多次活动,断裂并未上延到上更新统地层中,其南段的活动强度较高,最新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西断裂西代村场地的垂直形变监测(1999~2014年)结果存在异常,综合监测点数据和区域新构造特征分析发现,该异常可能是研究区区域形变场的反映,并非由汤西断裂活动引起。  相似文献   

10.
对银川盆地的主要断裂及构造演化、GPS速度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深度剖面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受到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和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影响,并处于剪切拉分断陷环境;GPS速度场显示,盆地内断裂南段比北段速率大,2009~2015年的水平拉张变形和剪切变形与1999~2007年相比有所减小,而速率值相对增加;现今地震资料及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并且地震的震源深度受断裂控制,说明断裂对地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盆地内GPS平行速率和小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GPS平行速率大,小震活动密集,断裂的活动性强。  相似文献   

11.
辽西南天门断裂及其与北票组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西地区TM图像地质解译和对南天门断裂的研究表明,虽然南天门断裂现今在地形地貌上表现为其西的北票、朝阳、建昌盆地和其东的金羊盆地的区域性分隔断裂,但是实际上在早侏罗世末以前,则是一个统一盆地内的潜伏(基底)断裂,即非现今的盆地边缘断裂。由于盆地内普遍发育含有油气性良好的下侏罗统北票组,因此,辽西地区应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提取巴颜喀拉地块东部边界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边界附近西秦岭构造区跨断层灰色关联度指标曲线,根据1999~2007年、2009~2015年及2015~2017年GPS速度场数据计算所得的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塔藏断裂剖面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地块边界断裂活动的共性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出现显著的SE向加速运动,之后数年一直维持这种高速特性,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调整了该地区的应力状态,有利于芦山7级地震及九寨沟7级地震的发生;2015~2017年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在维持高速运动和高应力状态基础上继续增速变化,地块边界鲜水河断裂2016~2017-07跨断层观测数据显示的显著拉张加速变化与九寨沟地震有一定关联,具中期背景性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立滇西北地区三维有限元地质模型,将2009~2016年GPS速度场数据作为数值模拟的位移边界条件,模拟获取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在楚雄至滇西北地区整体显示张性应力区;出现由“洱源鹤庆断裂-红河断裂-程海断裂”圈起的低值张性区,区域内部张性应力明显低于外部,这种张应力低值区尤其在区域四周断裂边界处,往往是地壳断裂活动的频发区;曲江断裂北端及元谋-绿汁江断裂南端出现张性应力集中区,是今后重点关注的断裂结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昆仑断裂区域的GPS观测资料,通过高精度数据处理获取区域地壳运动速度场,进而通过速度剖面线估算昆仑断裂现今形变速率。结果表明,昆仑断裂在94°E、101°E、103°E附近的现今滑动速率分别为12.8±1.9 mm/a、6.1±0.9 mm/a、0.7±2.1 mm/a。进一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本文估算的昆仑断裂10 a尺度的现今滑动速率和万年尺度的地质学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现今滑动速率可以作为断裂地震风险性评估的有效输入数据;2)昆仑断裂东段具有向东逐渐减小的滑动速率,减少的速率可能主要被阿尼玛卿山的地壳增厚和断裂东段的顺时针旋转所吸收;3)昆仑断裂的西大滩-东大滩地震空区位于高应变区。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清水河东侧断裂的产状、性质及其浅部构造特征,跨断裂开展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探测,获得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剖面。根据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并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对该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清水河东侧断裂为一条走向近SN、倾向E的逆断层,其浅部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构造,并错断埋深约10~30 m的第四系沉积层,属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研究两郧断裂郧县盆地段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参照两郧断裂带多个位置采集断层物质的SEM、TL测试成果,并结合本次对断层上断点沉积物OSL测年数据,对两郧断裂该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郧断裂在郧县盆地段埋深相对较深;断裂特征主要为逆断层,部分分支断裂显示为正断性质;断裂带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9~2015年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网GNSS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按照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建立6期地壳速度场和应变率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汶川地震等强震没有改变区域整体运动趋势与作用力方向,但速度场随时间变化更加复杂且量级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龙门山断裂西侧,汶川地震后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川滇地区应变率数值和形变状态随时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深大断裂周边,表明川滇地区断裂活动对地壳形变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平原地区的活动断裂,绝大部分是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的隐伏断裂。本文就活动断裂的类型、空间展布、活动方式与强度和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规划性工程对策等,予以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测量高桥断裂土氡(Rn)浓度,分析龚家桥及中阳坡2条测线的土氡浓度特征,并与宏观剖面对比,以揭示断裂的位置、规模等信息。结果显示,2条测线中土氡浓度背景值分别为34 138 Bq/m3、26 960 Bq/m3,异常下限分别为53 580 Bq/m3、53 322 Bq/m3,土氡异常区域指示龚家桥处断裂宽度不超过60 m,中阳坡处断裂宽度不超过40 m。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东、西部地质上诸多差异并非是原地升降运动造成的,而是二个异地岩块经郯庐断裂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迁移到一起的结果。辽东半岛原曾与鲁西-徐淮地区处于相同的古纬度。郯庐断裂北延的主干断裂应是抚顺-敦化断裂,它在辽宁境内是地层区划的重要界线。郯庐断裂在太古宙末期即已出现,曾多次变换其平移方向,最近一次大规模左行平移活动的高峰期是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结束于孙家湾组或泉头组堆积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