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金-锑成矿带的典型代表,更是该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已达到大型规模的矿床。扎西康矿床具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组合以及极为复杂的成矿期次,因而其成矿世代的系统划分不仅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区带成矿作用的认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文章在总结前人的认识基础之上,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相互穿插关系,提出了新的成矿期次划分方案,将扎西康矿床的成矿世代分为3期、7阶段和13亚阶段,这种多期多阶段成矿特点显示出扎西康矿床的形成可能是多期流体叠加的结果,并提出晚期锑元素对先存铅锌矿体的叠加改造成因。研究表明这种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在整个区带上具有普遍意义,指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锑金成矿带可能具有寻找铅锌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复杂成矿的特征。结合对区域成矿带、典型矿石结构构造、闪锌矿Fe含量变化、金属成矿元素分带性以及流体演化特征的分析,初步识别和探讨了扎西康多金属矿床叠加改造发生过程:在特提斯喜马拉雅锑金矿带形成前,扎西康即已经是一个粗晶脉状铅锌矿床。后碰撞阶段,地壳伸展,热活动强烈。以岩浆驱动大气水循环形成的地热水为主的区域富锑流体,流经扎西康,早期硫化物成为后期流体沉淀的有效化学障。流体对早期矿体形成的角砾产生再活化、溶蚀、交代作用,活化出铅、锌等元素,形成新的混合流体。该流体在NS向正断层发生运移、充填成矿,此时锌仍以闪锌矿重结晶、沉淀,但其中的铁含量已经降低,而铅与锑等形成硫盐矿物,当Pb被硫盐矿物消耗后则形成辉锑矿。综上,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床是青藏高原陆陆碰撞造山背景下典型的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青海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硫化物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东莫扎抓矿床是新探明的一个大型铅锌矿床。通过大量矿石光薄片观察、等离子质谱、电子探针分析,对其矿石矿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矿物发育一套中温热液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具有中温蚀变特点;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具有MVT型块状硫化物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东莫扎抓铅锌矿至少可分为3期成矿:在海相白云岩沉积阶段存在闪锌矿、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热液喷流沉积成矿;在弧后前陆盆地构造环境中发育有MVT型铅锌矿床成矿;在后期构造运动热液作用下,之前形成的铅锌矿可能会发生热液叠加改造。因此,东莫扎抓具有多期次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长城岭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与钦杭成矿带的叠合部位,发育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同时产出锑铅锌多金属矿床和铷等稀有金属矿床,锑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对与锑铅锌矿共生的脉石矿物方解石开展Sm-Nd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C-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1)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51.5±3.2 Ma,表明锑铅锌矿是南岭燕山期成矿大爆发产物,与矿区内花岗斑岩型铷矿(222.5±1.8Ma)属于两期不同成矿作用的产物;(2)方解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Y/Ho-La/Ho分布特征显示方解石为同源热液产物;不同矿物组合的方解石稀土元素变化特征表明,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的稀土元素总量随成矿作用进行而减少;较负的Eu异常值指示,原始成矿流体亏损Eu元素;(3)热液方解石δ13CPDB值为-5.12‰~-0.63‰,δ18OSMOW值为3.80‰~12.69‰,具有明显较低的δ18OSMOW值,表明成矿CO2  相似文献   

5.
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金-有色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肯德可克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有多种元素达到工业要求,矿物组成复杂,本文在详细的光、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特征,并根据成矿地质特征、矿物组合特点和矿物间的穿插关系,划分了成矿期次,进而确定该矿床为-多期成矿作用叠加的叠生型金-有色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6.
桂西那弱银金矿床矿物组合特征及银和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西天峨那弱银金矿床以银矿为主,共/伴生金及铅、锌、锑等金属,矿物组合在右江盆地内为首次发现。矿体受那弱背斜及其轴向断层控制,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百逢组含钙质浊积岩系。矿石矿物以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毒砂和方铅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等。主要矿石矿物由早到晚的生成顺序为:毒砂→黄铁矿→铁闪锌矿→硫锑铅矿→方铅矿。单矿物化学分析显示硫锑铅矿含Ag最高,其次为闪锌矿;黄铁矿含Au相对较高。EPMA测试结果表明Ag于方铅矿中含量最高,其次为硫锑铅矿;主要矿石矿物中毒砂含Au相对较高,其余矿物中Au含量均偏低。因矿石中的铅矿物主要为硫锑铅矿,可以认为那弱银金矿床的Ag主要赋存于硫锑铅矿中,Au主要赋存于毒砂与黄铁矿中,二者均以显微-次显微状态赋存于载体矿物中。根据矿物组合及其相互交代、切割关系等特征,将矿床划分为2个成矿期共4个成矿阶段。其中,第一成矿期为金的成矿期,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和毒砂,由于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仅保留一个成矿阶段;第二成矿期为银铅锌成矿期,矿物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硫锑铅矿;包含第二至第四共3个完整的成矿阶段。该矿床Ag、Au共生是不同期次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一系列锑、锑金、锑多金属、金、铅锌银、钨锡(铍)、汞、铯为主的矿床或矿(化)点,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区域。北喜马拉雅成矿带锑成矿作用时间集中在24~16 Ma之间,与后碰撞造山成矿事件(N1: 25~9 Ma)时间一致,锑来源于深部岩浆减压分熔形成的富含挥发分的次火山岩浆活动,形成喷流沉积-改造型、岩浆热液型、热泉型矿床系列。因此,矿区内的幔源基性-中性脉岩是锑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也是找矿的重要标志。Sb元素异常主要围绕羊卓雍错裂谷盆地边缘分布,部分与Au元素异常重合。Sb异常主要与低温热液矿床相关,可单独成矿,亦可与Au共生。当Sb异常与Pb-Zn-Ag异常组合在一起时,多为后期叠加改造成矿,并伴生Ga、Se、In等。锑或锑多金属矿体走向多为近SN向,形成串珠状的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及矿化组合,主要受走滑正断系统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并且在矿带的东部,矿化由北向南具有Sb矿→Au-Sb矿→Au矿→Sb-Pb-Zn-Ag矿→W-Sn矿的规律性分布,揭示成矿中心应在扎西康矿床的深部或南部。锑金矿体走向多为近EW向,主要受拆离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北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裂谷(陷)盆地周围盆山转换部位,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带与新生代SN向堑式构造的交汇部位,是寻找锑、锑金、锑多金属矿床的最有利地区,已发现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中规模第一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床等一系列大-超大型矿床,显示巨大的找矿前景。综上所述,北喜马拉雅成矿带将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锑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放羊山矿床是近年来在滇西镇康矿集区内发现的首个以富Cu为特征的Cu-Pb-Zn多金属矿床,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厘定了成矿期次,将成矿作用划分为以Fe-Zn矿化热液成矿期和以Cu-Pb-Zn矿化为主的叠加改造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阶段Ⅰ(石英-白云石-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方解石-闪锌矿-绿泥石)和阶段Ⅲ(石英.萤石-磁黄铁矿-黄铜矿).对热液成矿期各阶段和叠加改造期不同金属硫化物及脉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热液成矿期阶段Ⅰ黄铁矿、阶段Ⅱ闪锌矿、阶段Ⅱ方解石、阶段Ⅲ黄铜矿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稀土配分特征,且负Eu异常明显;叠加改造期的方解石、闪锌矿和方铅矿稀土配分模式同样为"右倾型",具正Eu异常.以上特征指示热液成矿期成矿环境具还原性,而叠加改造期矿物淀积环境则与之相反,两期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可能与地层有关.放羊山Pb-Zn-Cu多金属矿床中金属硫化物Y/Ho值较为集中,热液成矿期阶段Ⅰ黄铁矿(23.86~28.95)、阶段Ⅱ闪锌矿(23.75~31.33)、阶段Ⅲ黄铜矿(25.42~26.70)和叠加改造期方铅矿(29.2~29.63)、闪锌矿(23.75~31.33)基本落入区域花岗岩(24.58~29.63)Y/Ho值变化区间,脉石矿物方解石(热液成矿期阶段Ⅱ32.76~40.06,叠加改造期32.67~36.54)与大陆东部地壳Y/Ho值(20~35)变化范围相同,表明热液成矿期与叠加改造期成矿流体具有同源性,主要为深部岩浆热液,而方解石的形成可能有上地壳流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总被引:78,自引:64,他引:14  
邓军  王长明  李龚健 《岩石学报》2012,28(5):1349-1361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经过地质调查工作在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南部新识别出由花岗片麻岩、强变形片岩和弱变质板岩组成的错那洞大型片麻岩穹隆构造系统。穹隆核部侵入的淡色花岗岩主体为含电气石和石榴子石的二云母花岗岩,具多期侵入的特征,其中与成矿有关的中细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64±0.38)Ma。在岩体边部强变形的片岩带中新发现了环穹隆展布,层位稳定的矽卡岩带和厚大的铍多金属工业矿体。预查工作通过稀疏地表工程控制,证实铍达到超大型规模,共生的锡、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揭示出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除原有的铅锌、金锑等矿种外,铍锡钨多金属还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该首次发现和报道的超大型铍锡钨多金属矿床对再认识喜马拉雅成矿带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指导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维 《地球科学》2019,44(7):2308-2318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产出数十个规模不等的金矿、锑金矿、锑矿和铅锌多金属矿,近期的矿产勘查在片麻岩穹窿发现了铍稀有多金属矿床.该成矿带内发育两期金锑铅锌矿化,其一为以邦布金矿和马攸木金矿为代表的造山型金矿,形成于59~45 Ma,属于青藏高原造山主碰撞阶段的产物;其二为以姐纳各普金矿、车穷卓布锑矿、扎西康铅锌矿的晚期矿化和吉松铅锌矿等为代表的热液型矿化,集中形成于21~12 Ma的后碰撞造山阶段.大量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金锑铅锌成矿带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小于300℃)、中低盐度流体(< 10% NaCleqv).本文统计了已发表的和新获得的带内不同类型矿床共169个石英、绢云母、菱锰矿等热液矿物氢氧同位素数据,发现在δ18OH2O-δDV-SMOW相图中,这些同位素组成构成了3个端元:A端元以车穷卓布锑矿为代表,显示出极低的δ18OH2O值(低于-13‰)和低的δDV-SMOW值(< -111‰),靠近现代雨水线,完全落入西藏地热水H-O同位素范围;B端元以沙拉岗锑矿为代表,显示出具有最低的δDV-SMOW值(最低至-172‰)和较高的δ18OH2O值(高达12‰),落入建造水的H-O同位素范围内;端元C以邦布金矿和浪卡子金矿为代表,显示出具有极高的δDV-SMOW值(高达-43‰)和中等的δ18OH2O值,与造山型金矿氧同位素6‰~13‰的范围相同,包括了原始岩浆水的范围和部分变质水的范围.带内主要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均介于这3个流体端元之间,显示出绝大部分矿床的流体均非单一流体来源,而具有多源流体混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藏南扎西康整装勘查区成矿体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扎西康整装勘查区位于青藏高原北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东段,区内矿床(点)分布广泛,最著名的是扎西康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藏南首个铅、锌、锑、银共生的大型矿床。整装勘查区内各矿床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围绕区内南侧的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体呈环带状分布:在岩体内部及其接触带主要发育高温的锡、稀有金属矿床,岩体向外逐渐发育中温脉型铅锌锑多金属矿床,远离岩体则主要出现中低温的金、锑矿床,这与1∶20万化探水系沉积物的元素异常分带性较为吻合。通过系统研究各类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表明该地区成矿作用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体具有密切关系,晚期的近东西向伸展构造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后碰撞阶段发生了大规模地壳尺度的伸展作用,并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发育了淡色花岗岩、南北及东西向断裂等构造-热事件,形成了一系列的铅锌锑金多金属矿床.扎西康铅锌锑金多金属矿是带内已发现唯一的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应用多尺度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扎西康矿区的找矿预测,为特提斯喜马拉雅铅锌锑金成矿带内的矿床勘查提供借鉴.首先,通过穿越错那洞穹窿、藏南拆离系(STDS)及扎西康典型矿床的南北向MT剖面(长72 km,基准点距1 km),初步建立了扎西康矿床深部构造-热事件的空间关系,结合区域构造-热事件的时间关系,提出了构造-热耦合成矿作用模型,为扎西康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基础.其次,通过1∶5万区域重力(线距500 m,点距400 m)和MT剖面(点距500 m)浅部信息的联合解译,对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尺度的导矿构造开展研究.最终,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测量(线距100 m,点距40 m)、AMT剖面(点距50 m)及重力剖面(点距20 m)的联合解译,对扎西康的含矿断裂开展研究,定位深部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14.
姚胜  李鹏  郭雪峰  路晓君  张雪婷 《地质通报》2016,35(9):1529-1535
西藏玛圭铅锌多金属矿在冈底斯铅锌银成矿带已发现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中处于最西段。通过目前的预查工作,在矿区内共发现有14条矿体,初步预测可达到中-大型矿床规模。冈底斯中东段目前研究程度已较高,而西段与之具有相同的良好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但发现的矿床却很少。玛圭矿床的发现为该成矿带向西延伸和扩大规模提供了依据,并增加了进一步向西寻找同类型矿床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滇西南芦子园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三江成矿省保山—镇康铅-锌-铜-铁-锡-金成矿带发现并评价的第一个超大型矿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多年的工作成果,总结了芦子园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并初步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研究表明,芦子园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以寒武系上统为容矿地层并提供初始矿源,印支期中基性岩浆岩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并受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隐伏酸性侵入体控制的叠加改造型矿床。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表明,该多金属矿床具有超大型矿床的典型矿化特征与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成矿系列是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主张用系统论、活动论的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和新理解,结合研究区境内外地质和矿产勘查研究新进展,尤其是大批成矿年龄精测数据和对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认识,将西昆仑及邻区内生金属矿产资源划分为8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1)古元古代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2)中元古代层控碳酸盐岩型铁铜金矿床成矿系列;(3)志留纪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矿床成矿系列;(4)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层控碳酸盐岩型铅锌(铜)矿床成矿系列;(5)石炭纪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系列;(6)晚石炭世层控碳酸盐岩型锰矿床成矿系列;(7)侏罗纪-白垩纪层控(MVT)和沉积喷流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系列;(8)中新生代与伟晶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叙述了各个成矿系列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矿床组合、时空分布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等。本次成矿系列的划分,强调以重大构造事件作为背景,突出以重大构造事件与大规模成矿的耦合关系作为出发点,力求从更大尺度上认识矿床形成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值得指出的是,研究区幅员辽阔,不少矿床的成矿系列具有明显空间递变性,如与特提斯洋闭合和碰撞有关的成矿事件横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阶段;北昆仑地体为塔里木古陆的一部分,记录从古元古代早期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对Rodinia 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响应。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西昆仑及其邻区形成了独特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7.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湘西北铅锌矿带属于中国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湘西-鄂西成矿带的南西段,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保靖、洛塔、花垣渔塘、凤凰4个矿田。文章在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以洛塔矿田中的下光荣、江家垭等铅锌矿床、花垣渔塘矿田中的李梅铅锌矿床为例,从地层、岩性、构造等分析入手,采用同位素测试、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湘西北铅锌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内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寒武纪地层,成矿作用过程中,油田卤水在构造作用下的大规模运移、循环,导致了成矿物质的富集和沉淀,主要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18.
辽吉成矿带上广泛分布着热液型铅锌矿床,对于该类型矿床中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成矿物质迁移沉淀机制的研究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共生矿物热力学平衡的相关计算,绘制热力学lg[Cu2+]-pH、lg[HS−]-pH和Eh-pH相图,可以有效地诠释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在迁移、沉淀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以辽吉成矿带上典型的热液型铅锌矿床——岫岩红旗铅锌矿床为例,在对该矿床进行镜下典型矿物共生组合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四种矿物进行热力学平衡的相关计算,选取473 K、549 K、648 K三个温度截面绘制了热力学lg[Cu2+]-pH、lg[HS−]-pH和Eh-pH相图,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中矿物迁移沉淀机制和矿物共生组合的形成主要受成矿流体的温度、离子活度、pH、Eh多因素制约。此研究对于解释辽吉成矿带上典型热液型铅锌矿床的运移沉淀机制和矿物组合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南天山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系统分析南天山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特点基础上,划分了5个矿床成矿系列、5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和13个矿床式。南天山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的分布受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制约,具有鲜明的古生代,尤其是晚古生代成矿作用特点。区域构造演化的规律, 决定了矿床成矿系列的分布规律,即构造-岩浆演经随时间推移有由北向南推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