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荔枝花芽分化期的冷暖气候指标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素华  黄增明 《气象》2004,30(3):17-21
荔枝的营养生长期需要温暖、湿润的天气,但花芽分化期需要适度的低温和干旱。通过对20世纪后半叶的荔枝产量和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了气候对荔枝花芽分化影响最大的关键期及气候指标。粤中的中、迟熟荔枝关键期是12月中旬~1月中旬(大致是荔枝的花序原基分化阶段)。关键期的4旬平均温度在11~14℃之间,有利于花芽分化,荔枝丰年比例约占70%,关键期4旬平均温度在15~17℃的偏暖年则不利于花芽分化,歉年比例约占75%。偏暖年若在1月中旬以前出现达到适度低温的过程,连续两旬平均气温低于15℃,荔枝仍可有较好收成。  相似文献   

2.
史印山  顾光芹 《气象科技》2013,41(2):389-393
利用气候模式产品、NCEP/NCAR再分析500 hPa旬平均高度资料和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各测站的逐句降水、气温资料.运用相似释用技术,研制了冬小麦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乳熟—成熟4个生育期间逐旬气温、降水预测方法,建立了冬小麦各生育期干旱指标预测模型,并在预测业务中应用.预测检验结果表明,用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方法制作逐旬气候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近30多年来,由于农田灌溉条件的迅速改善,得到的土壤墒情资料已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和Penman公式等计算各旬土壤水分相对盈亏程度并对照2001~2003年在不浇水条件下得到的各旬土壤墒情资料,建立拟和方程,确定了干旱指标,恢复了1970~2003年的逐旬实际干旱序列。结果表明,模拟的逐旬干旱序列较好地滤出了灌溉因素,与实际自然土壤自然干旱程度接近。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小麦播种斯的干旱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晖  黄毓华 《气象科学》1999,19(3):282-286
本文确定了以降水量和蒸散量为参数的干昌指数计算方法,以小麦适宜播种期及前后各一旬的时间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旬干旱指数,确定干旱指标,并了江苏省小麦播种斯干旱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我国西北地区五省29个气象台、站1958~1980年25年逐旬降水资料,采用以旬降水距平为基础的干旱指标系统,计算分析西北五省干旱的年季分布特征。认为西北干旱呈东南少西北多;高山高原少旱,沙漠盆地多旱且多大旱的分布.春季多旱,夏季次之,秋季少旱。但关中陕南和北疆则夏旱多于春旱。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平原极限干旱历时概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谦 《气象》1995,21(6):9-12
引用Sen的相依水分序列、独立水分序列极限干旱历时确切概率密度函数及其特征,分析了黄淮海平原5个代表点30年逐旬降水序列和逐年时段降水序列极限干旱历时的概率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候、旬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选取全省17个代表站,对多年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界定了旬干旱和侯洪涝指标。并对历史上发生的轻度干旱和洪涝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界定指标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根据遥感植被指数信息,基于灰色累加生成原理,利用植被指数增长与旬累积降水量的同步性,建立旱年、正常年的GM(0,2)模型,归纳为2种不同气候类型模式,并利用旬植被指数来估计旬降水累积量,可通过累减还原估算出旬降水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应用VB语言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并对温、光、水等要素进行统计计算,从而得出旬、月气候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田干旱预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农田干旱强度的概念,反映受旱强度、受旱面积、干旱持续时间的综合作用,对于不同地域范围、不同时段的旱情具有可比性。应用1975-1994年逐旬全省受旱面积资料,计算山东省平均春旱强度、夏秋旱强度、年干旱强度,并与前期或同期降水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干旱预警模型,可根据各地区降水量预报值预测当地后期的干旱强度。  相似文献   

11.
简要比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2005年夏季中国降水跨季度预测与实况的异同,并对2005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及降水偏少区的形成与东亚热带、副热带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对2005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预测不好,这是造成跨季度降水预测有失误之处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夏季在亚洲对流层中高层,沿着副热带急流轴准静止Rossby波有几次能量传播过程,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与西伸与副热带急流中Rossby波的活动强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产生了亚洲不同地区高影响性的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12.
辽宁旅顺与山东龙口能见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11年渤海海峡两岸辽宁旅顺和山东龙口地面气象站能见度逐时观测资料,采用等级分析法,统计分析两地平均和分级能见度的年、月、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位于渤海北岸旅顺的年均能见度值高于渤海南岸的龙口,近10 a两地年均能见度均呈下降趋势,龙口年均能见度降低速度高于旅顺;各级能见度的时间百分比旅顺年际变化较大,而龙口相对稳定;一年中两地10月份月均能见度最高,旅顺月均最低能见度出现在7月,龙口出现在6月,两地能见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呈一波峰一波谷形势。通过分析天气现象及相关气象因子发现,两地出现低能见度(0-1 km)时,风场、温湿场特征均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1959—2000年广西汛期(4~9月)暴雨的年、月分布和广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季节分布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广西汛期暴雨的若干重要特征,对广西汛期划分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天山北坡牧草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牧业气象试验站多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认为夏季土壤水分比较丰富,其随深度分布呈降水型;春季土壤水分含量最少,秋季次之,其随深度分布呈蒸发、降水型。旬土壤水分含量在牧草生长期呈两峰三谷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闪电特征分析及闪电产生NOx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2008-2010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了闪电次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结合Price理论,估算了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LNOx)量,初步分析了LNO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的高发期为7、8月,广州、武汉为闪电高发区;LNOx主要分布在(105~125°E,25~40°N)地区,其中武汉、广州、成都、重庆、长沙、南京和南昌地区量值较大;7月和8月LNOx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月,8月产量最高;此外,LNOx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秋冬四季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8%、89.4%、5.3%以及0.5%,春季的LNOx主要出现在广州地区,夏季LNOx高值区分布北移,分布范围较广;秋季分布范围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广州地区,冬季产量明显变小,最大值出现在武汉的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贵阳市8区县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87-2016年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了贵阳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并对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气象要素与人体舒适度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贵阳地区的气温分布存在南北差异,南部最高,中部次之,北部最低;贵阳各地每月的平均相对湿度都很大,均在75%以上;月平均风速在1.5-2.5m/s之间,空间分布差异不大。(2)4月到10月,来贵阳各地旅游都较为舒适,尤其是在夏季(6-9月),最为舒适。从空间分布来看,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布为南部>中部>北部。(3)人体舒适度指数和气温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风速为负相关关系。其中气温对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城市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郑州城市生态站与郑州国家基准气候站2004-2007年的温、湿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郑州城市干、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结果发现:郑州城市热岛强度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则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特点也为夜间强,白天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探讨中国西南地区汛期(5~9月)降水次季节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中高纬和热带次季节波动如何影响该地区持续性异常低频降水,以期能为了解和预测西南地区汛期降水的次季节变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西南地区11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环流场资料,采用EOF经验证交分解方法,分析西南地区汛期降水次季节变化主模态的低频环流特征和传播路径。【结果】西南地区汛期逐日降水主模态的空间分布为南北纬向型分布,空间特征向量高值区域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南部和东南部,其高值区对应的SWDR与PC1的相关系数达0.991(通过0.05信度检验),PC1气候平均值的显著周期为12.9 d,且逐年PC1的显著周期主要集中在10~20 d时段,占比为60.0%;在PC1的典型低频年中,汛期季节内及其各分月的PC1均能较好地表征对应降水异常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且二者低频分量的正相关性更高(通过0.05信度检验),即PC1低频分量均能更好地把握SWDPI低频分量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尤其在6、7和8月,这可能与影响主模态降水异常分布型的同期大气低频环流信号更为稳定有关;PC1的季节内变化不仅与中国东南部和南海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有关,还与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息息相关,该对流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前期菲律宾以东OLR正异常的西北向传播和巴尔喀什湖东南部OLR负异常的东南向传播有关,并且菲律宾以东被抑制的对流向西北方向传播总是伴随着低层的局部反气旋,而西南地区的西南部对流的增强(抑制)总是伴随着高层北部的负(正)位势高度异常,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中高纬对流层高层类似Rossby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过程中在青藏高原东侧顺时针转向有关。【讨论】从气候背景看,影响PC1季节内变化的低频波列传播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子有关,一方面为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轴主体位置的南压和强度的增强,通过影响中高纬类似Rossby低频波列的东传南下,从而影响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型分布,另一方面为印度季风槽的北抬加强了南海至菲律宾海域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促使了西南地区低层异常气旋的形成,同时东亚季风槽的增强也利于热带西太平洋低频对流发展并向西北传播,从而影响在中国东南部和南海的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型分布。  相似文献   

19.
对大豆的5种密植方式的生育状况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宽台密植的3种处理比其它处理方法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和光照强度有明显的增加,改善了大豆冠层中、下部的透光性能,提高了大豆产量。建议宽台密植可在三江平原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平流层极涡偏移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向欧亚大陆偏移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极涡偏欧亚大陆强度指数与同期1月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大面积地区及新疆西南部的少数地区,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相对1月而言,与后期2月显著正相关区域仍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地区但向西北方向延伸,使得华中北部、华北南部相对减少,而华北西部、西北东部等地区增大。对流层环流形势显示出在欧亚型强极涡年的1月,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大槽异常减弱,我国内陆中东部东南风距平显著,而贝加尔湖北部北风距平显著,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地区较常年偏北,同时我国中部地区低层水汽向上传播也明显增强,存在显著的水汽强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