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藏昌都地区夏通街滑坡是在古滑坡体上复活的新滑坡。自2001年以来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日趋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并对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在分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古滑坡体的复活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夏通街新滑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如河流冲刷、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质条件等。其中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修建214国道对坡脚的开挖,使其抗滑段遭到破坏,抗滑力减小。另一控制因素则是连续3a的强降雨,使坡体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最终导致古滑坡体复活。根据对滑坡变形破坏情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主动防治与被动防治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查明二陡崖滑坡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该滑坡“复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滑坡前端的挖方卸载是引发滑坡的主导因素,而水的作用加剧了滑坡的变形破坏。针对滑坡特征,结合工程实际,主要采用了抗滑桩、排水、监测等综合措施进行根治。  相似文献   

3.
西藏某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工程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某滑坡位于西藏昌都镇境内,总体积52 6×104m3,复活部分体积仅14 7×104m3。因其位置特殊、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强烈而倍受各方重视。该滑坡诱发机制为在异常的气候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不合理开挖坡脚可能导致古滑坡体的中、前部复活。文章结合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剖析滑坡形成机制,探讨滑坡复活变形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及其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滑坡前缘一带建有高挡墙的这一特殊情况,进行了滑坡治理工程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4.
工程建设的扰动成为老滑坡复活的重要因素,老滑坡复活反过来影响了工程建设及其安全运营。四川美姑拉马阿觉滑坡属于前缘复活的巨型老滑坡,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手段,对滑坡复活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老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复活滑坡位于老滑坡体前缘,滑坡蠕滑变形的体积约为255.6×104 m3;(2)滑坡体呈刚性滑动,表现出单滑面及岩质滑坡的特征,且滑动面大体位于基覆界面位置;(3)经过前后两期治理,抗滑桩阻挡滑体的效果明显,滑体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滑体变形趋于稳定,可以满足电力设施正常工作的稳定性要求。文中的研究是基于工程实例开展的,其研究成果为滑坡的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治理后工程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靠近分水岭部位的槽谷曲流河段,由于地壳抬升缓慢,河谷宽、岸坡缓,降雨量相对偏少,通常被认为发生大型滑坡的可能性较小。但通过笔者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在岷江上游红桥关至西宁关的槽谷曲流段两岸大型滑坡密集发育,且大多具有地震滑坡的特征,同时个别滑坡受后期江水冲刷、工程开挖等因素影响复活。文章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元坝子滑坡为例进行解剖,元坝子滑坡位于岷江曲流凹岸,长780 m,宽480 m,体积293×104 m3。通过地质分析、测年鉴定和数值模拟,认为该滑坡是历史地震引发的大型岩质古滑坡,其发展经历了斜坡裂缝、地震滑坡、河流下切和前缘复活等阶段。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目前滑坡整体天然工况下稳定性好,极端暴雨工况下欠稳定,受江水冲刷、降雨、融雪等因素影响,出现局部变形复活。建议应加强滑坡变形监测,避免整体滑动造成堵江、威胁成兰铁路安全。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影响斜(边)坡、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白龙江上某大型滑坡经顺层斜坡发生倾倒变形而成,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5.12″汶川地震作用下,该滑坡有整体复活迹象,其后缘周界形成了连续贯通的拉裂缝、错动台阶,尤其是滑坡下游区变形拉裂较明显。本文以该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复活为例,在分析滑坡所处的区域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滑坡的基本特征以及地震作用导致滑坡复活的现象、特征,然后利用FLAC3D软件内置动力分析模块对该滑坡复活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数值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滑坡变形破坏受坡体形态的影响较显著,滑坡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同一地震动条件下,滑坡体相对周边处于稳定状态基岩边坡对地震更为敏感。这较好地解释了"5.12″汶川地震作用下,该滑坡的复活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永善县上坝老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滑坡地层特征、滑带特征及变形特征,并对老滑坡复活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新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综合研究表明:(1)上坝滑坡为一个特大型的多级牵引式老滑坡,具有多期、多次逐级后退演化的变形特征;(2)老滑坡和新滑坡存在两类控滑带,即老滑坡的泥页岩软弱夹层滑带,新滑坡的表层松散碎石土与下伏似层状泥页岩接触带滑带;(3)地层岩性是老滑坡复活的核心影响因素,库区水位骤降是老滑坡复活的直接影响因素,降雨及其它条件对老滑坡复活有一定的影响;(4)稳定性结果分析表明,新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受库区水位骤降影响,稳定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8.
丹巴县城后山为一大型古滑坡。由于县城建设对古滑坡坡脚的开挖而逐渐复活。2005年2月,滑坡出现加速变形。为了解滑坡体的深部变形状况,掌握抢险加固处理的效果,为滑坡综合治理提供设计、施工、工程处理依据,在应急治理工程的中后期对滑坡体开展了深部位移监测,现对该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对滑坡的变形机理及实施抢险加固后的滑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明水中学滑坡位于梅溪河左岸,为典型的松散堆积体滑坡。通过分析坡体结构、形态、组成及变形特征等滑坡工程地质条件,认为该滑坡形成大致经历了“崩塌堆积-滑移-趋稳定-复活”4个阶段。运用GEO-SLOPE软件对滑坡变形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明水中学滑坡目前整体处于较稳定状态,发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但在天然工况下,滑坡体前缘已接近极限平衡状态,产生滑移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参数反演的保扎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复杂滑坡的复活变形机理研究,是目前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恩施地区典型大型复杂滑坡-保扎滑坡,在系统研究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建立二维计算模型,利用Flac软件,依据钻孔位移监测数据,通过位移反分析反演岩土体参数.对滑坡天然状态、河流不同下切深度进行了三种工况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  相似文献   

11.
南昆线八渡K343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质与物探综合研究表明 ,八渡滑坡是由于砂岩强风化层顶部富含高岭土等矿物 ,暴雨后饱水变为易流层 ,引起强风化和松散层重力失稳。滑动体厚度 2 0m左右 ,滑动面积近 3万m2 ,滑动体积约 6 0万m3 。在查清了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了抗滑与治水并重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麻柳嘴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结合麻柳嘴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考虑滑坡复活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滑坡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作为地壳表层的三维地质体,应最大程度逼近实际边界条件评价其稳定状态,同时,由于滑坡不同部位结构构造存在差异,应用不同的稳定系数评价其不同部位的稳定状态。在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一种简易实用而精确度又较高的滑坡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正是为达到此目标的一种探索,分析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证明这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滑坡滑动距离作为滑坡防灾减灾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不仅受滑坡体积和落差的影响,还与滑坡运动的地质环境作用相关。本文在对都江堰地区51个地震滑坡、16个降雨滑坡详细调查编目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斜坡原始坡度、滑坡前后缘高差、滑坡平面形态、体积、滑体平均厚度及坡面摩擦系数等6个因素与滑坡水平滑动距离的相关性,借此厘清了汶川Ms8.0级大地震前后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滑坡运动的贡献大小,进而构建了不同成因类型滑坡的滑动距离预测关系式,可为龙门山区的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影响都江堰地区地震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有滑坡体积(lg V)、斜坡原始坡度(α)、滑坡平面形态(R)和滑坡前后缘高差(ΔH);而控制降雨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因素为滑坡前后缘高差(ΔH)、滑坡体积(lg V)、斜坡坡度(α)和斜坡表面摩擦系数(μ);汶川地震后,影响该地区降雨滑坡滑动能力的因素发生了变异,各因素与滑坡滑动距离的相关性较弱,显示出其贡献率在急剧减弱,仅滑坡体积(lg V)与滑动距离的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四川岷江叠溪较场地震滑坡及环境保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对岷江叠溪较场滑坡最新的调研勘测资料 ,阐明了 193 3年 8月震惊世界的叠溪 7.5级地震引发的地震堵江滑坡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其形成演化机制的论述 ,评价了滑坡及堰塞坝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清江隔河岩水库杨家槽滑坡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家槽滑坡现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基建费用已花掉数千万元,在滑体上居民上千人。新镇址是未经正规地质勘察而定下来的,后经清江地质大队勘测认定为滑坡时,地方政府和市民极为关注。为安定民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清江地质大队进行滑坡治理前的地质详勘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详查勘探与科学研究,基本查清了滑坡形成的年代(2.2-2.4万年前)、形成机制、滑坡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以及滑带的特性等,并在滑体内发现一个规模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合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物质结构和变形特征,根据古滑坡体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工程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和发展演化过程展开分析讨论。初步认为该滑坡是在古滑坡的滑覆堆积体上发展而来,滑坡启动时具有牵引式滑裂变形破坏特征,并逐渐向推移式塑性挤压变形模式转变,形成了滑坡由牵引式向推移式转化的力学机制演变过程。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的最直接的主要诱发因素。充分认识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有利于正确指导滑坡治理措施选择和工程布局,对区域内建设场地选址和同类型工程滑坡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皖南山区典型顺层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山区鸟雀坪滑坡是典型的顺层岩质滑坡,其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弯曲,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斜坡初始形成,表面卸荷回弹阶段、上部岩体滑移,下部岩体隆起弯曲阶段、滑面贯通—滑坡整体失稳破坏阶段。滑坡形成沿河长200m,纵向长700m,体积约200×104m3的滑坡堆积体,堵塞大源河并强迫河流发生改道。  相似文献   

19.
鱼跳水电站大坝为面板堆石坝,总堆筑量约200×104m3,陡石梯滑坡位于陡石梯人工料场下方的堆料区与砂石加工系统场地。坡体失稳不仅将危及砂石加工系统和堆料区场地的安全,而且影响场内和进坝交通,不利于工程的正常施工。文章在滑坡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针对该滑坡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综合整治措施,并在工程施工、运行中经受了检验。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区的地质环境人手,分析了工程区的地貌地质特征,以此获取了客观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在现今重力场作用下研究区的岩体稳定性进行了有限元的模拟分析;同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滑体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并以此得出了结论和建议以供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