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城市生态学原理,从生产位、生活位和环境位构建综合衡量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方法,以沿海25个城市作为分析样本,运用计量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生态适宜度水平。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城市生态适宜度具有较明显差异,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有关,也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及管理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的平潭岛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潭岛分为不适宜开发区域、限制性开发区域和适宜开发区域,面积分别为61.87、107.48和112.19 km~2,分别占全岛面积的21.98%、38.17%和39.85%。而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产业发展分析进行了产业适宜性分析,将11个乡镇分成产业一类和产业二类两大类:其中产业一类主要包括芦洋乡、中楼乡和岚城乡,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二类主要包括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流水镇、北厝镇、敖东镇、平原乡和白青乡,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区域,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本研究评价结果可以为平潭岛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庄河沿海12个乡镇岸线利用情况的走访调查,搜集工业投入强度、产出效益、居民出行、服务便利情况和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等多方面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3个维度建立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庄河沿海岸线进行适宜性评价,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分为一般适宜、较适宜、适宜3类;在"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庄河沿海岸线利用的生产适宜区、生活适宜区、生态适宜区,为大连庄河沿海岸线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为辽宁乃至全国沿海岸线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布局和选址经验为基础,以海陵岛200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样本,选取对海陵岛土地利用布局影响最大的土壤类型、高程、坡度、坡向、离岸距离和交通条件6种因素作为评价因素,采用栅格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与评价因素等级组合的频繁度,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各评价因素下的适宜度,求出各评价因素的适宜度权重,运用加权求和法获得海陵岛2008年土地利用在全部评价因素下的综合适宜度,并对综合适宜度进行分等定级。评价结果表明,海陵岛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非常适宜的占总面积的41%,中等适宜的占28%,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有林地,分布在马尾山等山脉,主要受高程和土壤类型影响;一般适宜的占2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养殖水面,分布在离岸较近的海湾,主要受离岸距离和交通条件影响;临界适宜的占11%,不适宜的约占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旱地,分布在北极村等村庄周边,主要受土壤类型和高程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小黑山岛潮下水生层为研究区域,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选划出适宜毛蚶的增殖修复区域。综合文献查阅和咨询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影响毛蚶生存的7个重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底质类型,水温,盐度,溶解氧,水深,pH和氨氮。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将现状调查数据进行插值、重分类和栅格计算,绘制研究区域目标种群生境适宜性地图。结果表明:对于刺参和紫贻贝,研究区域均适宜其生长繁殖,同一物种,相同季节在空间上无站位差异,但各季节的生境适宜性分区变化明显;对于魁蚶来说,东北部海域较适宜增殖,其次为西部海域,四季均以较适宜生境为主,仅冬季出现基本适宜生境。水温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底质类型则是引起生境站位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的需求,构建了沿海滩涂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体现滩涂自然生态特征、滩涂开发环境影响特征、滩涂生态保护特征的指标,形成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计算综合评价指数,从而确定滩涂生态化开发的适宜程度。以江苏盐城大丰市沿海滩涂为例,对其进行生态化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滩涂开发中生态保护措施有力的前提下适宜开发。  相似文献   

7.
从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及地质资源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岸线资源等6个评价要素,15个评价因子,4个因子划分等级的多层次海岛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宁波梅山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梅山岛生态红线管控区,将二级管控区划分为适宜性差区。评价结果表明:梅山岛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良好,适宜-较适宜工程建设区面积占比达75.5%,可满足近期规划建设用地需求;近深水岸线区均为适宜-较适宜,其中未开发利用长度6.1 km,可有效支撑梅山岛国际港口城市新城区建设。该评价结果可为梅山岛的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完善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据珊瑚礁生物海岸的资源和生态特点,通过分析识别近岸围填海对珊瑚礁生态影响的主要因子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构建珊瑚礁生物海岸围填海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珊瑚礁资源、环境、生态和经济为分层指标,确定分层指标的权重以及各项指标的标准和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分级围填海的适宜性为IHI<0.75为Ⅰ级,可以实施围填;IHI=0.75~1.2为Ⅱ级,限制围填,IHI>1.2为Ⅲ级,严禁围填。就珊瑚礁海岸围填海适宜性的分级提出珊瑚礁资源限制性指标以及评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中华鲟幼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其栖息选择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温度和盐度4个关键指标,确定了其阈值和最适范围,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法(HS)I进行定量评价。以2004-2010年长江口崇明东滩插网监测的中华鲟幼鱼数据、水质、生物数据进行了适宜性指数法模型的验证,最后结合2006年夏季上海市近岸水体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对适宜性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宜栖息地(0.75≤HSI<1)面积为142 km2,占评价范围的2.2%;适宜(0.5≤HSI<0.75)面积为1 322 km2,占20.5%;一般适宜(0.25≤HSI<0.5)面积为2 098 km2,占32.5%;不适宜(0≤HSI<0.25)面积为2 884 km2,占44.8%。为中华鲟物种保护空缺(GAP)寻找和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程度取决于对其生态重要性与开发可行性的综合评价.本研究从表征生态重要性的物种、生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反映开发可行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生态重要性-开发可行性互斥矩阵确定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程度.对厦门海域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其18个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性总体偏低,中度适宜开发的海岛共有7个,低适宜开发的海岛有8个,不适宜开发的海岛有3个,评价结果与国家海洋局2011年发布的可供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中厦门海域部分基本吻合.作者建议对厦门海域中度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可据其资源特征进行适度开发;对低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优先保护海岛生态,维护海岛自然属性;对不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重点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必要时进行生境的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降雨量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对天津滨海新区芦苇湿地恢复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较适宜开展湿地恢复的比例为21.46%,一般适宜比例为21.87%,不适宜比例占56.68%,其中较适宜湿地恢复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独流减河下游、北塘入海口以及沿海滩涂,海河流域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对未来芦苇湿地恢复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成效预评估,芦苇对TC、TN、TP的年吸收通量约为1.3935×104、0.0258×104、0.0017×104t,能有效地减少入海排污压力和污染物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天津湿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地下水热泵和地埋管热泵适宜分区评价体系,进而对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进行综合评价.鲁东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及不适宜区;地埋管热泵经济性分区根据地质条件和投资成本划分为经济区、较经济区及一般经济区;综合分区在适宜性和经济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在适合地下水热泵的地区优先选择地下水热泵.用该方法得出的分区结果合理可靠,为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利用前人研究结果与江苏地区水稻生长所需的光、温、水特性,提出了江苏水稻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为适宜生长期、5—10月降水量、t≥10℃活动积温、日照时数;依据现有稻麦(油)两熟的耕作制度,确立了江苏水稻气候适宜性区划因子和分级阈值。基于1961—2019年江苏省及周边共85个站(市、区)的气象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水稻气候适宜性评估模型,并确定综合评估指数,利用ArcGIS的自然断点法,将江苏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种植适宜区进行区划。通过30 a尺度下的年代际分析发现,由于适宜生长期延长和活动积温增加,使得四个品种特性的水稻适宜种植区域均有所调整,其中晚熟粳稻的种植范围北扩到淮河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空间分布,进而开展了生态适宜度的功能分区;据此划分了洞头区的生态管控空间,判断了未来海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主导方向,提出了各管控区发展的资源优势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按照生态适宜度值的高低可以清晰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4类功能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3%、50%、18%和9%;前两者为生态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后两者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4类区域可以归并为生态保护、农渔业养殖、城镇开发3类管控功能区.本研究对开展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境系统重要性和开发利用可行性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研究区域特点,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各因子分值量化处理后,定义相应指数,利用互斥矩阵定位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类型分级。研究表明:长三角的生态屏障——九段沙岛,为低度适宜开发型海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九段沙海岛。在开发利用方面,遵循可持续开展角度原则,九段沙应该保护和修复生境系统环境、从严把控开发强度、开展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16.
厦门地区主要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郑爱榕  陈慈美 《台湾海峡》1997,16(4):393-401
本文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厦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采用模糊聚类法和生态综合评价法对厦门地区的用地进行生态工评价,基结果可为厦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海洋功能区划理论对海水淡化用海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借鉴国内外相关用海适宜性的评价方法,结合海水淡化用海的特点,建立海水淡化用海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等附近海域作为评价单元,开展海水淡化适宜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南港工业区附近海域用海适宜性为非常适宜,临港工业区和海港物流区为较适宜,滨海旅游区为不适宜.提出的评价方法以及推荐的海水淡化用海适宜性区域可为天津市海水淡化用海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省川山群岛为研究区,基于有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区域选划研究。川山群岛包括上川岛、下川岛和漭洲3 个有居民海岛,王府洲、围夹岛、黄鸄洲、坪洲和乌猪洲等118 个无居民海岛。文章选取对土地利用布局影响较大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高程、坡度和离道路距离作为评价因素对上川岛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适宜开发利用的评价因素组合条件;利用另两个有居民海岛———下川岛和漭洲对评价因素组合条件确定的合理性进行检验;根据确定合理的评价因素的组合条件,采用栅格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对王府洲、围夹岛、黄鸄洲、坪洲和乌猪洲5 个无居民海岛进行可开发利用的区域选划研究。结果表明:王府洲、围夹岛、黄鸄洲、坪洲和乌猪洲5个无居民海岛可开发利用的区域面积分别为0.50km2、0.40km2、0.18km2、0.41km2 和1.09km2。其中, 坪洲可开发利用的区域面积比例最大, 占海岛总面积的48.81%,这主要是由于该岛地形起伏很小,坡度较缓。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制定区域环境政策、区域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本文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遥感影像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选取高程、坡度、水域、交通道路、村镇建设和土地利用6个生态敏感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建立加权叠加综合评价模型,对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鲁西北农业小镇——仁里集镇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得到仁里集镇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评价结果表明:仁里集镇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性,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7.0%、39.7%、43.0%和10.3%。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开发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适宜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适宜性研究是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平衡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间的矛盾,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区域发展协调可持续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也是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文章论述了生态适宜性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演化过程;评述了陆域生态适宜性研究的典型方法,即生态因子叠置法、逻辑规则组合法和格局-过程模型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归纳了国内外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及与海洋生态适宜性相关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最后总结了目前生态适宜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应用,以及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