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介绍十五期间福建省将要实施建设的数字强震观测台网 ,着重从项目的必要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结合福建省的地震监测台网现状进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建成的强震观测系统能初步实现福建省属重点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及典型场地强地震动记录获取双重功能 ,增强福建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为福建省地震灾害的减轻、有效救灾措施的实施以及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 ;同时 ,也将为其他省市区域数字强震观测台网的建立提供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2.
“十五”计划是我省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 ,是关系到我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五年计划 ,建设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是福建省防震减灾“十五”计划的重点 ,从我省震情、闽东南及闽西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闽台地震科技合作与交流来看 ,该工程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进行“一个防震减灾中心、三大地震观测台网和三大基础工程”的建设 ,使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 ,基本实现国家提出的防震减灾十年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地震前兆观测场的要求 ,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在依据观测场的要求是如何合理分布各观测点。并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仪器观测技术系统的组成 ,前兆台网仪器安装过程及仪器安装过程需注意的事项。对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安装做了小结。对此次仪器安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摆放仪器、规范综合布线、传感器密封、避雷地线等做了几点建议。笔者结合多年的维修实际操作经验 ,对地震前兆仪器的设计如何提高仪器标准化、集成化、为维修的方便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厦门地震台地震前兆观测(地形变学科)数字化改造基础工程建设工作于4月上旬完工,近日通过福建省地震局验收。厦门地震台地震前兆观测(地形变学科)数字化改造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将厦门地震台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形变观测基本台。在2000年度,厦门地震台将配备安装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SSY型伸缩仪;DSQ型水管仪,VS型垂直摆倾斜仪、DZW微伽重力仪和德国生产的具国际先进水平的DiNi11电子水准仪,目前已签订完成了全部仪器的订购合同并已预付首期合同款。这次厦门地震台地震前兆观测数字化改…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保证这些数据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每日的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控制、数据备份入库等工作尤其重要。本文就日常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处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试运行期间在测定地震参数、编辑地震目录和台网观测报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作简短回顾。  相似文献   

9.
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性和地震易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 ,关键是对未来可能遭遇地震灾害定量化预测。本文论述地震灾害定量化的三要素 :地震危险性 ,地震危害性和地震易损性 ,它们概念完全不同 ,且很容易混淆 ,但又存在因与果的关系。本文还简要介绍厦门市地震科技工作者开展的“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监测地震的发展趋势,探讨大范围的构造应力场作用,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及时布设临时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台网由11个数字地震台组成,遍布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缘和南西端。为了分析WFSD数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其动态范围,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台站观测数据,通过傅立叶变换和功率谱密度分析,获得台基地动噪声均值,进而分析观测系统的动态范围和台网监测能力。根据计算结果与记录的大量微震对比研究,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WFSD数字地震台网具有监测ML 1.5级微地震的能力,且与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发布的地震结果基本吻合。因此,WFSD数字地震台网可为龙门山断裂带变形机制研究提供基础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1.
陈波 《地学前缘》2016,23(3):156-169
近期,中国数字地名库被公布,基于该库,本文对研究时段内5 825起煤矿灾害进行了空间定位,并将这些灾害与中国大陆同期发生的全部天然地震活动按照时空顺序进行了“回放”,揭示出48.7%的煤矿灾害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典型的丛集特征,同时,部分煤矿灾害伴随周边地震活动。在深入研究中,发现更多的煤矿灾害都有微地震伴随,且地震在前,灾害在后的例子较多。在目前所认识的各致灾要素中,能够引发各种不同类型的灾害集中连续发生的,只有地应力扰动。大量伴随煤矿灾害的微地震有可能成为煤矿灾害前后构造应力场发生扰动(并致灾)的地球物理证据。为获得呈丛集发生的灾害比例、伴随灾害的地震数量、丛集序列一般持续的时间等重要信息,本文开展了时空丛集程度的定量研究。研究显示,在 100英里阀值约束下,至少38.5%的灾害呈丛集发生(总数7 368),其中,有372次灾害伴随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灾害序列持续 2天的最多,1天的次之, 3天的再次,……,最长达11天。丛集序列持续的时间潜在地反映“应力扰动”持续的时间,那些持续1~2天的丛集序列与5级以下地震对应良好,可能和局部应力扰动有关;而那些持续时间长的丛集序列与宏观地震对应良好,可能与宏观灾害性地震引发的大范围应力扰动有关。本文将各距离阀值下完整的丛集序列追踪整理出来,供读者查询。最后,文章对丛集现象的机理进行了一般分析,并结合具体地质模型讨论了采掘活动与地震活动对矿区地应力的影响关系,分析了5种可能的影响情况。相关内容仅为推测,不做立论。该现象尚未被人们认识,对于地震研究和煤矿应力灾害研究,可能具有更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活动断裂发育且较为活跃,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相继发生了玉树地震、庐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引发、触发、诱发产生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进展与取得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活动断裂地质灾害主要控制因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演化模式、形成机制,不同性质断裂控制效应、断裂两盘差异效应、地震动参数效应、地形地貌效应等地质环境效应和地质灾害力学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中存在的如不同类型活动断裂和不同震级地震与地震地质灾害相关性、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等问题或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为地震地质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中国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集群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福建省为例,深入挖掘多年历史地质灾害案例的降雨实况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元,基于定量化降雨估测对诱发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典型降雨过程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基于地质环境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偏相关分析验证,建立了福建省有效降雨模型并通过现场监测和预警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福建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灾害发生3日内降雨相关,且以0.79为折减系数逐日折减,据此建立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应用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以在保证地质灾害命中率的前提下,减少预警区面积、降低预警等级、缩短预警持续时间,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精准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降雨特征,可为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降雨因子的合理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福建及台湾海峡地震预警工程架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及台湾海峡是海陆板块碰撞到板内地震活动过渡带 ,东侧毗邻台湾板缘地震带 ,西侧为福建内陆板内地震活动区。这是得天独厚的观测研究大陆边缘地震构造带强震活动及板块动力学的良好地域。当前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 ,为防御地震造成社会灾害 ,实现以人为本 ,防患于未然 ,势必需要建构一个实用化的地震预警工程及其机制。本文即是在对福建及台湾海峡近 30多年以来观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应用现代空间技术、数字地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架构地震预警工程与机制的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是密切相关的。活动构造可以直接引起地质灾害,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又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地质灾害,人类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还可以恶化地质构造环境而加剧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相关性研究方面,我国急待启动四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基于现代大陆动力学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的工程危害及其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外动力耦合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Ⅵ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NE向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Located in the 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 Taiwan is continually threatened by such natural disasters as typhoons, floods, landslides, and earthquakes, which increase risk of property loss and severely endanger public safety. Taipei Cit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apital of Taiwan, must addres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operations for compound disasters and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in addition to existing metropolitan disaster prevention operations. This study formulates 48 compound-disaster scenarios based on threats to Taipei City due to heavy rainfall and surrounding faults. Hydrology and flood analysis results and the Taiwan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system are utiliz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compound disasters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they would displace in Taipei’s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Analytical results can be used to create a pre-disaster static potential diagram and a refuge or shelter capacity assessment table. The disaster potential diagram is adopted to conduc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and data analysis, and temporary refuges or shelters plann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 are integrated for shelter capacity comparison. Furthermore, a dynamic assessment curve for the number of displaced people during a disaster is plotted using data mining and attribute filtering. Subsequently, a cross table is obtained and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number of refugees in the various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Finally,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mak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decisions simultaneously concerning earthquakes and flooding.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巨灾风险与巨灾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我国巨灾主要为特大洪水、大地震以及特大风暴潮、持续性大面积干旱。新中国建立以来,共有18个年份发生巨灾。巨灾频发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多种异常动力活动强烈;减灾基础薄弱,巨灾防范能力不足。未来时期,巨灾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威胁依然严重,预测有11个高风险区,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巨灾防范对策包括: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建立管理系统及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   相似文献   

19.
To evaluate the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cluding droughts, floods, tropical storms, snowstorms and hail disast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Chinese geographical features,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s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fluence to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2004 to 2010, we kn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about different disasters. Provinces like Heilongjiang, Liaoning, Jilin, Inner Mongolia, Gansu, Shanxi and Yunnan are serious affected areas of drought influence. And Anhui, Shandong, Jiangsu, Henan, Jiangxi, Hubei, Hunan, Guangxi, Sichuan and Heilongjiang are serious affected areas by floods and heavy rain. While Guangdong, Fujian, Zhejiang, Shanghai, Jiangsu and Shandong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ropical storms, Henan, Hebei, Hunan and Hubei are serious affected by snowstorms and hail disasters. Then,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grey cluster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 total of 31 provinces are considered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e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Xizang, Qinghai and Ningxia belong to the lighter loss grey class. Jiangxi, Hubei, Hunan, Hainan, Sichuan and Gansu belong to the serious loss grey class. Other regions belong to the general loss grey class that the influence caused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not better than the lighter loss grey class and not worst than the serious loss grey class.  相似文献   

20.
Shoji  Masahiro  Takafuji  Yoko  Harada  Tetsuya 《Natural Hazards》2020,103(2):2183-2205
Natural Hazards - Although children are exposed to a high mortality risk during disasters, what determines their disaster response, especially during earthquakes,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