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古生界疑源类化石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浅变质地层,长期以来在缺少大化石依据的前题下,仅依据岩性组合的区域对比,将其划归二叠系。近年结束的1∶5万区调,在该套地层中发现9属疑源类化石。将该9属疑源类化石与国内外已知时代地层的疑源类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发现的疑源类化石组合显示早寒武世的生物组合面貌,地层时代应厘定为早寒武世。研究区下寒武统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中南段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侯祐堂 《地质论评》1951,16(Z1):61-67
分虫类化石虽然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时有发现,但中国古生物学家注意此类化石的尚不多。葛利普描述了数种Leperditia,Entomis及Cytherella等,法人巴特(Patte)亦述及Beyrichia tingi,(属於二叠纪),马以思也提到了介虫类化石。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标本库内发现俞建章先生前在广西灵川鳳林山扁豆状石灰岩层中采的许多  相似文献   

4.
卢立伍  谭锴  王曦 《地球学报》2017,38(2):144-148
胴甲鱼类为世界性分布的古生代鱼类,其化石是确定泥盆纪地层时代及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记述了胴甲鱼类一新属、新种——张氏猴儿山鱼Houershanaspis zhangi gen.et sp.nov.,其前中背片外形和与周边甲片的覆压关系类似于沟鳞鱼类,但甲片表面具有独特的条纹状纹饰,可区别于其他胴甲鱼类。这一化石发现于贵州省独山县城以东的猴儿山,产出层位为早泥盆世丹林组下部,约相当于布拉格期(Pragian)晚期。  相似文献   

5.
一、引岩吉林省延边地区属于华力西晚期地槽褶皱区,晚古生代地层发育,经杨启伦、李西昆等于1962~1963年在区域地质调查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建立了晚石炭世山秀岭组。标准剖面位于延吉县开山屯镇西南十公里的山秀岭。1980年李莉、谷峰在古生物学报上描述了该剖面的腕足类化石13属20种,同年,韩建修在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中研究和描述了(竹蜓)类化石6属9种,但对(竹蜓)类化石的分带尚未涉及。笔者根据对该剖面(竹蜓)的研  相似文献   

6.
回顾二十年来我国古生代鱼类微体化石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由起步而后成为我国古生代鱼类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鱼类大化石涉足不到的许多研究领域、也填补了我国古生代微体化石研究中脊椎动物微体化石(主要指无颌类和鱼类,也简称为鱼类)这一重要的空白。我国已发现的古生代鱼类微体化石产自属于不同相区的54个岩组中,包括无颌类和鱼类共7个亚纲的化石。对这些鱼类微体化石进行了形态学、古组织学、生物矿物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物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界线层型的研究,特别是建立了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鱼类微体化石组合序列,个别成熟的岩段建立了生物带;研究了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的鱼类微体化石;长兴煤山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发生的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很大,绝灭率高达93%;华南早三叠世鱼类的复苏和辐射相当快,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Myr到4Myr;塔里木盆地中古生代红色岩系应属于一种滨海环境、塔塔埃尔塔格组和依木干他乌组含软骨鱼群地层的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Telychian);利用贵州和塔里木盆地存在相近的软骨鱼群成功地进行了海相—非海相对比研究,从而判定软骨鱼群中至少存在一部分广盐性鲨类,两地具相近的软骨鱼群和塔里木盆地含有华南中古生代普遍存在的盔甲鱼类进一步表明华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在中古生代应属于同一个古动物地理区。在综述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辽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发现了个体巨大的霸王龙类化石,本文对化石点周边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测量,通过所测量的剖面与大城子盆地代表性剖面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含该霸王龙类化石的层位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一段。此外,还对地层沉积与埋藏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一大型霸王龙类接近原地在河流心滩处被埋藏、进而逐渐形成化石。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山西段晚古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山西段的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好,王增吉(1983;1985)对石炭系曾进行过系统的研究。1980—1982年,本队晚古生代课题组在该区进行了工作,详细地测制了剖面,系统地采集了珊瑚、腕足、蜒类、苔藓虫、植物等门类化石。本文很据三年野外工作和室  相似文献   

9.
霍邱县白大山群古生代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邱县白大山地区的石灰岩样品,经实验室分析后获得了大量海绵骨针(Spicules)、苔藓虫(Bryozoa/Polyzoa)及小壳类化石(Small shelly fossil),此类化石的发现,为白大山群的地质时代划归古生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的札依尔山、哈拉阿拉特山、北天山及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14种遗迹化石属。它们的产出常与浊流沉积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对上述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一直认为属浅海—海陆交互环境,而对其中的遗迹化石研究甚少。因此,笔者这一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河南省栾川县秋扒乡晚白垩世秋扒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化石包括单枚牙齿、一几乎完整的背椎体、不完整的肋骨和坐骨。虽然化石材料少,难以确立属种,但是这是除中原龙产地外,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二个甲龙类化石点。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甲龙类的迁徙及其古地理分布特点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谭锴 《地球学报》2017,38(2):149-153
本文描述了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和一件仅头部保存的小型古鳕类化石。这两件化石标本采自宁夏中卫市常乐镇上河沿村和下河沿村石炭纪纳缪尔期晚期土坡组顶部。这类古鳕类身体细长,鳞片不甚发育,部分有印痕保存。舌颌骨微前倾,从顶骨中间部位延伸到颌弓终端,上颌骨后缘向下凸起比向上凸起明显,鳃盖骨比下鳃盖骨略大,眼眶大,且位置靠前,奇鳍条分节分叉现象明显,歪尾型明显,尾鳍上叶缩短,逐步向小型歪尾型演变。总的说来这两件标本拥有更多的软骨硬鳞鱼类向全骨鱼类演化的特征,建议将其定位为古鳕目的一个新属,其科级分类单元的归属在拥有更多的化石资料后再行确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生代疑源类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已有逾百篇关于中国古生代疑源类的文献在国内外杂志正式发表。在中国大地构造和古地理分区格架内 ,结合国际古生代疑源类研究趋势 ,简要评述中国已发表的古生代各纪疑源类研究论文 ,并讨论所存在薄弱环节和今后研究中应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西南部地区花岗岩类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伟 《吉林地质》1991,10(4):34-44
通过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研究,得出了本区花岗岩类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早古生代晚期为岛弧环境,晚古生代是边(陆)缘海,中生代则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这与地层地质学的结论相吻合,得到了相互印证。在不同时期,板块的运动方向是不断地变化的,相应地应力场也随其变化,与其相关的花岗岩成因类型亦有相应的变化。北西向断裂构造形成早,多阶段、长期活动,对花岗岩类的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藏东昌都地区阿涅塘化石点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紫红色中-细砂岩中,发现以凸形迹完好地保存的4层恐龙足迹,包括Grallator类、大型兽脚类、小型兽脚类和小型蜥脚类等足迹类型,并构成两列完美的行迹. 组成行迹T1的4个Grallator类足迹被命名为Grallator anietangensis isp. nov.,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分析,并讨论了造迹恐龙的大小和运动状态,这是Grallator类足迹在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 组成行迹T2的9个大型兽脚类足迹被归为Theropoda igen. et isp. indet.,对该类足迹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功能分析;这类足迹在中国是首次记录,其连续且清晰的尾迹表明造迹者并非处于正常运动状态,而是应对某种特殊境况的特别行为方式,即其正以昂起的前躯一边观察,一边以极低的速度前进,因前躯昂起,尾部相应下垂,从而留下尾迹. 两列行迹均显示出造迹者正沿古昌都湖岸前进. 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恐龙骨骼和Grallator类足迹化石主要表现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再向四周不断发散的扩散模式,但Grallator类足迹化石综合提供的信息显示恐龙动物的扩散速度比骨骼化石反映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6.
张玉清  郝俊峰  孙雨霞  贾和义 《地层学杂志》2004,28(3):235-239,243,i002
阿牙登组和腮林忽洞组是上世纪 70年代 1/ 2 0万区调建立的地层单位 ,当时将阿牙登组置于白云鄂博群 ,腮林忽洞组归于震旦系。通过对以上两个组中疑源类化石进行研究 ,认为阿牙登组应从白云鄂博群中分出 ,与腮林忽洞组一同划归早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的地层中 ,阿牙登组与腮林忽洞组为同一时期不同局限海盆的沉积 ,是早古生代华北地台最北部边缘的沉积产物。这一认识为研究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首次发现的中生代蛙类化石:两栖纲:无尾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蛙类和蟾蜍类是现存最高级的两栖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广泛。我国的蛙类化石仅发现于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尤以山东山旺中新世玄武蛙(Rana basaltica)、强壮大锄足蟾(Macro-pelobates cratus)等最为有名。本文记述的蛙类化石产自辽宁西部北票市上园四合屯义县组下部,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这是中国无尾两栖类在中生代地层中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乃至东亚最早的蛙类化石,填补了侏罗世蛙类在大区域内的分布空白。该化石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辽宁西部热河动物群内容,而且对研究早期蛙类的形态特征、分类演化及古动物地理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华东志留、泥盆纪含鱼层时代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嘉龙  毕德昌 《地质科学》1976,11(2):189-191
华东地区在古生代主要有两个含鱼层位:一为泥盆系上部的五通群,含胴甲鱼、总鳍鱼以及植物化石,其时代经长期争论渐趋统一,改变了以往根据植物化石划入早石炭世的看法;另一是志留系上部(?)地层,即江苏的茅山群和浙江的唐家坞群,所含化石除胴甲鱼外,还有属于无颌类的异甲鱼和最近划入硬骨鱼纲的棘鱼类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9.
辽宁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少林  张武 《地质与资源》2002,11(4):193-215
辽宁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陆相地层发育,丰富的植物化石产于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各地质时期的沉积物中.本文概要地整理了辽宁自晚古生代早石炭世晚期以来,已报道的化石属种名单,共200余属,480余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3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的名单均按自然分类系统排列.每个种后面附有拉丁学名、产地、层位及时代.对每个断代的某些重要类群或辽宁独具特色的化石并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0.
皖南变质岩中的疑源类、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冠宝  陶正  石永红  徐树桐 《地质学报》1996,70(4):374-382,T002
皖南变质岩区地层原被认为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时代定为中、晚元古代。本文根据其中所含的Asperatopsophosphaera?sp.,Trachysphaeridium sp.,Nucellosphaeridium sp.,Lophosphaeridium sp.,Leiosphaeridia sp.,Baltisphaeridium spp.,Micrhystridium spp.和scolecodonts等疑源类和其它微体化石及笔者等以前发现的Lingulacea总面貌反映的时代,判断其中部分变质地层的时代应为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早古生代。同时还根据Crassispora sp.,Kraeuselisporites sp.和Lueckisporites ef.virkkiae Potonie & Klaus,Triquitritessp.等孢粉化石组合面貌反映的时代,推断其中尚有一部分为晚古生代地层。因此认为本区是一个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开始到中生代结束的碰撞型造山带,而不是一个古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