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刘勇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06,28(4):108-114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其中带鱼和小黄鱼是常年优势种.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黄海南部波动最大,东海中部相对较为稳定,东海北部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夏两季3个区域相差不大,而在秋、冬两季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和中部有明显分异;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四季节3个区域之间相差不大.在暖季(夏、秋)南部鱼类呈向北迁移,而在冷季(冬、春)北部的鱼类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南沙群岛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在南沙群岛海域生产的445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种类有8种:鲷Sparidae、鲹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as、蛇鲻Saurida elongate、条尾绯鲤Clupea harengus、金色小沙丁Sardinella和马鲛Scomberomorus,其中鲷、金线鱼和带鱼是常年优势种.南沙群岛3个海域4个季节的Simpson指数(D)从南到北呈上升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在2.5-4.5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不明显.南沙3个海域4个季节的鱼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低,南沙中部海域4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空间距离相对较远,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南沙南部海域波动最大,南沙中部海域相对较为稳定,南沙北部海域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区的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等3个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20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均为小型饵料型蟹类;海区内主要的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3个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均十分明显;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2个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3个海域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均处于较低水平,并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渤莱沿岸流、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通过影响海域内水温与盐度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近岸海区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季节更替指数较高,季节间迁移频繁,蟹类群落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716.72kg,395796尾,138种。其中,暖水种(WW)居第1位,有81种,占60.00%;暖温种(WT)次之,有53种,占39.26%;冷温种(CT)最少,只有1种,占0.74%。全调查海域的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QIRI大于500)有5种:带鱼、黄鲫、发光鲷、小黄鱼和鳀;与历史资料相比,优势种个体变小、有被小型鱼类更替的趋势。以质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W,种类均匀度指数J′W)呈现由北至南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以尾数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N,J′N)呈现东海北部最高,东海中部次之,黄海南部最低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中除种类丰富度指数(D)与水深、海水表温、表层盐度都呈显著性正相关外,而其它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前述3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东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9年4、5、8和10月在葫芦岛沿岸海域获取的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葫芦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和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调查共获得渔业资源种类42种,其中鱼类隶属于5目13科共21种,均属于硬骨鱼类,头足类4种,甲壳类17种。渔业资源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全年渔业资源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6、0.62和1.01,多样性指数以10月最高,其次为5月和4月,8月最低。调查海域渔获种类组成主要为虾类和鱼类,头足类和蟹类所占比例较小。渔业资源丰度月变化明显,8月最大为27 772 g/h,其次10月为7 856 g/h, 4月和5月最小,分别为1 164 g/h和1 542 g/h。渔业资源丰度随月份不同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从春季到秋季,资源丰度高值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移动的特点。本研究旨在为葫芦岛近岸水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9—2010年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获得鱼类114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76种,暖温性鱼类有38种,优势种鱼类(IRI>1 000)共有8种,无常年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各季节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较低且季节变化明显,变化范围在3.70~5.34之间;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不明显;Jaccard相似性指数(Js)较低,季节间种类相似度较低。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同时发现部分鱼类在湾内和湾外的分布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秋、冬季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60种,其中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优势种组成具有较明显的月间变化,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短蛸Octopus ocel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湾内定居性种类及洄游性较小的种类.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998~4.669,自9月起逐月递减,11月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月升高,2月达到最高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为1.325~2.500和0.422~0.693,逐月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与海域温度、盐度和深度等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可划分为2个时间组群;组群间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进行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蟹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定量分析了群落结构与水文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周年4个季度月调查共鉴定出蟹类21种,隶属7科、12属,其中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3种。不同季节的蟹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而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少,其中,以秋季的蟹类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从不同水深区域的渔获种类分布趋势来看,蟹类种类以20~30 m水深带较多,30~40 m水深带较少。夏季多样性指数低于其他季节,以水深来看,多样性指数在10~20 m水深带较高,30~40 m水深带较低,蟹类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呈反比。根据冗余分析认为,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8年11月东海中南部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181种,其中鱼类133种,甲壳类34种,头足类14种;优势种(IRI≥500)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cclellandi)、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东海中南部海域丰度(d)的变化范围为0.37~5.94,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38~2.64,均匀度(J)的变化范围为0.14~0.71。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东海中南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分为以90 m等深线为界的两个群组,群组间的差异主要由七星底灯鱼、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龙头鱼、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麦氏犀鳕等引起。BIOENV结果显示水深与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最密切(rw=0.55)。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香港海域2004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2004 年冬、春、夏和秋季对香港海域(东部、中部、西部和南部水域共取 7 个站位)的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2004 年香港海域的浮游植物共鉴定了 73 属 196 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潜在赤潮种 88 种,丰度范围在 9.17 × 103 cells / L ~ 8.56 × 106 cells / L之间,平均值为 9.51 × 105 cells / L.丰度的周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夏季高,秋冬季节低.香港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以暖水性和广分布性种类为主;浮游植物群落与上世纪 70 年代相比,仍以硅藻为主导,但甲藻和微型隐藻的优势有所增加.由于海洋环境特点的不同,香港不同海域的群落组成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介绍Warwick和Clarke(1995)提出的等级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在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中的应用,重点以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两个航次的沉积物样品,用物种数目(S)、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优势度Simpson指数(λ)、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的均匀度指数(J)、Hill多样性系列指数(N1,N2和N+∞)、分类多样性指数(△)、分类差异指数(△*)、等级多样性指数(△+)对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输入的泥沙对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样性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距离黄河口越近的站位,群落具有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越低,优势度越高;距离黄河口越远的站位,群落具有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越高,优势度越低。  相似文献   

12.
瓯江口海域是传统的浙江省渔业资源栖息地,现今受高强度人为扰动的影响。为了解瓯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采用单拖网方法对瓯江口春季(3月)和秋季(11月)游泳动物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资源密度和时空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共采集到游泳动物78种,其中鱼类有36种、甲壳动物28种、头足类3种。游泳动物优势种春季有9种,秋季有6种;两个季节共同优势种有4种。春季的渔获物的丰度远低于秋季,而春季的生物量则与秋季相差不大。基于丰度和生物量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为秋季高于春季。在瓯江口海域,水体悬浮物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通过对浙江瓯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内在关联的研究,有望为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变迁特征和资源养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4.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素以海洋生物,特别是贝藻类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俗称"贝藻王国",也是众多渔业资源繁殖、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本文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5、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资料,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得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种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虾类种数各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岛礁区的虾类种类数高于沿岸区,夏季多样性低于其他季节,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地形、水深和水系等环境因素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分布在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虾类一般生活在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夏季受台湾暖流、食物链中的鱼类捕食关系影响,其生物多样性较低,虾类多样性分布随水深变化明显,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勇  马超  张澄茂 《台湾海峡》2012,31(4):517-522
根据2009年5月单船底层拖网和定置三重刺网作业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诏安湾口海域春季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指数分布及种类多样性等.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48种,其中鱼类为26种,占54.2%;甲壳类为16种,占33.3%;头足类为6种,占12.5%.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有4种,分别为多鳞鱚(Sillago sihama)、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种类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412~3.419,平均值为2.291;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范围为0.800~2.264,平均值为1.568;种类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411~0.836,平均值为0.659.总体来看,诏安湾口海域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开展增殖放流,通过海洋牧场与人工鱼礁建设,以逐步恢复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三门湾游泳动物资源状况,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4月(春季)采用底拖网调查方法研究了三门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同时还使用了组平均聚类法分析和非线性多维标度分析以及冗余分析来研究该海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共鉴定出游泳动物83种,隶属于16目40科...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在防城河口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研究了河口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和季节变化, 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95种, 隶属于2纲12目37科69属, 适温性以暖水性鱼类为主, 生态类型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其中, 春季60种, 夏季59种, 秋季54种, 冬季46种, 夏—秋季间种类相似性指数最高。全年优势种为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 主要种有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条马鲾Equulites rivulatu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和真赤鲷Pagrus major等10种; 夏、秋季的最大优势种均为长鳍篮子鱼, 春、冬季的最大优势种分别为褐菖鲉和条马鲾。全湾鱼类年均资源密度为45836尾·km -2和 435.21kg·km -2, 资源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变化。全年各站位种数变化范围在2~21种, 多样性指数H′在0.468~4.031, 丰富度指数d在0.120~1.926, 均匀度指数J在0.181~0.969。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SIMPER) 分析表明该海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防城河口湾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硝酸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骅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别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冗余分析探究引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的...  相似文献   

19.
中街山列岛岩礁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洋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2015,46(4):776-785
加快包括岛礁海域鱼类资源在内的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该区域鱼类群落生态学内容,探究岩礁海域生境生态学功能,为该海域鱼类资源的养护修复、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的中街山列岛岩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对研究区域鱼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全年渔获鱼类49种隶属9目28科42属,暖水种和暖温种分别为25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12、26和11种,定居种、季节性洄游种和偶见种各为28、19和2种;褐菖鲉为全年的绝对优势种,黄姑鱼年IRI值最大,为37.23;迁移指数分析显示群落7月份稳定性最高;ABC曲线分析显示6月受到的干扰最小,2月受到的干扰最大;流刺网年渔获率和CPUE分别为44.03尾/km、13.43 kg/km,延绳钓作业分别为4.91尾/100钓、1.67kg/100钓;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2月最低,为2.35,7月最大,为4.9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7—8月均值最大,为2.80左右;均匀度指数最大和最小值分别是0.97、0.74;三种多样性指数均呈现随气温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但均匀度指数变化没有前2个指数明显,12月和5月3种指数均有波动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