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中强地震前山东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模糊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耿杰  魏焕 《地震研究》1997,20(3):311-315
采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计算山东地下流体在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和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的变化。分析结果认为,模糊分维值反映了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为从复杂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值中提取地震异常信息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对某些台、测项而言、必须具体分析其模糊分维变化特征及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许秋龙  李艳萍 《内陆地震》2004,18(3):228-234
在对地下流体单项前兆进行异常识别和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对新疆38项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较好地识别和提取地震短临前兆,还能对成组地震事件有所显示。  相似文献   

4.
"九五"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耀炜 《地震》2002,22(4):1-8
总结了“九五”以来我国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进展,从流体前兆成因、异常识别与预报技术,流体的作用与前兆机理和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论述。还阐述了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郑小菁  陈莹  陈晨 《华南地震》2001,21(2):36-41
在对福建的地下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1990年以来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并对异常点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闽台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或临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并发现在不同的观测位置,将出现不同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地下流体观测数字化改造完成以后,积累了大量高频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而高频资料中所含有的丰富的构造信息,能够为我们识别前兆异常及震情跟踪提供有利条件。虽然高频资料异常丰富,但如何从分钟值甚至更高采样频率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有用的前兆异常信息,成为目前地震地下流体资料分析人员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引用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法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前南北地震带174组水位、水温分钟值高频观测数  相似文献   

7.
张立  唐采  王世芹  杨杰英 《地震研究》2003,26(Z1):149-156
在系统整理云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云南宁蒗6.2级地震、姚安6.5级地震及永胜6.0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短期异常分布范围、数量、形态、幅度及异常与发震时间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对未来强震前兆的识别和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汕头台地下流体正常动态与地震短临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永芳 《华南地震》2000,20(1):48-51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信息识别是前兆研究的基础.分析了汕头观测站地下流体各测项如水位、水温、气氡和气汞等观测资料,对其正常动态和短临异常信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上述各测项能够较有效地反映出某些中等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
新疆沙湾5.2级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列举了1996年1月9日新疆沙湾5.2级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的最新资料,总结了地震孕育由稳态进入非稳态过程中流体异常的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中短期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异常形态和幅度复杂多样,并对这次地震的跟踪预测、前兆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模糊熵值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然后计算其模糊从属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的模糊熵值,分析了模糊熵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 5.9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5.0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有明显的减熵异常过程,并且一次比一次明显,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熵值处,震后恢复到高熵值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反映了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减熵有序变化。通过研究认为,该区模糊熵值减到0.907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减熵过程越大;震级越大,减熵过程越明显,减熵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观测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流体来源,研究地下流体循环特征,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评估地质构造活动的程度,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可以结合深源流体监测和地球物理方法,揭示地震孕育、流体与震源之间的关系。此外,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构建断裂带流体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用于地震监测点映震效能的评估,提高地震监测预测的准确性,为地震新监测点的布设和震情跟踪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现今同位素在地震监测预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力图全面认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测应用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王道 《内陆地震》1995,9(2):137-149
系统地介绍了新疆天山重点震监视区下流体观测网,及其地质构造环境和地下水的成因类型,总结了20年来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预报研究的基本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王喜龙  贾晓东  王博  王熠熙  王俊  向阳  靳浩  付聪 《地震》2018,38(1):35-48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过数字化改造以后, 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显著提高。 流体观测资料中的高频数据含有丰富构造信息, 为我们捕捉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 高频信息的出现激发了对数据分析方法改变的需求, 如何研发与数字化高频观测资料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方法, 从高频观测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前兆异常信息, 成为目前地震地下研究者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应用概率密度分布法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174组水位、 水温分钟值高频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鲁甸6.5级地震前共有10个水位测点和7个水温测点出现高频信息异常, 异常多集中在滇西南构造带的滇中次级块体两侧, 且随着时间推移, 有向震中区逼近的变化特征。 通过对震源区及附近地区地壳结构、 构造应力作用及更大范围的区域动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异常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概率密度分布可有效反映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 同时也验证了利用概率密度分布在流体观测数据的高频信息异常提取方面具有一定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介绍模糊信息分配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模糊近似推论及信息集中原理,以地电手段为例,将模糊信息处理法应用于地震的三要素预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在地震预报的各种手段中均有推广价值,方法本身具有客观、自完善功能,并可用于其它领域的模糊关系处理上。  相似文献   

15.
Monitoring of subsurface fluid (underground flui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ffort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The nationwide network, which monitors groundwater level, water temperature, and radon and mercury in groundwater,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last decades. Large amounts of abnormal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major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providing precious data for research in earthquake science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in order to probe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Much progress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over the last 40 years in China. It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nitoring networks construction; (2) cases of different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recorded before some major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last decades; (3) characteristics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following major earthquakes; (4) mechanism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following earthquakes; (5)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fluids in the hydrogeology field.  相似文献   

16.
High-value subsurface fluid anomalies appear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region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before the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Some of the anomalies have appeared alternately and were correlated with moderate and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last year (1997). Typical short-term subsurface fluid anomalies have appeared in the area at 100 km ~ 200 km distance from the epicenter for two months before an earthquake. Tracing these anomalies during the last two years and repeatedly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of seismic regime, we have mo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at half a month before its occurrence.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震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样率的增加是数字化观测的优势和特点。本文针对数字化资料具有高频信息特征,利用原始曲线法和异常频次法处理分析了河北省数字化流体资料在2002年4月22日隆尧ML5.4级地震、2002年8月3日怀来ML4.4级地震和2004年1月20日滦县ML5.0级地震前后高频信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异常频次法是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高频信息特征分析及其应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叶秀薇 《华南地震》2001,21(2):42-47
利用粤闽交界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连续10年左右的地下流体资料,研究利用多层次跟踪法进行地震短期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法的粤闽交界及近海地区的应用效果较好,但在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地区暂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