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华山钨矿床位于江西大余西华山复式岩体的西南部,西华山复式花岗岩体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北侧.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显生宙期间,中国南部的构造属性曾几经转化。加里东旋回,那里有扬子准地台、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印支—南海准地台3个单元,其中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并不是一个碰撞造山带,而是一个向滇越呈剪刀状张开的拗拉槽型冒地槽褶皱系;印支旋回,华南处于特提斯构造域的范畴,但那里并不存在深海洋盆;晚三叠世以来,特别是燕山造山阶段,华南属亚洲东部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的一部分。中国南部大陆内部并不存在阿尔卑斯式造山带。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大陆的地壳运动及许多大地构造问题,目前有不少是被回避或陷入不可知的。例如:中国华南的构造基底远比华北年青;中国东部与西部在地壳厚度、褶皱带的广泛程度及其影响深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全球发动的地壳运动,在不同地区、不同部位波及不同,差别巨大;褶皱带也有多种多样,秦祁地槽的祁连山段是加里东褶皱带,秦岭却是印支褶皱带等等。如何解释它们的缘因。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武功山区位于杨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交接带的南侧,属华南澄江——加里东褶皱带武功山——北武夷山复背斜的西段(图1)本区自1938年高平、徐克勤开始调查,到1957年发现新余式铁矿为止,只进行了一些概略调查。1957年后,江西省地质局有关单位,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地质工作,建立了区内震旦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北侧的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华北地台北侧原兴蒙华力西褶皱带内相继确立了加里东褶皱带和中晚元古代褶皱带,并划分了早、晚华力西褶皱带,探讨了定位于中亚—蒙古古大洋中的微大陆。本文概述了华北地台北侧古板块构造格局、各板块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华北地台北侧元古代—古生代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江西省的地壳演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提出前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地壳演化的不均一性;加里东期—印支期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接合和加里东褶皱带,以及燕山期江西地壳演化发展新阶段等看法。  相似文献   

7.
广东区域构造及与银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敏 《矿产与地质》1993,7(1):29-34
广东大地构造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系.其地质构造划分出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4大构造层.主要深—大断裂带分为NE向深—大断裂带、EW向断裂—岩浆岩带和NW向大断裂带.广东银矿床产布主要受海西—印支构造层和NE向深—大断裂带的控制,大多数银矿床分布于粤中—粤西雪峰—加里东褶皱区内,尤其是不同级别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地带.独立、共生银矿床与区域构造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一、地质背景 含钍沥青铀矿产区位于华南加里东冒地槽褶皱带北东段,赣杭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带的破火山口中。火山岩带由上侏罗统的酸性火山岩系构成,岩性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南平A型花岗岩与31号花岗伟晶岩脉位于华南褶皱系东缘,其东部与东南沿海褶皱系相邻。它恰处于闽西北加里东褶皱带、闽西南海西-印支坳褶区和闽东燕山断坳区三大构造旋回域的接合部位。对南平伟晶岩田的形成影响最明显的是闽西北加里东褶皱带。区内地层可分为:泥盆系―第四系沉积盖层和前泥盆纪变质岩系。本区自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并发育了较多的混合岩和花岗岩类。但除了福建南平分布着大量伟晶岩外,其他区域关于伟晶岩的报道并不多见。南平花岗伟晶岩是1960―  相似文献   

10.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地区早中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构造动力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这个时期大地构造过程及其发生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焦点同题之一.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华南早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和岩浆活动序列,区分了印支构造事件和早燕山构造事件及其产生的地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构造事件发生于中、晚三叠世(245~225 Ma),构造运动产生的变形形迹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褶皱和冲断-推覆构造以及NE-NNE向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其动力与华南-华北板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和华南地块南缘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作用有关.这次挤压构造事件导致华南东部加里东褶皱基底强烈复活,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沿十万大山-云开大山-武夷山构造带和雪峰山地区分布.早侏罗世早期(205~190 Ma)在华南存在一个岩浆活动沉寂期,早侏罗世晚期(190~180 Ma)沿南岭构造带发育具有伸展特征的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岩.起始于中侏罗世晚期(~170 Ma)的早燕山构造事件,在华南形成了宽1300 km、NE-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统,地壳增厚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导致了软弱的华夏加里东褶皱基底的再次强烈复活,诱发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东南沿海地区火山弧相继出现.这期构造事件记录了东部大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过程,并主导了华南晚中生代一系列陆内构造和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华北地块南缘向北的薄皮推覆构造及北秦岭构造带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它们同属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产物。北秦岭属于加里东造山带根带(即核部),华北地块南缘小秦岭(及豫西)地区属于该期造山带的外带,渭北褶皱隆起区则属于其前锋冲断褶带。秦岭造山带现今几何模型是一个复合型不对称扇状大陆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具有不同的岩石建造特征,两褶皱带的改造型花岗岩类之间也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化学成分特征。研究表明源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造型花岗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华夏古陆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历来是研究华南地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深入研究,在中晚元古界地层、华夏古陆、晋宁-加里东造山旋回、浅变质岩地层分解及古生代放射虫等方面的重大发现和对华南大地构造格局的认识上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洪斌跃  潘家永  张笑天  刘颖 《地质论评》2016,62(S1):101-102
鹿井矿床位于南华活动带华夏褶皱带武功—诸广断隆区,闽、赣后加里东褶皱地块西缘,诸广山复式岩体中段,受遂川断裂及热水断裂组成的地堑式断陷带控制。本文主要对鹿井矿床内铀矿物的赋存状态、成分特征及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了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分而非习称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它是由于华南加里东武夷─云开弧后盆地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形成的陆孤碰撞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构造样式为前陆地带的准原地型边冲叠瓦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区域地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华南两大板块,属于华北陆块、北秦岭褶皱带、南秦岭褶皱带。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丰富,各期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在地壳演化历史中可分为3个阶段,即太古代—中元古代为前造山阶段,晚元古代—三叠纪为主造山阶段,侏罗—白垩纪为后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17.
贵州雷公山地区过渡性剪切带及其与锑金多金属矿关系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雷公山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之过渡地带,发育加里东期由西向东运动的逆冲推覆型过渡性剪切带。该剪切带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劈理密集带、剪切褶皱、剪切透镜体、S—C构造、拉伸线理等构造形迹,并发育糜棱岩化岩石。其构造模式为受向面倾斜的主滑脱面控制,由一系列西倾东倒、上陡下缓、右旋逆冲的叠瓦状断裂、褶皱及过渡性剪切带构成逆冲推覆体;其形成时代为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时期;运动方式由西向东,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其主滑脱面在三江─龙胜断裂带(在本区尚处地下深处)。由于燕山期由东向酉的逆冲推覆运动,将中深层次的构造形迹推到形成侏罗山式褶皱的地层之上,造成不同深度的陡、缓倾过渡性剪切带并列的格局。本区的锑、金、多金属矿的分布严格受过渡性剪切带的控制,矿体往往产于沿陡劈理裂隙充填的石英脉中,形成时代为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18.
<正>韧性剪切带已成为现今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对区域地质矿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金川铜镍矿区发现数条韧性剪切带,它们是阿拉善地块构造活动与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反演区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阿拉善地块龙首山褶皱带中,其构造轮廓与构造演化受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汇聚演化历史控制。研究区内北西向构造线是该区的主体变形方向,区内韧性剪切带空间上呈北西向强应变带展布,宏观上表现为一系列糜棱岩带和强片理化带。  相似文献   

19.
我门的研究表明华北和华南地块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寒武纪时,这两个地块似乎均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但它们是相互分离的,华南地块位于古赤道上,靠近澳大利亚的北部,而华北地块位于南纬35°.靠近伊朗、西藏和印度北部.在晚奥(?)世到石炭纪期间,冈瓦纳大陆穿过南极,发生古纬度带的倒转.然后,华北地块带着华南地块一起向北漂移.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华北地块到达古赤道附近.二叠纪时,华北地块位于古地中海中,与伊朗、土耳其和阿拉伯毗邻.泥盆纪时,华南地块已与澳大利亚分离开,并向华北地块漂移.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以及印度支那地块位于古地中海中,晚二叠世,华北地块开始向北漂移,沿中亚褶皱带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然而,直到中侏罗世,华北和华南地块才焊接在一起.自新生代开始以来,当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时,中国地块被进一步向东推挤.特别是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北部已向东漂移.  相似文献   

20.
地壳重熔程度和重熔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直接反应了岩浆能态的高低;岩浆能态高低决定了铀矿化类型及其远景意义。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加里东褶皱带中。L、D两区均以前寒武纪变质岩为基底,广泛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褶皱断裂发育。L区为拱断区,以断裂重熔释放地幔热流为特点,以高能态花岗为主,深成壳熔呈带状展布,岩浆化程度高,成岩持续时间长,岩浆演化完善。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