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自民國十三年孫雲鑄教授發表「中國北部寒武紀動物化石」之後,國人從事於古生物學的逐漸增多,研究結果多在「中國古生物誌」中發表。該叢書已出版的著作已達九十餘巨冊,洋文八千  相似文献   

2.
田奇 《地质论评》1938,3(4):355-404
引言中國泥盆紀化石之著聞於世,爲時最早。西歴一八四六年,即有康力克氏(L.G.de Konick)爲之研究,刊行於世。一八五三年,戴威遜氏(Thomas Davidson)亦記述泥盆紀腕足類數  相似文献   

3.
一绪言太湖附近,風景殊佳,每值春季,梅園梅花盛開之時,前往游觀者,每日可達数千人之衆。前經李四光先生等,於冲山石塘山石坑發現植物化石,其時代屬於下石炭紀之初期。考此時期,歐洲各地發現植物化石者甚少,即在中國,亦僅於南京附近,如  相似文献   

4.
地质界消息     
《地质论评》1936,1(1):81-97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二次年會於民國二十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起在南京舉行,會期共五日,前四日俱爲事務會論文會及特别討論會,最後一日則爲地質旅行。茲將開會詳情,紀錄如後:  相似文献   

5.
許德佑 《地质论评》1938,3(3):299-304
中國海相下三叠紀化石之最初發現者,為法籍鑛工師勒克萊(M.A.Ieclere)彼於一九○二年在貴州貴陽附近之砂子硝地方,曾於直接掩覆上二叠紀地層上之灰色硬石灰岩中獲得頭足類及微小之腹足類。頭足類經杜維勒(H.Donville)之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所有的地史学教科書中,几乎每談到泥盆紀生物群时,总是習惯似的喜欢采用“魚类时代”这一術語来“代表”泥盆紀的动物群和古鱼类学。在中國地質文献中,有关研究这类在泥盆紀占統治地位的所謂魚化石的报導并不算多,尤其关于古生物学方面的專門性論文那就更少了。可是每当論及中國泥盆紀魚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陰山山脉和遼东半島西部观察之后(1955年夏),对于中國前塞武紀地層的認識,稍有改变。現將观察的情况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8.
1940年計荣森在湖南跳馬澗首次發現溝鱗魚(Bothriolepis)化石后,將跳馬澗系定为上泥盆紀,引起了古生物学家和地質学家的長期爭論。1957年3月間,筆者到湖南湘潭茶園舖工作时,在跳馬澗系找到兩層魚化石,它的層位应屬中泥盆紀。現將地層剖面报導如下,供討論这一問題的参考。茶園舖位于湘潭南二十公里,湘衡公路經过。化石產在茶園舖西北五十公尺,獅形山南坡茶園旁边,开  相似文献   

9.
《地质学报》1930,9(4):329-330
一本會爲紀念趙亞曾先生於民國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考察西南地質在雲南殉難並爲鼓勵中國地質學者從事專門研究以貢獻於地質學及古生物學之進步起見募集基金以二萬元爲額無論是否滿額每年以所得利息爲補助金名爲紀念趙亞曾先生補助金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大凹山鉄礦賦存于白堊紀建德系火山岩中之閃長斑岩內。礦区內所見地曆,主要为白堊紀火山岩系之大黄山層及第四紀冲積層。现將本礦区出露地層列簡表于下:  相似文献   

11.
今年五月初,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在南京南郊方山一带进行野外实习时,在该山南坡冲溝的洞玄觀礫石層的上部發现了一塊牙齿化石,共六颗、長十一公分。經中國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鑑定系新生代新第三紀初期的安希馬(anchitherium)化石。这个化石在中國的南部还是第一次發现,它对于争論多年的洞玄觀礫石層和雨花台礫石層的層位問题,方山玄武岩噴發的时  相似文献   

12.
張兆瑾 《地质论评》1940,5(Z1):91-92
貴州東南部有甯鄉式鐵鑛,前人尚無知者,作者則見之於八寨三合兩縣。特性有四:一、篇層狀赤鐵鑛;二、俱鮞狀結構:三、鐵鑛層之上下壁,偶真海綠石砂岩:四、鑛層僅限於泥盆紀之上部。查本式鐵鑛於中國西南各省,如贛、鄂、湘,  相似文献   

13.
第四紀地質学是研究地質史中最后(最近的)一段時期的沉積物,也就是第四紀沉積物。由於第四紀時期內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等不同於其以前所有的地质時代,又由於其年代比較短促,所以第四紀沉積物不論在分佈上、岩石——地層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因第四紀沉積物在地表水产方向上的分  相似文献   

14.
李悅言 《地质论评》1937,2(4):377-388
一 緒言山西垣曲縣及河南澠池縣之第三紀初期地層,在一九一六年首為瑞典人安特生發見,迄至一九二一年安氏方復去該地作詳細研究,由其所採之化石,安氏認其應属於始新統,但未能確  相似文献   

15.
古生物研究所于最近所收到各地寄來的寒武紀化石標本中,以內蒙古陰山(大青山)的標本特别具有地層分佈上的意義。陰山山脈从來部下知道有寒武紀的存在,地質学家都認為該區在塞武紀時期是一塊古陸。最近黄汲清教授在地質学報34卷3期發表的「中國區域地質的特徵」一文裏所指的「內蒙地軸」,主要是大青山,包括狼山和烏拉山等區域。在这篇文章裏,他指出这個所謂『地軸』:「主要是前震且紀結晶片岩所成的地塊,成約东西走向的條帶狀。自震旦纪以來它是長期在侵蝕中,所以也是一個  相似文献   

16.
李積金 《地质论评》1957,17(4):402-416
早在1931年孫雲鑄敍述過中國含筆石地層從下奥陶紀早期特馬豆克期(Tremadocian)至下志留紀凡倫期(Valentian)七個地層單位。穆恩之(1949)在“中國筆石述要”一文中提到過三十幾個含筆石的地層單位。近年來,在很多地方從上寒武紀後期到中志留紀地層中均陸續發現筆石。筆者在  相似文献   

17.
陳正 《地质论评》1940,5(3):203-212
研究岩石礦物及特種化石時,須將標本製成薄片,置顯微鏡下觀察,方可窺其底蘊。故切片磨片工作,對於研習地質者至關重要。其法先將標本用金剛砂盤切片,依次用粗細金剛砂磨光一面,然後用加拿大樹膠(Canada balsam)膠於破片(Slide)  相似文献   

18.
楊鍾健 《地质论评》1938,3(2):143-146
(一)頭骨之再造去年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中最有興趣工作,即為在魏敦瑞指導下,關於一女性中國猿人頭骨之再造。此項工作在去年夏季并由女雕刻專家斯婉襄助。其簡略報告已由魏氏發表於  相似文献   

19.
孔亮志 《地质论评》1957,17(3):375-377
蘇聯專家A.C.霍敏多夫斯基所著的“中國東部地質構造基本特徵”一文,於1953年以中文形式發表於地質學報32卷第4期上。這篇論文的譯者是金則雍同志。全文共分九部分,敘述了中國東半部廣大地區——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西迄黄河上游,東至東海之地質構造,並對其大地構造單位進行了劃分。自從這篇論文發表後,引起中國地質界的極大重視。許多地質學家在編寫論文或進行教  相似文献   

20.
硅化木一塊發现於河北涿鹿縣夏家溝木之結構保存甚佳其最要之特徵為假導管上紋孔大而扁髓線細胞極挾有卵形紋孔斷松柏栢科之異主屬(Xenoxylon)名定为河北異木(Xenoxylon hopeiense)是屬化木在歐洲各處發现甚多而皆在上侏羅記夏家溝載此化石之地層或亦屬於是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