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程度的重要途径。以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业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开展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对于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与紧迫.本文选择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研究案例,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历时性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时间的推进,社区居民从个体层面对旅游业的依赖日益加强.2)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推进,居民更加重视和认识到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这反映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关注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由形式转向本质,由经济转向文化,由物质转向精神.3)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时间变化涉及个体、景区、政府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时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叶琴  林岚  范戎 《福建地理》2011,(1):66-72
为了了解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促进泰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金湖、寨下大峡谷、上清溪3个主要景区作为案例区,深入调查这3个景区周边社区居民(家庭参与旅游占81.75%)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结果表明,泰宁县旅游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且旅游参与的积极性高,但旅游开发对于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旅游环境的影响感知程度表现不同,且随着不同的个体属性特征,其影响感知也出现明显的差异.建议通过建立泰宁县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生活质量感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下向上溢出理论为基础,构建旅游影响感知维度与生活质量感知维度的结构关系模型。以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省区的部分旅游地为例,实证研究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生活质量感知的关系。以性别为调节变量,分析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感知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对家庭关系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对经济条件感知,社会影响感知对休闲娱乐感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经济影响感知对家庭关系感知、经济条件感知和休闲娱乐感知,文化影响感知对经济条件感知和休闲娱乐感知,环境影响感知对休闲娱乐感知没有显著影响;(3)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与家庭关系感知,文化影响感知与休闲娱乐感知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居民感知的跨区域、 跨文化的共时性分析是该领域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选择世界遗产地西递和九寨沟为研 究案例, 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① 两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均表 现出积极态度, 但九寨沟居民的响应程度和支持程度更为强烈, 其旅游经济收入上要远高于 西递。② 九寨沟居民在旅游经济收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环境影响的上的感知均明显 强于西递, 同时在旅游经济成本感知上也明显强于西递。③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从样本 基本特征中识别了西递和九寨沟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态度的相关因素和判别指标。分析结果表 明,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具有不同的旅游社区特征, 在旅游地性质、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经 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产权归属、旅游管理体制、主客文化差异等社区特征上不同的东道主 社区应该有着不同的旅游感知。按照社会交换理论, 无论是从资产的收益权还是从受干扰补 偿方面, 西递古村落居民相对九寨沟风景区居民具有更高的收益期望, 这也导致了其实际获 益远低于期望收益, 故相对九寨沟居民, 西递表现出低估旅游经济收益、社会收益而高估社 会成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SPSS 18.0和AMOS 17.0数据统计软件对周庄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进行了统计和处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以及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感知差异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周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总体上存在由利益关联、价值效能和情感眷恋组成的三维结构.②在感知次序上,呈现“利益关联→价值效能→情感眷恋”递减分异规律,本质上反映了深层结构是一种经济表层→社会感知→心理感知从外而内的感知规律.居民并未因具有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权能而表现出对旅游开发的全面认同,在社会认同感知和心理认同感知层面还未得到深入,反映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感知结构.③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因参与旅游内容或程度不同对三维结构同样存在依次递减的分异规律,且每类群体间存在差异状态.研究认为,高质量的社会空间感知具有认知结构的全面性,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力提出新的诉求,提高居民空间参与程度和感知需要从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的路径逐步改善.研究对周庄古镇旅游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5  
该文通过对黟县西递古村落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访谈调查以及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其差异,并探讨有关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纯阳  屈海林 《地理学报》2014,69(2):278-288
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和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结构关系模型,并以村落遗产地——福建土楼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验证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入个人获益作为调节变量,剖析在获益居民和没有获益的居民中,各种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均对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② 社区依恋通过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影响;③ 社区关注通过经济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间接影响态度,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间接影响态度;④ 社区参与通过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负向影响;⑤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获益居民比没有获益的居民要大,而经济成本感知、社会文化成本感知与环境成本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没有获益的居民比获益居民要大。  相似文献   

9.
尹立杰  张捷  韩国圣  钟士恩  李倩 《地理研究》2012,31(10):1916-1926
社区居民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社区居民越来越被整合到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之中, 研究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将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感反映了人与地方的特殊情感联系, 对于深入理解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地方感作为理论切入点, 以发展期望作为中介变量, 构建了“地方感-发展期望-影响感知”理论模型, 并以安徽省天堂寨作为实证案例。结果表明, 地方感较强的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赋予更高的期望, 对旅游影响感知的能力更强。发展期望在地方感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机制中具有积极的中介作用。社区旅游发展的总体程度是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处于旅游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大多数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前景而言,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探讨了该类型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开发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将使农业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大变化,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2)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3)家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该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4)只要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并促进旅游地更好的发展。论文还对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桂、黔典型民族旅游村寨为例,从居民、旅游者视角对比分析旅游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感知的异同,并从旅游满意度出发探讨了“主客”所关注的旅游环境指标差异。研究发现,居民和游客都肯定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自然环境影响,且感知程度较为一致,而两者对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会;“主客”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感知差异较大,尤其在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负面感知上呈现两极分化;居民和游客所关注的旅游地环境指标也同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态度因旅游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以丹江口水库南部东岸及南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核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居民潜在旅游影响感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居民对潜在旅游影响的一般感知态度,并就居民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潜在旅游影响感知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索,揭示了不同居民群体对研究区旅游开发潜在影响的感知态度差异,为研究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以敦煌市为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章以敦煌市为例,进行了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正处于“成熟巩固阶段”的敦煌旅游地.其居民对旅游积极效应的感知明显强于对消极效应的感知,且对经济效应的感知强于对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感知;敦煌市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热爱者、现实主义者、谨慎的热爱者、顾虑者和憎恨者等5类群体。与国内其它案例研究的比较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居民感知会随着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演变而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居民感知和态度是居民对旅游发展最直观的评价。因异质性因素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会存在差异。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内,距离因素是居民感知和态度差异的重要解释变量。为了研究小尺度空间内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异质性因素,以毗邻黄山风景区的4个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期望,对旅游经济、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感知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区位、社区和风景区3个方面梳理毗邻社区旅游发展历程发现,距离风景区的相对区位、社区组织介入资源开发和协调利益分配的能力,以及风景区治理模式的变迁共同影响了社区旅游发展和居民旅游收益,导致了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相对于区位条件和风景区治理模式等外在因素,毗邻社区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能动作用,促进社区与风景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东和  张捷  章尚正  方超 《地理研究》2008,27(4):963-973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ArcView GIS技术,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周边地区居民对黄山风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衰减,对旅游消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递增;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受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飞地旅游"特征的影响,居民对旅游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感知强度分别呈现"W"型和"M"型的空间分异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居民对风景区的了解程度、旅游流作用机制、交通线路、居民的响应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空间分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居民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方,居民的地方感、对获取利益和付出成本的感知将影响居民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清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 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对居民地方感、满意度中介影响最为显著;② 地方感与旅游影响感知存在相互影响,成本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不显著,获益感知与地方感显著正向相关,其中情感性获益感知相对物质性获益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更明显;③ 居民情感性获益感知与物质性获益感知相互作用显著;④ 原住民相对于非原住民地方感更强,情感性获益感知更高,对旅游成本感知更敏感,对物质性获益感知部分低于非原住民。  相似文献   

17.
韩国圣  张捷  黄跃雯  尹立杰 《地理科学》2011,31(12):1525-1532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中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成长型旅游的研究偏少。以安徽六安市天堂寨景区农村社区为例在问卷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平均数差异检验研究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社区居民旅游宣传教育与自然保护政策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永定土楼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永定土楼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SPSS16.0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永定土楼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总体上对旅游业发展持积极的态度:目前永定土楼居民可聚类成“热情的支持者”、“矛盾的支持者”和“强烈的反对者”三类.以“热情的支持者”所占比重最大: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空间和不同发展程度下的旅游感知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希望健全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旅游城镇化的居民感知研究——以九华山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焦华富  丁娟  李俊峰 《地理科学》2006,26(5):635-640
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业为推动力的城镇化类型,居民对此类型的城镇化的影响感知有其独特性。本文选取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为案例,在大量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就当地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环境影响感知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与旅游城镇化影响感知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旅游地旅游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内已有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进展多着眼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内容,而对影响因素和基于居民旅游感知的社区分类着墨较少,尤其对有关研究方法更是鲜有综述。本文对国外社区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因素、基于旅游感知的居民群体聚类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发现:(1)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因素大致分为人口统计、社会经济与地理空间因素;(2)居民群体聚类大致按照感知具体内容、感知的态度细微变化、感知的旅游强度进行划分;(3)研究方法存在样本规模、收集问卷的方法、量表比较等亟待改进的问题。最后本文基于对研究方法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建议,在居民群体聚类的解释应考虑针对聚类典型个案的结构性访谈与社区背景信息进行辅助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