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左文乾 《铀矿地质》2005,21(2):79-84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区区域地质概况、找矿目的层下白垩统志丹群华池 环河组地层岩性岩相和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以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特征的研究, 综合分析了该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 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环境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广泛汲取了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在基础地质、铀矿地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研成果,从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沉积特征、沉积相、砂体发育、岩性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质环境演化、后生蚀变特征和氧化-还原带发育等方面综合研究了直罗组和志丹群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方向,认为直罗组和志丹群具有层间氧化带型、潜育化型、油气泄漏地沥青化型铀成矿前景,找矿中应对潜育化型和油气泄漏地沥青化型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白垩系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测试和室内综合研究,在盆地演化的格架内,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志丹群古气候、沉积相标志、古流向与物源方向以及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等方面的特征,得出了志丹群主要为河流、湖泊相沉积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志丹群发育砂体的类型与特征,讨论了各类砂体的铀成矿远景,提出华池环河组三角洲砂体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李万华 《西北铀矿地质》2006,32(1):18-25,45
通过对酒东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下白垩统目的层沉积环境和后生铀矿化特征等综合分析,确认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第一岩组上段为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铀矿化主要与冲积扇一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相关;铀矿化聚集部位受构造相对抬升块段及其内部相对低洼的向斜构造控制。初步认为该区找矿主攻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和潜水一层问氧化过渡型砂岩铀矿。  相似文献   

5.
在进一步厘定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红杂色产铀层位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下白垩统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明确下白垩统找矿潜力和重点找矿方向,为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型铀矿勘查部署提供依据。环河组和洛河组为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主要产铀层位,马东山组和李洼峡组为盆地西南隅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主要产铀层位。盆地西北部辫状河砂体和中西部、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以及西南隅河流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容矿砂体。盆地周缘具有较优越的外部铀源条件,中西部和西南部下白垩统砂岩也可作为内部铀源,三叠系富铀烃源岩生成的含油气含铀流体也可能成为深部铀源。天环坳陷东西两翼斜坡带的铀成矿构造条件有利,底部断层沟通油气,有利于还原物质和深部铀流体的沟通。下白垩统铀矿化受天环坳陷构造控制,东西两翼的环河组、洛河组具有较大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天环坳陷东西两翼斜坡带、有利沉积相带叠加沟通油气断裂发育区是下一步重点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卡姆斯特地区侏罗系铀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运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重建了该区铀成矿模式,初步认为铀矿化、异常符合层间氧化带控矿理论,受层间氧化带及不整合面控制,总体上遵循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规律。指出区内铀矿找矿目的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次为西山窑组,主要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次为不整合面砂岩型、煤岩型,明确了今后该地区找矿方向,可为准噶尔盆地今后铀矿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点)的综合对比,分析了铀矿地质特征,总结了酒泉盆地白垩系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明确了白垩系红层找矿标志。酒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为主要找矿目标层,其中花海盆地主攻目标层位为下沟组,酒西盆地主要目标层位为赤金堡组,酒东盆地为下沟组和中沟组。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相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有利的沉积相带。酒泉盆地砂岩型铀矿主要控矿因素有构造、层位及岩性-岩相、后生氧化改造和铀源;铀成矿具有近铀源成矿、铀矿化大多发育在富铀花岗岩体周缘的富含炭屑的灰色砂体中、铀矿体主要发育在棕红色砂泥岩和灰色砂岩的过渡带中、铀成矿类型以沉积成岩为主叠加潜水氧化等规律。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相对稳定且适度抬升的构造斜坡带、长期隆升的富铀花岗岩体周缘、红色建造和灰色建造的过渡带、有利的容矿砂体及炭屑密集区或油气叠置区和多期次氧化作用叠加部位可作为酒泉盆地白垩系红层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林双幸  王果 《铀矿地质》2003,19(5):264-270
本简要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以及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乌伦古河组和红砾山组的沉积环境、原生地球化学环境、层间氧化带发育规律和砂岩型铀矿化的产出特征。笔认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对于在该盆地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煤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作为铀矿勘查新思路,在三道明水盆地共收集和筛查煤田钻孔15个,其中铀矿孔2个,放射性异常孔2个;对收集的煤田钻孔放射性测井成果开展了综合研究,简要分析了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潜力,确立了中侏罗世大山口群和下白垩统赤金堡组为铀找矿目的层;根据煤田孔中白垩系地层铀矿化类型,在该盆地划分出潜水氧化带和层间氧化带型两个砂岩型铀矿找矿靶区,为在该盆地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陆形成最早、演化历史最长的一个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加大了对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工作,但长期以来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铀矿目的层白垩系志丹群的古生物化石、古环境研究相当缺乏,而对于白垩纪孢粉研究更为少见,仅在1988~1992年有过几例孢粉研究(张子福,1988,1989,1992),  相似文献   

11.
陕南紫阳一平利地区位于南秦岭碳硅泥岩型成矿带石泉~安康成矿集中区,铀成矿地质条件较为有利。已发现有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点)、矿化点及分布广泛的异常点。铀矿化受寒武系鲁家坪组(∈1l)、箭竹坝组(∈lj)和奥陶一志留系斑鸠关组((O3+S1)6)中碳硅泥岩地层控制。按含矿围岩将铀矿化分为3种类型,即含炭质硅岩型、石炭及炭质板岩型和煌斑岩脉型。褶皱构造和构造破碎带控制着铀矿化分布空间。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西南缘铀成矿的层位标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吐哈盆地是中国最近发现的核资源基地,但在2000年以前,这里的地层问题一直困扰着铀矿的勘探和生产。针对目标地层的时代判别与对比,作者除了运用传统的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方法外,还成功地将泥岩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作为辅助标志应用其中。研究结果认为,目标地层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属于水西沟群,主要由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下段、西山窑组中段和西山窑组上段5个地层单位构成。铀矿化主要发育于西山窑组,其下段和上段是最主要的含矿层,中段为次要含矿层。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基本上无矿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岩性和铀含量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二连盆地主要找矿目的层为赛汉组上段(K1s2),重要找矿层位为赛汉组下段(K1s1),探索找矿层位为腾格尔组上段(K1t2),兼顾找矿层位为二连组(K2e)。从铀源-构造-建造-改造全要素进行了铀成矿条件整体分析,认为赛汉组上段主要沿各凹陷长轴方向发育古河谷,形成古河谷型铀矿化,受古河谷、凹陷中央低洼构造、后生蚀变控制;赛汉组下段和腾格尔组上段主要沿盆缘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受铀源、三角洲沉积体系、后生蚀变控制;二连组主要在额仁淖尔凹陷中部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沉积成岩型铀矿化,受铀源、二连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二连盆地发育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大致可划分为三期:99~78 Ma为沉积成岩期,67~37 Ma为后生作用主成矿期,25~8 Ma为后生叠加改造期。在此基础上,分层位按类型指明了找矿方向,总体认为二连盆地找矿工作应以乌兰察布和马尼特坳陷为重点,辐射川井、腾格尔和乌尼特三大坳陷,统筹兼顾、合理部署,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庐枞地区铀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一峰 《铀矿地质》1994,10(4):193-202,206
庐枞地区铀与铁、铜等金属组成区域成矿系列,其成矿作用主要受区域性深大断裂及火山岩前“基底”断裂的控制,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及其演化是成矿的内在因素。铀矿化是岩浆演化晚阶段的产物。主要铀矿化类型为碱性岩外带型,铀矿化与石英正长岩的空间上相依、时间上相近、成因上相联。中侏罗统罗岭组是主要含矿层位、砂岩是含矿主岩、接触带构造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类型。富铀矿在区内占较大比例,具多来源、复成因、叠加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矿化区位于新疆吐哈盆地东南缘的大南湖凹陷东部,铀矿化赋存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和中段上部,上段主要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中段主要为曲流河和三角洲沉积.铀矿石的特征元素有机碳orgC、CO2、∑S的化学分析平均值分别为0.42%、4.19%、0.38%,明显高于大南湖地区相应岩石的平均值0.34%、0.40%、0.14%,反映U元素的富集明显与其相关.铀矿石所分析的7种微量元素,其平均值均大于大南湖地区砂岩相应元素的平均值,反映了层间氧化作用可能是微量元素迁移富集的机制之一.铀矿化厚度4.9m,品位为1.902×10-4,U含量为1.996 kg/m2.矿体形态为板状.含矿岩石主要为褐黄色、灰色中一粗粒长石岩屑砂岩、砂质砾岩、砾岩.大南湖地区含矿层位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为黑色和灰色.铀的存在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区内的铀矿化类型属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与层间氧化带发育存在直接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构成,分别对应于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微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还原带.铀矿化与层间氧化带内部结构关系密切:工业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过渡带,微弱氧化亚带矿体连续性相对较差,弱氧化亚带发育零星铀矿化,还原带靠近过渡带一侧发育低品位的零星铀矿化.铀储层内部结构和沉积相对层间氧化带发育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辫状河砂体及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氧化带发育区域;辫状分流河道边部及分流间湾中决口扇砂体是过渡带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17.
中侏罗世为直罗组下段沉积期,辫状河道为有利的铀储层砂体,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低洼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是砂岩型铀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控制着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和铀矿的富集:晚侏罗世铀预成矿期,古隆起区受到潜水淋滤,含铀物质向斜坡和低洼区迁移;早白垩世-古新世铀主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含氧含铀水的水流方向,氧化还原带主要分布在古地貌斜坡区。  相似文献   

18.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是近几年在中国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一大型铀矿床。因其独特的特征而不同于其他普通砂岩型矿床,矿体一般受绿色砂岩和灰色砂岩之间的过渡带控制,而这两种砂岩目前都指示着还原地球化学环境。古氧化绿色砂岩主要由与油-气二次还原作用有关的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造成。从成因上讲,该矿床与普通砂岩型铀矿床不同,它有着更为复杂的成因,不仅经历了古氧化的成矿过程,而且还经历了油-气流体和热液流体的再改造。空间上,它与侏罗纪直罗组辫状古河道体系有关。较高品位的铀矿化带一般赋存在辫状河主河道与分支河道的分叉部位,所形成砂岩的不均匀性表明,其沉积相属于辫状河到辫状三角洲的过渡沉积体系。统计结果表明,中、细粒砂岩是铀矿化最有利的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