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取2种主要矿石类型——碳酸岩伟晶岩型矿石和重晶石伟晶岩型矿石进行了成矿流体的C、H、O、S同位素测试,获得δ^13CV-PDB值为-3.0‰~-5.6‰,δDV-SMOW值为-57‰~-88‰,δ^18OH2O-VSMOW值为8.0‰~13.3‰,δ^34SV-CDT值为3.3‰~5.9‰,以及方解石的δ^13CV-PDB值为-6.9‰和δ^18OV-SMOW值为7.3‰~7.4‰。所有这些数据表明,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在成矿过程中有大量地幔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2.
四川冕宁木落寨稀土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木落寨稀土矿床在构造上位于西南新生代陆内造山带的锦屏山北缘。文章通过对木落寨2个坑道的矿石样品的C、H、O、S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研究,探讨了木落寨稀土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与深部过程的关系。研究表明,石英和萤石的δ^13Cv-PDP值为-2.5‰~-9.0‰,方解石、石英、萤石和氟碳铈矿的δDv-SMOW值为-63‰~-87‰,萤石和石英的δ^18O水V-SMOW,为10.0‰~15.5‰,重晶石和方铅矿的δ^34Sv-CDT值分别为0.1‰~2.2‰和-8.6‰~-9.3‰,方解石的δ^13Cv-PDB和δ^18OV-SMOW分别为-6.6‰~-6.8‰和8.4‰~9.1‰。所有这些数据均显示木落寨稀土矿床在成矿过程中有大量地幔流体的参与,表明其成矿作用与深部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田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中著名的矽卡岩型矿床。马山金硫矿床位于安徽铜陵铜官山矿田,侵入岩体为天鹅抱蛋山石英闪长岩。文章通过对马山金硫矿床的氢、氧、碳、硫、硅同位素组成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成矿溶液中水、碳、硅和硫的来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问题。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组成模式为右倾型,矿石的稀土配分曲线类似于天鹅抱蛋山石英闪长岩,认为形成该矿床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闪长质熔体。马山金硫矿床矿石中石英的δ18OH2OV-SMOW变化范围为6.9‰~10.7‰,平均为8.7‰,与岩体的δ18OV-SMOW值(9.3‰~11.1‰,平均为10.0‰)比较接近,而矿石中石英的δDV-SMOW变化范围为-69‰~-62‰,表明矿石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矿区围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其δ13CV-PDB、δ18OV-SMOW值分别为-5.2‰~-3.6‰和12.2‰~12.9‰,与岩浆作用形成的CO2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氧来源于岩浆作用。硅和硫具深部岩浆或岩浆热液水来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兰君 《地质与勘探》2023,59(4):747-759
近年来,鲁西微山稀土矿找矿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钻孔岩心中发现新的矿石类型-细脉浸染状矿石。该类型矿石赋存于碱性杂岩体中,不同于以往的脉状碳酸盐-硫酸盐矿石。此类矿石的成因机制,特别是物质来源,尚不明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研究对钻孔岩心中的细脉浸染状矿石开展了详细的方解石C-O同位素、硫化物和硫酸盐S同位素以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方解石的δ13CV-PDB值为-6.4‰~-7.6‰,δ18OV-PDB值为-19.6‰~-20.1‰(转换为δ18OV-SMOW值为10.1‰ ~ 10.7‰),硫化物的δ34SV-CDT值为-5.2‰~-7.0‰,硫酸盐的δ34SV-CDT值为δ34SV-CDT为4.1‰~7.3‰,均具有幔源特征。辉钼矿中Re含量为28.86×10-6,Os含量为0.03×10-9,显示壳幔混合特点。上述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过程中具有幔源物质参与,且与矿区碱性杂岩体物质来源一致,暗示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幔源碱性岩浆分异。  相似文献   

5.
白云鄂博矿床稀土矿物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涛  裘愉卓 《矿床地质》1997,16(1):31-40
稀土元素是白云鄂博矿床最有特色的矿产。本文在详细讨论了稀土矿物氧、碳同位素制样方法的基础上,对矿床中晚期脉、白云石型矿石、萤石型矿石中的主要稀土矿物进行了系统的氧、碳同位素分析。其中,晚期脉中的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值较低,具有幔源热液结晶的特点;白云岩型矿石中氟碳铈矿δ13C在-1.1‰~-3.4‰,δ18O在8.6‰~12.0‰;独居石δ18O在5.7‰~11.4‰,磷灰石δ18O在6.3‰~9.4‰;萤石型矿石中氟碳铈矿δ13C在-5.2‰~-5.8‰,δ18O在3.6‰~5.5‰;独居石δ18O在3.5‰~4.5‰。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矿区萤石型矿石和晚期脉的形成可能与深源热液有关;而白云岩中的稀土矿化作用则表现出多源多期次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郗山和龙宝山稀土矿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岩体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燕山早期碱性侵入岩与稀土矿关系密切,稀土矿体主要赋存于杂岩体内及其附近围岩中;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含矿质的富碱岩浆可能属壳幔混源型,碱性岩浆及成矿物质最初可能都来源于上地幔同一部位,而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了地壳物质。郗山稀土矿为单一富轻稀土矿床,矿脉类型以含稀土石英重晶石碳酸盐脉为主,含稀土矿物以氟碳铈矿和氟碳钙铈矿为主,碳酸铈钠矿和菱钙锶铈矿属国内首次发现。龙宝山稀土矿为稀土、金共生矿,矿脉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和硅化角砾岩;含稀土矿物主要有氟碳铈矿、氟碳铈镧矿、氟碳钙铈矿;金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等。成矿时代稍晚于岩浆岩形成时代,属中生代燕山晚期;矿床成因类型为碱性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稀土矿床。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金(钼)矿省发育大量脉状金(钼)矿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本次研究选择大湖、灵湖和金渠金(钼)矿床,通过系统的构造-蚀变-矿化研究和金相关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拟查明小秦岭金和钼矿化基础地质异同和硫同位素组成及其控制因素。构造-蚀变-矿化研究表明上述金(钼)矿脉赋矿围岩均为前寒武太华群变质岩,控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局部为NW向)剪切带,金和钼矿体发育在同一剪切带不同部位或局部叠加。钼矿脉通常发育钾化和硅化蚀变和辉钼矿和黄铁矿等矿石矿物组合,而金矿脉以绢英岩化蚀变为主,主要发育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碲化物等矿石矿物。原位S同位素结果显示大湖矿床钼矿脉中黄铁矿δ34S值为-3.3‰~+3.3‰,而大湖、灵湖和金渠金矿脉中黄铁矿δ34S值为-7.8‰~+8.9‰。大湖和灵湖近EW金矿脉中黄铁矿δ34S值分别为-2.8‰~+0.4‰和-7.8‰~+8.2‰,与大湖金矿脉相比,灵湖金矿脉倾向较缓且发育大量围岩角砾表明上述硫同位素组成可能由差异水力破裂和水岩反应控制。金渠金矿脉近EW和NW向矿脉中黄铁矿δ34  相似文献   

8.
白云鄂博矿床独居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涛  裘愉卓 《地球化学》1997,26(1):45-53
独居石和氟碳铈矿是超大型稀土矿床-白云鄂博矿床中最主要的稀土矿物。对独居石的氧同位素研究工作国内外开展得很少,本研究对独居石氧同位素制样方法进行了讨论。在计算的独居石-水氧同位素分馏方程:10^3lnα=-0.091-4.224×(10^3/T)+3.896(10^6/T^2)基础上,分析了矿床白云石型矿石和萤石型矿石中独居石的氧同位素组成。独居石δ^18O值的变化范围为3.5‰-11.4‰,其中  相似文献   

9.
脉冲黝铜矿型铜矿床是产于兰坪-思茅盆地中的一种新的铜矿床类型。碳酸盐及CO2包裹体的δ^13C值大多在-4‰~-7‰之间变化,显示碳来自地幔。矿石中铅同位素组成与盆地中喜马拉雅期碱性岩长石中铅的同位素组成一致,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的^87Sr/^86Sr比值接近或稍高于碱性岩的^87Sr/86Sr的比值,显示矿石锶、铅与碱性岩锶、铅是同源的,均来自于上地幔。硫化物中硫的δ^34S值大多集中在0~-4‰  相似文献   

10.
江苏观山铜铅金矿是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通过对观山铜铅金矿床氢、氧、碳、硫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探讨成矿溶液中水、碳、硫的来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同位素测定显示石英流体包裹体水的δD=-90‰~-70‰,δ18O水=-8.9‰~-1.1‰;热液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水的δD=-90‰~-81‰,δ18O水=0.1‰~2.3‰。氢氧同位素组成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与围岩进行过水岩反应的循环大气降水,不排除有少量岩浆水的加入。黄铁矿与黄铜矿矿石的δ34SV-CDT=5.8‰~9.9‰,平均值为7.6‰,表明该矿成矿过程中的S很可能是沉积岩来源的硫与岩浆岩来源硫的混合。矿床中可见较多的重晶石等硫酸盐矿物,这种高价态硫的矿物的存在显示其成矿溶液具有富集34S的特征,加上成矿过程中流体的沸腾导致H2S等气体大量逸出和残余岩浆流体富集34S,使得沉淀的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同样具有富集34S的特征;热液方解石碳同位素δ13C方解石=-4.1‰~6.1‰,平均为δ13C方解石=1.3‰,显示其中的C主要来源于流体对流循环过程中对基底岩石中碳酸盐地层的溶解。  相似文献   

11.
滇西羊拉铜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滇西羊拉铜矿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铜矿床。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的S、Pb、C、O、Si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矿床不同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一致,其平均值靠近零值且具有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硫来源于上地幔或岩浆作用;该矿床矿石中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与矿区大理岩的C、O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其δ^13C(PDB)为-3.27‰~-4.89‰,与土地幔射气及岩浆作用形成的CO2的碳同位素组成一致,因此矿石中方解石中碳亦来源于土地幔射气或岩浆作用;铜同位素特征表明早期热水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而中晚期形成的夕卡岩型矿石及蚀变破碎带型矿石的铅具有土地幔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冕宁稀土矿床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配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冕宁稀土矿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型轻稀土矿床。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轻稀土,而且铕、钇等中重稀土较国内外同类型矿床高。该矿的特点是工业稀土矿物组成简单,矿石易选、易冶。矿石中90%左右的REO呈稀土矿物产出,其中氟碳铈矿占稀土矿物总量的80%—97%。矿石和主要稀土矿物的REF配分均属Ce>La>Nd富LREE的强选择配分型。矿石中轻稀土配分值高达97.48%—98.81%。矿石中Eu、Y配分值较高,而氟碳铈矿反而比矿石低。矿石中的黑色风化土状物富含次生稀土,其Eu、Y配分值比矿石、氟碳铈矿都高。  相似文献   

13.
宛克勇 《矿产与地质》2008,22(6):541-542
对湖南柏坊铜矿床矿石和脉石矿物进行矿物包裹体、碳、氧、氢和硫同位素测定,获得成矿均一温度约为182℃~192℃,盐度为1.2~4.7wt%。方解石的δ^13C为-2.0‰~3.1‰,δ^18Osmow为12.6‰~20.9‰,δD为-67.3‰~-131.6‰,氢、氧和碳同位素数值随矿体浅部到深部由小到大的变化,显示出热液可能是多来源的。硫化物中辉铜矿的δ^34S为-31.8‰~2.9‰,黄铁矿的δ^34S为-2.1‰~+2.9‰。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大于辉铜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同位素达到平衡,并估算出δ^34S∑s为0‰,δ^34S∑s值小,指示出硫可能是岩浆来源。  相似文献   

14.
冬瓜山铜金矿床是铜陵矿集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床。矿床上部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发育层状、似层状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下部受岩体及其接触带控制,在岩体及其接触带围岩中发育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上部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中的矿石类型以含铜(金)石英硫化物为主,矿石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显示主要成矿阶段的硫同位素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矿物中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冬瓜山矿床与斑岩型矿床相似,而与Sedex型和VHMS型矿床不同。结合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关系,根据硫同位素储库效应,认为冬瓜山矿床硫化物阶段成矿热液中的含硫物种以H2S为主(XH2S0.99),硫化物的结晶沉淀对成矿热液的δ34S值影响不大。应用大本模式,高温岩浆来源的热液与熔体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为0‰~+5‰,依据岩浆岩全岩硫同位素组成可以确定岩浆来源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为+0.3‰~+12.0‰。在高温(600~350℃)硅酸盐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硬石膏与成矿热液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为+5.0‰~+19.0‰,而在高温(450~350℃)氧化物阶段后期及低温(350~200℃)硫化物阶段,黄铁矿与成矿热液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分别为-1.0‰~0‰和0‰~+1.5‰。据此计算的含硫矿物硫同位素组成理论值与冬瓜山矿床实测值基本一致,显示成矿热液流体中的硫源为岩浆来源。综合前人对区域及冬瓜山矿床的研究,本文认为冬瓜山矿床为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岩浆及其平衡热液中较高的总硫同位素组成暗示岩浆混染了区域沉积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膏盐成分。虽然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区域沉积岩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海水沉积作用和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但冬瓜山矿床矿石没有保存海西期沉积成矿的硫同位素证据。  相似文献   

15.
赵利  陈根  董彦龙  尹行 《地质学报》2017,91(6):1259-1268
多彩地玛铅锌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玉树地区,夹持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属于"三江"北段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及研究现状,对矿区围岩碳酸盐岩和两期热液方解石脉开展了C-O同位素组成分析,对硫化物矿石矿物和重晶石进行了S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赋矿围岩中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范围分别为-1.6‰~+3.0‰和+21.2‰~+27.6‰,属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沉积,C和O来自海水;方解石脉体的δ~(13)C和δ~(18)O的值范围分别为-1.5‰~+2.1‰和+15.2‰~+20.3‰,C来自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18)O因热液蚀变碳酸盐岩在水/岩反应中同位素交换作用的影响而明显亏损;硫酸盐重晶石的δ~(34)S值范围为+12.3‰~+15.7‰,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范围为-8.2‰~+5.7‰,峰值为-2.0‰~-3.0‰,反映了总体富轻硫的特征,硫源主要为盆地热卤水萃取地层蒸发岩中硫酸盐,并通过有机质热分解反应还原为低价硫分馏而得到;硫化物较宽的δ~(34)S变化范围反映了成矿物质在盆地内流体活动期间与不同地层单元发生相互作用,盆地内富有机质地层中沉积或生物成因S也有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硫源。  相似文献   

16.
川西木落寨稀土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与成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浩邦  刘琰  郑旭  贾玉衡  丁岩 《矿床地质》2019,38(3):491-508
木落寨矿床位于川西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的北部,郑家梁子矿段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段。野外勘查发现,郑家梁子矿段主要的赋矿岩石是大理岩,其中发育的张性断裂充填大量矿脉,与矿带中其他矿床以正长岩为赋矿围岩的特征明显不同,而大理岩是否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尚不清楚。为进一步明确大理岩、正长岩和稀土物质来源之间的关系,文章对相关岩石和矿石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正长岩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为1211×10-6~297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近矿蚀变大理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整体呈右倾,稀土元素总量为1131×10-6~1935×10-6,而远矿新鲜大理岩稀土元素总量为8.20×10-6~8.69×10-6,由此可见,大理岩很可能不是稀土物质的主要来源。新鲜大理岩的δ13CV-PDB变化范围为1.3‰~1.6‰,δ18OV-SMOW介于23.2‰~23.7‰之间,显示其是海相碳酸盐岩变质的产物,蚀变大理岩的δ13CV-PDB变化范围为0.4‰~0.7‰,δ18OV-SMOW介于15.7‰~16‰之间,显示其受热液蚀变影响,并经历碳酸盐的溶解作用。新鲜大理岩与蚀变大理岩的δ13CV-PDB值变化较小(0.4‰~1.6‰),说明这2种大理岩为同源,近矿大理岩可能只是碳酸盐岩溶解蚀变的产物。矿脉中的方解石δ13CV-PDB变化范围为-4.6‰~-4.7‰,δ18OV-SMOW介于11.8‰~12.5‰之间,显示出碳酸岩岩浆经历低温蚀变的过程,证明矿脉与大理岩没有明显物质来源关系。矿石中氟碳铈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与208Pb/204Pb分别为18.3143~18.3629、15.6243~15.6349和38.6197~38.7309,正长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8.3233~18.3568,15.6298~15.6360和38.6664~38.6880。正长岩和氟碳铈矿的铅同位素特征一致,显示稀土的物质来源很可能是正长岩或隐伏的碳酸岩。本次研究选取典型矿石中与氟碳铈矿密切共生的金云母进行Ar-Ar同位素定年。鉴于矿石中的云母和氟碳铈矿并不存在多期次性,研究测得该矿段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27.6±0.2)Ma,可以很好地代表成矿时代。  相似文献   

17.
莲花山铜银矿床是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东坡的热液脉型铜银矿床。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矿石硫、铅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δ~(34)S_(VCDT)值主要介于0.0‰~3.0‰之间,塔式分布特点明显可见,指示该矿床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主要为深部岩浆;铅同位素组成在构造模式图中,样品投影点主要落于地幔演化线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说明矿石铅主要来自于壳幔物质的混合。  相似文献   

18.
赵军  张作衡  刘晓阳  刘敏  张贺  朱维娜 《矿床地质》2012,31(5):999-1013
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的众多铜矿床可分为2种类型,即中、南部的次火山岩型和北部的中-低温热液脉型。文章对从南到北的2种类型的5个铜矿床(穷布拉克、奴拉赛、群吉、群吉萨依、109)进行了系统的碳、氧、硫、铅同位素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环境。测试结果表明:次火山岩型矿床内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很小,南部和中部的矿床分别为3.4‰~4.4‰和-1.6‰~0.2‰,反映出其来源单一,以岩浆源或地幔源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内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较大,为-18‰~8.9‰,具有多源性。次火山岩型矿床内方解石的δ13C值为-1.44‰~0.8‰,δ18O值为11.87‰~16.99‰,可能为深源流体与碳酸盐岩地层发生一定反应的结果;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内方解石的δ13C值为-10.1‰~-3.2‰,δ18O值为9.63‰~16.27‰,整体以幔源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床内矿石铅为正常铅,以地幔铅占主导地位;赋存于酸性次火山岩中的次火山岩型铜矿床的矿石铅为富含放射性成因铅的异常铅,来源于前寒武系基底岩石;赋存于基性次火山岩中的次火山岩型铜矿床的矿石铅为壳幔混合铅,受到了地壳物质的强烈混染。这2种类型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表现出从南到北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各矿床赋矿地层和岩性组合的不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反映了铜矿带南北成矿环境的不同。由于该区与铜矿有关的陆相(次)火山岩为晚石炭世-二叠纪伊犁古裂谷演化的产物,这可能揭示了区域成矿与二叠纪的裂谷演化紧密相关。在裂谷演化的不同阶段,该铜矿带南部和北部的构造体系具有不同的开放程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火山岩组合和沉积地层,即矿源层。矿源层的差异和火山活动的强弱决定了在裂谷带南北不同部位形成了不同类型特征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羊拉铜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是中-晚三叠世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闭合-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大型铜矿床.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酸性岩体关系密切,矿体受岩体、围岩和构造“三位一体”共同控制,具明显的夕卡岩型矿床特征.通过对矿区大理岩以及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的典型矿物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夕卡岩中最主要的矿物石榴石的δ18OSMOW为6.7‰,暗示了夕卡岩可能直接继承了酸性岩体的氧同位素组成;主成矿期石英的δD值变化范围为-112‰~-77‰,δ18OH2o值变化范围为-2.42‰~4.85‰,反映了成矿流体可能主要为岩浆水,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方解石的δ13CPDB值变化范围为-5.2‰~-1.7‰,δ18 OSMOW值变化范围为12.7‰~ 20.1‰,表明其碳、氧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部分可能来自于大理岩;围岩大理岩的δ13CPDB值为3.6‰~5.0‰,δ18 OSMOW值为21.2‰~ 25.4‰,说明大理岩是由海相碳酸盐岩经重结晶作用形成,随着大理岩与矿体距离的减小,其δ13C、δ18O值都有不断降低的趋势,说明在成矿流体交代大理岩围岩的过程中,低δ13C、δ18O值的流体不断与大理岩发生同位素交换,使大理岩的δ13C、δ18O值降低,且距离矿体越近,同位素交换越强烈;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为-6.9‰~2.5‰,集中于-2‰~1‰,说明矿石硫主要为岩浆硫.综上所述并结合矿床的地质特征,认为羊拉铜矿床为一个典型的夕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四川冕宁大型稀土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成矿期脉石矿物重晶石与矿化期后硫化物(黄铁矿和方铅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前者富集34S,其δ34S为 1.8‰~ 6.7‰,后者富集32S,其δ34S在-10.9‰~-2.1‰之间,表明本区成矿流体中的硫和矿化期后富含硫化物流体中的硫具有不同的来源.矿区各种类型矿石中的重晶石均普遍遭受过风化作用,且δ34S随风化作用的增强而增加,暗示物理分馏效应是本区重晶石硫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重晶石风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贫32S、富34S过程,未风化重晶石的δ34S与典型幔源硫的δ34S(0‰左右)相近,成矿流体中硫主要来源于地幔.矿石中重晶石风化作用过程中被淋滤的32S可能是矿化期后富含硫化物流体中的硫的重要来源,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