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地震波干涉法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波干涉法的提出与应用丰富了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研究,被认为是地球物理发展的一大进展.其基本原理是对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相关而得到新的地震信号,该信号能反映原始地震波信号所不能反映的信息.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波干涉法的原理及其在地球物理学特别是地震勘探领域中的应用.首先,重点介绍了地震波干涉法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次,讨论了目前应用的地震波干涉法的不同的数学实现方式;最后,介绍了用地震波干涉法的数值实现过程以及用地震波干涉法进行成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刘国明 《地震地质》2015,(2):576-587
介绍了利用背景噪声研究地震波瞬时波速变化的方法,应用长白山火山区的地震监测数据演示并讨论了从单台数据预处理到数据质量控制的4个数据处理步骤。应用文中介绍的方法,使用长白山火山区域地震台网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长白山火山区地下介质的相对地震波速变化。带通滤波范围是0.02~0.1Hz,这一滤波带的地震波速对应的敏感介质深度位于地壳与上地幔之间。长白山火山区地震波速度的长趋势变化显示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影响,这可能是由当地降雨量变化引起的。2001—2007年CBS-YNB台站对的地震波速度变化幅度达到2%,高于背景值(1.5%),因为此间长白山火山地下岩浆发生了一次扰动,可能是岩浆活动导致了地震波速度变化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间断的Galerkin方法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求解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微分方程来模拟波的传播角度而言,在日趋繁荣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的探索中,间断的Galerkin方法(Discontinuous Galerkin,DG)是继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以及谱元法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有效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从2005年以来在地震波场模拟中得到了迅速发展,给这一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从国内的发展来看,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尤其是现有的综述性文献都忽略了这一方法得到的有益的成果,本文将重点介绍间断的Galerkin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最新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罗奇峰  罗永峰 《地震研究》2007,30(3):296-302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长周期地震波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经验统计方法和地震学中的震源模型方法,通过对这两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和适用范围的分析,提出了在地震动长周期的研究和应用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将长周期分析方法应用于大跨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介绍了我国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谱中对长周期部分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在井下耦合介质弹性参数等不能直接测定时,应用钻孔应变固体潮和应变地震波资料求解地震参数和地层的力学参数的方法.用平衡方程的解来近似代替波动方程解,不但使应用钻孔应变仪测到的地震波监测地震成为可能,而且比直接应用波动方程求解的方法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壳Q值的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值)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天然地震的体波、尾波、Lg波开展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的方法和动态,阐述了各种方法的方法原理及应用范围等,并展望了利用天然地震研究介质Q值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计算震源深度处地震波速度的方法,其中使用了球对称的层状地球模型及关于震中距与地震波走时之间的解析关系。该方法应用到蒂勒尼安南部区域和日本诸岛,可以由观测到的走时归算出震源深度的地震波速度,而无须借助于专门的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井下地震波观测的历史作了回顾。在此基础上,综合介绍了国内外钻孔地震台网的发展现状及井下地震波观测的有关研究结果,包括井下地震观测的干扰分析、钻孔中观测到的地震波、井下地震观测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等内容。文中指出,井下地震台网对于完成大工业中心的地震监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井下耦合介质弹性参数等不能直接测定时,应用钻孔应变固体潮和就地震波资料求解地震参数和地层的力学参数的方法,用平衡方程的解来近似代替波动方程解,不但使用钻孔应变仪测到的地震波测地震成为可能,而且比直接应用波动方程求解的方法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10.
地震波衰减机理及能量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浅层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已经成为当今勘探研究的主要对象,而深层油气勘探要获得突破关键是用于综合研究的地震剖面要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深层与浅层能量均衡.因此,国内外对地震波衰减机理和补偿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基于岩石物理和散射理论的地震波的衰减机理,重点概括了地震波衰减的影响因素,指出衰减与孔隙度、频率、温度、压力、岩性等因素有关,最后分类介绍了各种地震波衰减的能量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MS6.9地震前几种地震波参数的异常特征。该次地震前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衰减系数、尾波持续时间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时序曲线也存在一定的异常。根据上述异常作者对该次地震作出了短临预报,预报三要素与实际地震相符。介绍了预报思路和方法,并对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杨欣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9,13(3):221-232
强地震的孕育过程也是孕震介质的形成过程,在强震前震源附近小地震的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过程,则反映了孕震介质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采用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这3项地震波参数作为地震学短期前兆指标,分析其震兆特征,从而达到监测孕震介质变化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台地震波参数能够有效地发现地震的前兆,但地震波参数的前兆图像复杂多变,不具有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青海玉树单台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玉树单台记录到的2006年7月19日玉树Ms5.4级地震序列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不同频率下该序列尾波Q值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将数字地震资料应用到地震预报工作中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在新疆地震危险区内实行短临跟踪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境内震例研、究和实际跟踪预报表明,跟踪式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震短临预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查表法设计模糊系统(FSLE)的方法与原理,然后基于该方法建立了华北地区及主要地震带最大震级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分析认为,该方法的建模与预测精度较高,模型外推泛化能力较强,原理简单直观,计算结果稳健。因此,FSLE方法可作为地震趋势建模与预测分析工作中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在地震前兆研究方面取得的某些新进展。所介绍的前兆类别包括测震学前兆中的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特征、地震活动波与形变波、地震波特征量、高频地脉动、慢地震与“前兆波”,以及非测震学前兆中的应力与应变、地磁场与宇宙辐射、臭氧、重力脉冲、天体运动与电离层等。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地球内部的波动现象与构造及地震间的关系。引进了4类广义构造波。它们是:表现为地球不同年代的综合构造运动结果的超长周期构造波;由地震活动性迁移,即所谓地震活动波所反映的长周期(不同类型与不同速度的,周期从几年到几十年)构造波;由地震前兆三阶段发展过程反映出的中等周期(从几月到几年)构造波;以及由地下水位、地倾斜、重力、地震波、电磁辐射、地声等的变化所记录的短周期(从几分到几天)构造波。地震活动波又有3类,可分别用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及广义导波型构造波来解释。最后,研讨了地球内部波动现象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它们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地震预报以及地震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桂弘 《内陆地震》2008,22(2):188-192
结合地震滑坡的特点和相关文献研究,介绍了地震力的分析方法、地震滑坡的机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场点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原则。将两种地震诱发滑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滑坡危险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川、滇、甘、陕、新疆等省区)及中国台湾地区,随预测年限的增加场地的地震滑坡危险性也随之增高,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区域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20.
郭培兰  陈鑫 《高原地震》2010,22(3):23-29,6
通过对2005年10月27日平果4.4级地震的系统分析,积累该地区的地震地质、地震序列、地震前兆等资料,对地震预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