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共和震中周围及附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其中地震频次、条带、空区、地下水(水流量和氡值)异常十分显著。在分析这些典型异常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孕震的阶段性与前兆阶段性的关系,同时对地震震源机制和可能的孕震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层次法讨论1994年台湾海峡强震的孕育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华南地震》1998,18(2):21-26,36
基于复杂震源系统,研究强震孕震期的阶段性划分和孕震后期非线性阶段层次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此进行强震的长中短临预报,这种非线性的统计预报方法简称层次法.本文简要介绍强震孕育的综合模式和层次法的原理及实现步骤,并应用该法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的整个孕震过程和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应力遥感监测滇西北地震前兆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气象卫星轨道摄动反演地壳区域构造应力降动态场 ,对广大地区进行快速扫描获取地震近源区和震源区短临阶段孕震发震前兆场 ,藉以预测地震三要素———震中、震级和发震时间 ,以期达到预报地震如同预报气象 .对近年来滇西北地震的震例正演计算了丽江、武定强震并绘制其地震前、后应力降动态特征图及其强震前兆应力降异常波动发震时间曲线图  相似文献   

4.
高旭  李志雄 《地震》1994,(6):1-10
本文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震前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是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估计大同地震的震源区尺度为20-30km,孕震区范围约200km。最早的异常(震前3-4年)表现为大同盆地沉降速率加大,且出现在震源区,然后扩展至孕震区边缘,在孕震区边缘(150-200km)存在中、短期异常的突出集中区,在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5.
构造地震的前兆理论——震源孕育的膨胀-蠕动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详细地讨论了构造地震的震源孕育情况;在考虑了动摩擦效应后,进一步对震源孕育过程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提出了震源孕育的膨张一蠕动模式.该模式将孕震过程划分为: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膨胀)、前兆蠕动(断层面局部破裂)、加速蠕动(短期和临震)、整体错动(断层面全部破裂)--发震、震后调整等六个阶段.最后讨论了两类不同前兆、蠕裂和崩裂、非弹性变形(膨胀)速度的变化、各种前兆异常的基本形态、短临前兆的物理基础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膨胀-蠕动模式可能是认识地震前兆现象本质和发展预报技术的一个物理和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耀炜  施锦 《地震学报》2000,22(1):102-109
重视前兆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深部介质及不同类型地震关系等特征的研究, 已成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人员的共识. 本文通过某些强震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分析, 认为地下流体强震前兆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 出现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和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等方面. 而对异常的阶段性与配套性特征的深入研究, 是揭示地震孕育过程, 进而对潜在震源区及发震时间给予较准确预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耀炜  施锦 《地震学报》2000,22(1):102-107
重视前兆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深部介质及不同类型地震关系等特征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人员的共识.本文通过某些强震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分析,认为地下流体强震前兆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出现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和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等方面.而对异常的阶段性与配套性特征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地震孕育过程,进而对潜在震源区及发震时间给予较准确预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慧张新基  苏鹤军 《地震》2004,24(10):27-32
研究了孕震过程中孔隙岩石的变形与岩石孔隙压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孕震过程中孔隙压时空变化图像,揭示了地下水位前兆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①岩石变形过程中孔隙压力的变化是引起地下水位升降的主要因素;②地下水位前兆场的变化具有阶段性;③震源区最早出现膨胀变形,也是孔隙压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因此地下水位趋势性异常最早出现,也最为集中;④地下水位异常的典型形态为上升趋势下降加速下降或转折上升发震,中短期异常以加速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9.
李丽  张国民 《中国地震》1999,15(4):310-323
本文选取了我国两个前兆台网较密集的地区进行了前兆异常场时空扫描。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南北带中南段(20°~35°N,95°~110°E)和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在空间上以05°×05°为一个窗口,025°为一个滑动步长;在时间上以4个月为一个窗口,1个月为滑动步长,对这两个地区分别从1994年1月和1995年1月开始进行前兆异常密度时空扫描。所用前兆异常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全国震情研究室和首都圈震情研究室的《月会商纪要》。针对所得扫描结果,试图用一种具有鲜明物理机制的构造块体孕震模型来解释前兆场演化的物理机制。在孕震块体模型中,设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强度是随机分布的,由于模型中各孕震体的强度不均匀,因而在给定边界条件后,模型系统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在系统边界定常应变速率的作用下,模拟的孕震体在应力超过自身静摩擦强度后发生破裂。但由于模型系统是含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结构,各孕震体的应力可以相互传导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孕震系统应力场发展演化和震源孕育破裂之间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图像。多数震源的破裂是应力增高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震源在高应力作用下没有发生破裂,另外有部分应力并不十分高的孕震体由于受周围地震应力调整的影响而发生破裂。以上结果为前兆异常与地  相似文献   

10.
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型和强震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以往研究的地震孕育和发生的3个模式提出了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式、地震前兆指标和预报方法。综合模式由7个单元组成:震源、震源端部的2个调整单元、震源顶部和底部的2个软弱层(这些单元均位于上岩石圈)以及下岩石圈的两个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垂直立交,另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同面立接)。这7个单元组成了导致强震后果的结构。在构造力源作用下每一个单元围绕震源运动。最终使震源区破裂和发生强震。根据这个模式各种地震前兆异常区的演化与模式中震源与其它各个单元之间的差异性有关,与调整单元、调整层、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之间的差异性有关。这种差异性使不同时间或同一时段多个异常区、带边界的交汇点或连接区预示未来强震位置。在孕震后期,震源系统某些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并形成正反馈,前兆异常随时间的变化出现起伏加剧。根据总结,强震大多发生在第3次起伏加剧的峰值处和峰值后并得到M=4.29+0.11t式中t为起伏加剧的异常时间,以月为单位。由上述指标可以作出强震的中短期预报。在文章最后我们以唐山地震为例展示了综合模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杨欣  杨坚 《华南地震》1996,16(4):46-50
通过分析1995年5月2日新疆乌苏5.8级地震前北天山部分跟踪台站地震波参数异常特征,特别是石场台视孕震区内地震直达波振幅比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化规律,及时发现了异常并大致判断出潜在孕震区的范围,为预报决策和动态跟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波速比计算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蔡静观 《地震研究》2000,23(1):51-56
通过对波速比计算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何时间服务、震相辨别、震源深度、计算方法和介质的非均匀性的仔细分析,认为主要由计算方法的局际性和介质的非均匀性造成。作经过多年的地震预报实践,提出在研究普适性的同时,结合孕震模式探索地震前波速比异常的特殊笥。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下水位动态短临标志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登堡  夏菲 《地震研究》1995,18(3):282-293
本文以单井剖析为基础,以震兆资料为依据,进行地下水位异常特征与地震三要素异常系列标志的研究及动态系列标志的研究,旨在提高地下水位动态短临预报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已初步建立的云南地下水位动态短临标志体系,经预报实践的检验,基本可行并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研究》1997,20(1):132-137
本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贤仁  卢艳清 《地震研究》1994,17(2):157-163
本文分析了弥渡,永胜,楚雄台FSQ型浮子水管仪原始记录图,发现澜沧-耿马大震前,出现短临形变异常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粘滑,慢地震。粘滑,慢地震,小震活动是大震前震源体直接传播出来的孕震过程的主要信息。及时分析定点形变台站观测中的这些震兆信息,可能是探索短临地震预报的一种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数字形变固体潮变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取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穆泌旗两个5.9级地震前辽宁数字化形变固体潮汐短临信息,探讨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的应力状态及异常产生和传播机理。  相似文献   

17.
倾斜扰动与短临地震预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丽江、云龙、云县、保山、通海等台水平摆倾斜仪原始记录图资料,发现震前均存在倾斜扰动。从震源机制,岩石力学角度出发,认为倾斜扰动其本质就是微破裂、粘滑现象,是大震前有效的前兆,这些震兆信息被不同于地震仪固有频率特性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把这些特征同震源区岩体紧密联系起来,探讨震前孕震体变化过程与机理和短临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文英  胡新亮 《地震》1993,(6):7-14
本文将地震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系统,随着孕震过程的发展,系统从平衡态向着远离平衡态方向发,不稳定性增大,并向着失稳态接近,这时大量前兆发生发展,复杂发生增加。文中应用系统科学中的信息集成方法分析前兆异常,确定异常综合,用统一的系统叁量概率合成、信息熵、有序度等作为系统由向非过渡的标志。结果表明,用信息综合集成方法分析后的异常反映了孕震过程演变到短期阶段。该方法为短期地震预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具有实  相似文献   

19.
On 16th September 2013, an M5.1 earthquake occurred in Bado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which is the biggest one since the first water impounding in 2003 in the head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crustal velocity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earthquake loca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By comparison, the 1-D velocity structure model from Zhao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Double 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locations of the M5.1 earthquake sequence. Relo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distribution of this sequence is along NEE direc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focal depth profiles were made. Profile AA' was along the sequence distribution, and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extended about 12km. Focal depth of mainshock is deeper than that of aftershocks, and earthquake rupture propagated laterally southwestward. The seismic profile BB' and CC' were perpendicular to profile AA', which represent the dip direction. Both profiles show that the focal depth becomes deeper toward southeast, and dip angle is about 50°. It means that the possible seismogenic fault strikes NEE and dips southeast. Focal mechanism coul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for judging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Many methods could obtain the focal mechanism, such as P-wave first motion method, CAP method, and some other moment tensor methods. In this paper,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program made by Yagi Y is adopted. 12 regional seismic stations ranging from 100~400km are picked up, and before the inversion, we removed the mean and trend. The seismic waveforms were band pass filtered between 0.05 and 0.2Hz, and then integrated into displacement. Green's function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developed by Kohketsu.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5.1 mainshock manifests that the NEE-striking fault plane probably is the possible seismogenic faul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nalysis of focal depth profiles.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ML≥2.0 aftershocks are retrieved by P-wave first motion method, and the nodal plane I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distribution and the fault plane of the mainshock. FMSI program was adopted to inverse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earthquake area,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occurred on the stage of slow water unloading, and ETAS model was introduced to testify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on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denote that the reservoir played a triggering role in the earthquake, however, the NEE-striking seismogenic fault is the controlling factor.  相似文献   

20.
景泰5.9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及中短期预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研究了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海原断裂带西段出现的,,相断层形变异常,显示了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与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高值异常区相配合,反映蕴震区应变积累程度高;而构造汇聚部位的六盘山断裂带等远场区较大幅度的突跳尖点异常,并不反映所在地的应变积累,而可能是蕴震过程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一个标志.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景泰5.9级地震中短期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研究和探讨了断层形变异常在震情判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