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沿海滩涂资源港口-工业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广西沿海滩涂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从生态适宜性、区位适宜性和经济发展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识别研究区潜在可开发的滩涂资源,分析其港口-工业开发的适宜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成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适宜开发区3个等级,并提出相关开发和保护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在可利用滩涂共39 958hm2,其中25%为限制开发区,21%为适度开发区,54%为适宜开发区。适宜性分区结果呈现差异显著的区域性空间特征,可为广西沿海地市发展港口-工业产业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海岸线资源综合评价是提高海岸线利用综合效益的基础,也是合理开发海岸线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海岸线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对海口市海岸线资源进行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海岸线的开发强度较高,中心城区西部片区东部片区,其中生产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储备岸线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13.61%、38.01%、39.48%、8.90%;海口市海岸线资源按照开发功能可分为港口码头、渔业养殖、生活旅游、生态保护、储备岸线等5种类型,西部片区、中心城区以生活旅游功能为主兼具港口航运功能;生态保护岸线分布在东部片区东寨港岸段。应根据各区域岸线特点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为海口市海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从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及地质资源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岸线资源等6个评价要素,15个评价因子,4个因子划分等级的多层次海岛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宁波梅山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梅山岛生态红线管控区,将二级管控区划分为适宜性差区。评价结果表明:梅山岛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良好,适宜-较适宜工程建设区面积占比达75.5%,可满足近期规划建设用地需求;近深水岸线区均为适宜-较适宜,其中未开发利用长度6.1 km,可有效支撑梅山岛国际港口城市新城区建设。该评价结果可为梅山岛的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完善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的需求,构建了沿海滩涂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体现滩涂自然生态特征、滩涂开发环境影响特征、滩涂生态保护特征的指标,形成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计算综合评价指数,从而确定滩涂生态化开发的适宜程度。以江苏盐城大丰市沿海滩涂为例,对其进行生态化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滩涂开发中生态保护措施有力的前提下适宜开发。  相似文献   

5.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GIS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 764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m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6.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 GIS 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 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764 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 m 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7.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开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滨江城市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和开发利用合理性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新民洲港区总体规划区土地为例,基于GIS空间数据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首先依据选择城市的区位、气象、水文和地质条件,以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值;然后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最终通过地图叠加,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新民洲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为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的平潭岛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潭岛分为不适宜开发区域、限制性开发区域和适宜开发区域,面积分别为61.87、107.48和112.19 km~2,分别占全岛面积的21.98%、38.17%和39.85%。而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产业发展分析进行了产业适宜性分析,将11个乡镇分成产业一类和产业二类两大类:其中产业一类主要包括芦洋乡、中楼乡和岚城乡,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二类主要包括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流水镇、北厝镇、敖东镇、平原乡和白青乡,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区域,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本研究评价结果可以为平潭岛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地下水热泵和地埋管热泵适宜分区评价体系,进而对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进行综合评价.鲁东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及不适宜区;地埋管热泵经济性分区根据地质条件和投资成本划分为经济区、较经济区及一般经济区;综合分区在适宜性和经济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在适合地下水热泵的地区优先选择地下水热泵.用该方法得出的分区结果合理可靠,为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加权叠加分析,对宁波市旅游娱乐用海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宁波市海域划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3个等级;通过对比,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基本上对旅游资源进行较完善的利用但仍有不足;结合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的建议,即提出应被划为旅游区的海域、可作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区共同开发的海域以及可作为后备旅游区的海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海域和海岸带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对锦州市养殖区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结合锦州渔业经济状况,提出养殖现状中存在养殖规划滞后、用海不合理,沿海开发活动加剧、水产养殖空间减少,养殖病害和自然灾害多发、渔业损失加大,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环境和质量问题凸显,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种质退化,渔业行政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通过基于GIS的适宜性评价方法,确定锦州海域围海养殖适宜区256km~2、底播养殖适宜区113km~2、设施养殖适宜区183km~2、有限适宜区359km~2和不适宜养殖区271km~2。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我国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梳理相关定义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其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为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多项指标体现的,可识别和可量化的全部效益的总和;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统筹性原则,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选取自然岸线保有率等28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从而评价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降雨量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对天津滨海新区芦苇湿地恢复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较适宜开展湿地恢复的比例为21.46%,一般适宜比例为21.87%,不适宜比例占56.68%,其中较适宜湿地恢复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独流减河下游、北塘入海口以及沿海滩涂,海河流域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对未来芦苇湿地恢复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成效预评估,芦苇对TC、TN、TP的年吸收通量约为1.3935×104、0.0258×104、0.0017×104t,能有效地减少入海排污压力和污染物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天津湿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地处浙江东北部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发展海水增养殖良好的自然环境。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象山港实际情况确定渔业养殖的适宜性指标,然后利用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ArcGIS软件将象山港划为4个区域,即极适宜养殖区域、适宜养殖区域、较适宜养殖区和不适宜养殖区域。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生态安全复合系统特征,将分形方法引入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研究中,通过对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推导,确定了其在空间的分形特征,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分形理论计算了辽宁沿海城市生态安全指数。研究表明,lnN(r)与lnr直线拟合的斜率就是生态安全分维数,对比分形的自相似性基本特征,分析了2002—2011年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安全的空间变化:除盘锦市一直保持安全状态以外,其他市区生态安全程度均有不同变化,生态安全分维数变化量在0.061 5~0.168 3,安全预警状态集中于大连市和葫芦岛市。研究结果与实际考察情况基本吻合,说明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结论可为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维护提供相应策略,为沿海经济带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象山港地处浙江东北部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发展海水增养殖良好的自然环境。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象山港实际情况确定渔业养殖的适宜性指标,然后利用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ArcGIS软件将象山港划为4个区域,即极适宜养殖区域、适宜养殖区域、较适宜养殖区和不适宜养殖区域。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空间分布,进而开展了生态适宜度的功能分区;据此划分了洞头区的生态管控空间,判断了未来海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主导方向,提出了各管控区发展的资源优势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按照生态适宜度值的高低可以清晰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4类功能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3%、50%、18%和9%;前两者为生态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后两者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4类区域可以归并为生态保护、农渔业养殖、城镇开发3类管控功能区.本研究对开展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潮滩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亦是潜在的土地资源。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沿海潮间带的开发以围垦为主要驱动力,表现为海岸线主体向海推进。随着围垦规模和速度加快加大,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问题,因此对于围垦适宜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利用遥感技术首先获取了大陆海岸线阶段性变化特征。接着从地貌均衡的角度,依据潮滩垂向淤涨速率和垂直岸线的潮滩剖面形态估算适宜的潮滩围垦速率。最后,比较海岸线实际推进速率与估算所得的围垦适宜速率,进行围垦适宜性分级评价。研究表明,1985-2015年间,围垦活动是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要原因。从时间进程来看,1985-1995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向海推进缓慢,受围垦活动影响较小;1995-2015年间围垦活动频繁,人工岸线比例增加较多。围垦适宜速率的估算显示,杭州湾南岸围垦1 km后所需恢复时间最短,围垦适宜速率为12.5~64.3 m/a,其次为象山港和台州湾,围垦适宜速率分别为2.0~38.3 m/a和6.0~22.2 m/a;三门湾和温州湾围垦后所需恢复时间最长,围垦适宜速率分别为1.2~18.5 m/a和1.7~3.8 m/a。基于潮滩淤涨速率的围垦适宜性评价表明,1985-2015年间,浙江省主要围垦区域中围垦速率过快的是三门湾的下洋涂、蛇蟠岛和温州湾岸段,围垦速率较快区域为杭州湾南岸庵东浅滩部分岸段和象山港的莼湖镇、涂茨镇岸段以及台州湾的南洋涂,围垦速率略快的是庵东浅滩以及台州湾的北洋涂,围垦速率适宜的岸段仅有象山港的高湖塘和蒲门村岸段。浙江省过去30年的围垦进程和岸线变化启示,围垦活动应充分考虑潮滩环境的地貌动力均衡和自然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9.
海岸线是海岸开发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沿海开发活动日益活跃,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基于海岸属性特征,从底质类型、生态特征、海岸动态和人为干扰4个方面建立海岸线类型划分标准,并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对岸线属性空间分异和空间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海岸线底质类型以泥质岸线为主,占比可达89.37%,基岩岸线和砂质岸线仅在北段部分区域分布;生物岸线分布广泛,覆盖34.16%的海岸线区域,集中分布中段和南段的淤长型泥质岸线;海岸动态方面61.00%岸线属于淤长型,主要分布在中段和南段,23.78%的岸线为稳定型,主要分布在北段,15.22%的岸线为侵蚀型,集中分布在废黄河口两侧岸段;海岸线人为干扰显著,原生岸线仅占总长度的3.85%,分布在北段基岩岸段和中部自然保护区内的淤长型泥质岸段;江苏省海岸线可划分为11种岸段类型、55个岸段,岸段类型集中在"泥质-非生物-淤长型-次生岸线"和"泥质-生物-淤长型-次生岸线"两种,累计长度分别为233.03km、200.80km,合计占比达57.73%。研究成果可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北太平洋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61年来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判定各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除朝鲜外,其他沿海国均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的速度分别为0.26/10a、0.21/10a、0.24/10a、0.15/10a;由于各国采取的渔业管理措施不同,导致各国渔业资源出现不同的现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能够反映捕捞活动下各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建议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建立起基于渔获物统计的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监测系统,以掌握各国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健康,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