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玲玲 《热带地理》2002,22(2):130-133,137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支撑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加快长株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应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开发区的作用,抓好岳麓山大学城的建设;壮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为。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上海城市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许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的研究逐步成为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文章借助GIS手段,实证研究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深入探讨了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的特殊性。发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源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存在着区位上的相互接近性;另一方面,由于市中心区高昂地价和过度城市化所造成的限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又具有向已有一定发展的边缘城市分散、聚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肖艳  胡洋 《地理科学》2011,31(5):589-59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据。首先介绍了协整理论基本原理,基于1995~2008年吉林省的GDP和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数据,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基本原理,检验两列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吉林省GDP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结论,并提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以及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选取绵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成都、德阳、绵阳3市近10年来(2005~2014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动态对比,并基于灰色关联相关理论利用灰色关联法测算绵阳市5大产业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探寻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绵阳市的科技基础相比于成都弱,科技活动人员增长速度慢,且低于经济带整体水平;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于全带的比重水平,但投入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且近几年与德阳市差距慢慢在缩小。(2)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波动变化状态,且从2008年开始低于整个经济带水平。但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持续增长,且占GDP的比例高于成都与德阳。(3)绵阳市在近10年间,高新技术产业与GDP增长的相关性为0.706 6,不及第三产业和工业,还没有完全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加大对高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加科技经费和技术的投入;加强与发达地区和成德绵经济圈其它城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相似文献   

5.
宓泽锋  周灿  尚勇敏  马双  曾刚 《地理研究》2020,39(7):1478-1489
新兴产业的区位选择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以中国燃料电池产业为例,本研究重点对“区域产业分叉”理论在燃料电池创新集群形成中的适用性进行探究。本文将知识基础区分为解析型知识、合成型知识、符号型知识,采集中国2000—2016年291个地级市燃料电池产业的专利信息、专利引证及被引信息、学术论文信息,通过ArcGIS、Stata软件进行空间和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 从格局上来看,燃料电池创新集群发展主要集聚于发达省会城市,并且在格局演化过程中路径依赖作用明显,291个地级市在2000—2005年、2011—2016年两个时期的创新集群指数相关系数高达0.904,呈现显著的强相关性。② 本地解析型、合成型、符号型知识库以及创新集群指数滞后一阶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知识基础对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成为支持“区域产业分叉”的重要证据。③ 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集群形成主要以“区域产业分叉”方式进行,城市在知识基础上的优势对创新集群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而创新集群的发展又使得知识基础进一步积累,实现良性循环,路径依赖现象显著;创新集群指数排名前20位城市中,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就占据了75%,一般城市的区位机会窗口较难打开。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劳动力、资本和商品等要素超具流动性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发表现出一种邻近和远距离流动并存的多区位互动特征,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论文首先围绕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并结合传统区域创新研究范式的内在缺陷,引介以知识组合为核心的区域知识动力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区位知识动力解析框架:通过引入信任机制和学习机制深度阐释正式/非正式制度和认知水平等地方情景因素对知识组合的影响机理;分别围绕外部知识关联和知识网络外部性探究多区位知识网络对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演化和内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从区域管治、区域战略导向、政策工具和知识影响4个维度归纳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治理逻辑。多区位知识动力框架推进了区域创新学派关于经济发展中知识动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科学制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空间组织形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晓平  陆大道 《地理科学》2004,24(2):129-13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只有依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尽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西部地区的发展才可能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地理局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中国西部重点经济带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好的技术创新基础,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和品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未来西部重点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应采取“发展与地区优势相结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以高新技术武装的传统产业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应采取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城市和重点园区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山东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将为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竞争力及其打造半岛他区高新技术产业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产业的空间集聚性和外部经济效应较强,但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产业专业化较为显著,产业集聚优势初现;三是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关联性较强。最后,就如何加速实现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4,27(4):592-596
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本文在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新疆各层面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高级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自治区政府应运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宏观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各区域的潜力,推动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凭借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的支持,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迅速集聚起各类要素资源,增长极作用明显,但也存在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研究开发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文从经济实力、经营绩效、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能力以及生态效率等5个方面选取29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8个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张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南京高新区和无锡高新区次之,杭州高新区和苏州高新区居中,宁波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较弱,泰州高新区最弱。并基于此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琳  韩宝龙 《地理研究》2011,30(9):1592-1605
多维邻近性是近些年国际学术界在区域创新及产业集群方向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首先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探讨了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4个待验假设;进而以我国国家级软件产业园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创造性地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为前导的OLS回归分析方法对待验假设进行双重递进检验。实证结果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狄乾斌  刘欣欣  曹可 《地理科学》2013,33(12):1413-1420
中国海洋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地区差异明显。以沿海1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角度,运用变差系数及加权变差系数来表现1996~2010年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成倍增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减小;采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对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演化进行分析,得出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演进,海洋产业集聚规模有所减弱,各产业趋于均衡发展;具有资源属性的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海洋第三产业集聚程度降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将其分为3个梯队;使用R/S分析法对沿海地区差异情况进行预测,显示未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最后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地域分工与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专题。区域旅游是同一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内旅游活动。区内旅游供给由跨城市区划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地方小产业集群环环相扣而成,这种分工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种基于地方产业集群组合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在这种集群形态内,存在着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及运营模式创新的空间。研究区内旅游流在城市节点间的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区内旅游流所遵循的典型旅游线路在城市节点间的产业链演化特征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广域集群组织的区域旅游发展创新,最后在理论上形成提升,形成涵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体系,对于区域旅游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肖凡  王姣娥  黄宇金  古恒宇 《地理研究》2022,41(5):1338-1351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的因素往往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然而既有研究对其关注尚少。基于2017—2019年间认定的21579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刻画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了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效应,结果表明:① 2019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以“北上广深”为首位中心,以成渝与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次位中心的高度集聚特征。② 企业内部因素、城市知识创造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创新环境水平和外部连通水平共同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③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的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公司年龄、高校学生数量、互联网的影响呈现出“东-西”向空间分异格局,专利申请数、高新区、生活设施的正向影响呈现出“南-北”向空间分异格局,高铁的正向影响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空间分异格局,研发费用投入对东北地区影响最大,市场化水平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影响最大。④ 影响因素存在尺度效应,靠近创新末端的变量具有更大的作用空间尺度。最后,本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着重强调了以文化、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积累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约束作用。然后,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西部区域社会积累结构的核心-制度准备与制度创新成本已成为西部大开发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的重要前提,同时指出与WTO规则对接、加强对外贸易应是西部大开发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逻辑斯蒂曲线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并结合高技术产业成长指数的测度,力图定量判断长三角地区5个行业高技术产业成长所处的阶段,确立高技术产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换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近18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成长整体上可分为波动上升、整体下降和平稳上升三个阶段;目前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已进入成长期后期,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均处于成长期前期。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塑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扩大市场需求是实现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持续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与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经过建国后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已经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近10年来,新疆工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很快,但与同时期全国工业的发展水平相比较,却仍然有一定差距。分析表明,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本文拟从新疆工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运用工业化发展阶段评判、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分别从时空和结构的维度,对新疆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空问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在阐明新疆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区域差异及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试图揭示新疆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据此从不同层面,指出新疆工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