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今年以来,地震出版社陆续出版一批新书。这些新出的地震科技图书,包括专门著作、科普读物、翻译国外地震学者的近作和资料书。 由我国地震工作者和有关学者编著的专门著作有: 数理地震学(第一分册),李国平、郭友中著,本书系统阐述了数理地震学中的若干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讲过:"科学传播已经不仅仅是科研的副产品,而正成为一个时代的战场,关系到未来人类的生存",而要推动科学传播,科普读物所发挥的作用尤为关键。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篇之时,我们选取了冯锐先生连续发表在《地震科学进展》(原《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系列文章,重新整合、分类,分为上下两册集结成26篇出版,并沿用《趣味地震学》这一主题名称作为书名(图1),以期让新老读者共享这场科普盛宴。  相似文献   

3.
地震信号的复地震道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颖  刘洪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5):1538-1543
复地震道分析又称三瞬分析,该分析方法可将反映地震信号局部变化情况的地震波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等信息分离开.本文应用Hilbert变换求解虚地震记录,用复地震道分析方法求取"三瞬"信息,并用该方法计算了理论合成地震记录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本文也利用该方法对某区块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复地震道分析方法获得的"三瞬"信息可反映地震信号的局部变化,有助于进行地震薄互层分析,并能提高数据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瑞士地震服务中心(SED)、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美国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CEER)以及美国国家地震台网(USNSN)等6家国外网站少儿地震知识栏目的调查,总结了12大类面向少儿进行地震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对地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建议将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归并到地震长期预报,现有的"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改名为"震后预报",并纳入地震预报类型。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可应用性,使地震预报在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紧紧围绕新常态下我国地震科技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分析了目前地震科技档案在管理制度、档案内容和提供服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常态下防震减灾工作需求,探讨并提出从做好地震科技档案的规划、丰富地震科技档案内容、争取实现地震科技档案的增值、不断提升地震科技档案社会服务的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地震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东新地震参数目录的编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康英  吕金水  杨选  黄文辉 《华南地震》2010,30(Z1):19-27
数字地震台网除了能产出传统地震三要素外,还具备产出更多与震源和介质相关的参数的能力,如:品质因子Q、地震矩、应力降和震源半径等。这些参数的测定丰富了台网产出,提高了台网监测效能。本文回顾了在广东地震台网开展新地震参数目录编制的过程,对"九五"台网系统和"十五"台网系统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在JOPENS/MSDP台网数据处理软件中外挂震源参数模块,使新地震参数目录的产出实用化。讨论了求解新地震参数目录的一些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8.
1988年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加尔金编著的地震科普读物——《宇宙地震学》。该书是地球和宇宙系列丛书之一。书中讲述了人类探索月球、火星、金星等宇宙空间的令人感兴趣的事件,讲述了其内部构造及行星的活动性,展示了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及宇宙地震学的发展前景。全书分9个章节:地震雷达;在月震研究  相似文献   

9.
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有关报告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17年1月9—13日在智利圣地亚哥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快速恢复—地震工程新挑战"。经中国地震局批准,在国际合作司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自己有幸赴智利圣地亚哥市参加了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本论文对会议概况做了简介,对其中3个大会特邀报告、2场辩论会和12个专题分会报告内容进行了综述,并与读者分享了我个人的体会和思考。论文综述涉及的3个大会特邀报告题目分别为"快速恢复:地震工程的下一个挑战"、"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对快速恢复的探索——智利的实践"和"长持时地震动对土液化灾害的作用";2场辩论会主题分别为"性态设计:是承诺还是陷阱?"和"抗震设防要求规定:概率性与确定性";12个专题分会主题包括:结构倒塌概率的评估,改善发展中国家住房地震安全的非技术战略,近期破坏性地震(包括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现场调查与分析,深基础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面破坏与液化,地震引起的天然斜坡滑坡,岩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城市层面的地震危害性、危险性与地震风险管理,快速恢复,地震风险经济与保险,城市的未来:今天规划明天的地震风险,管理政策等。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学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郑州地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中俄和海峡两岸地震监测预测学术研讨会"(Sino-Russian and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于2013年10月20-21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涉及地震机理、地震监测预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及其实践成果.共有31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报告,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曾佐勋教授做了题为"地震预测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倪四道研究员、郝晓光研究员和胡小刚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超浅地震"、"强震短临预测研究战略思想探讨"和"汶川地震震前地脉动分析"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申旭辉研究员做了题为"地震遥感监测技术十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移动App、门户网站等来获取信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防震减灾宣传平台也需要转变宣传工作形式,更加注重碎片化、即时性、形象化的传播。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讯的实际特点,在分析当前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基础上,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技术为主要发展特点,提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泛在化宣传新模式,并根据泛在化宣传模式的特征,设计开发基于iOS系统的泛在化宣传资源,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资源支持。该研究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地震科普宣传作了新的探讨与尝试,对于当前及未来全民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汇总近年来全国及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开展情况及其效果,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姚迪 《地震科学进展》2022,(11):540-542
面对融媒体时代,结合近年来浙江地震科普融媒探索实践,本文分别从3个方面探讨如何 “讲好地震故事” 以实现地震科普高价值传播。①精细化内容设计,用微视频讲好地震故事;②跨媒介叙事传播,多渠道讲好地震故事;③展望浸媒体时代,邀你一起讲地震故事。   相似文献   

15.
科普讲座历来是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科普课件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方式、制作水平等直接影响到地震科普讲座的效果。当前,我国地震科普课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未区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讲座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等问题。应在广泛收集防震减灾科普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创作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内容科学、素材丰富的地震科普课件。   相似文献   

16.
以太原市防震减灾中心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为基础,分析太原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发挥新媒体宣传的优势、创新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科普宣传更大程度地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贵州省发生了几次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强地震事件,贵州民众对地震的关注,对地震知识的需求空前高涨。为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结合目前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对贵州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5G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一场数字技术革命,这对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效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防震减灾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现实民生,又影响到社会秩序稳定,其科普宣传活动和知识内容需要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公众对科普工作、科普知识的关注也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趋向。本文通过对已有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形式的分析,对5G技术如何助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传播内容、形式、媒介和理念等进行思考,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注入活力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随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增多,一些共性问题凸显出来,地震科普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措施。以云南省地震局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线上比赛为实践案例,分析人民群众在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中的作用,获得启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创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创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地震安全需求、筑牢防震减灾的人民防线而创作。  相似文献   

20.
陈章立 《地震》2020,40(1):1-10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 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 mb(mB), 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 “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 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 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 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 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 不同震中距、 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 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 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 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