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防止野猫等小动物夜间进入观测场损坏地温表,本台观测组用对地温表夜间加罩的方法加以防护。为了估计加罩后对地温的影响,我们在地温罩外另安装了一支地面最低温度表,用以对比观测罩内外最低温度的差异。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观测,我们发现,夜间加罩对地面最低温度的影响是显著的,罩内最低温度(用T_g表示)与罩外最低温度(用T′_g表示)之差(用△T_g=T_g-T′_g表示)经常在1.0℃以上,最大达1.5℃。  相似文献   

2.
是记霜还是记露我站是3次观测站,夜间不守班。在春末晴朗的日子里,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夜间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8h观测时只有露。有些同志认为,夜间最低温度低于0℃,08h有露,夜间必有霜,08h的露是太阳出来后霜融化而成。因此,按规定不记露,只在夜间...  相似文献   

3.
在地面观测工作中,夜间不守班的站,普遍存在夜间(20~s—8~s)天气现象记录问题。由于“规范”规定比较原则,使夜间天气现象观测成为地面观测中的薄弱环节。如何领会规定的真正含义,比较客观地记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2003-2005年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0~20cm地温平行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历史资料的连续使用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观测的0~20cm地温夜间差异较小,白天差异较大,且白天自动气象站数据高于人工测值;二者的差异也有季节变化,冬季差异较小,其它月差异较大;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自动站观测与人工站观测地温偏差与自动站仪器没有关系,也与站点的区域分布没有明显关系;10~20cm地温自动站数据在3—5月与历史累年值容易产生显著性差异;地面平均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在地面有积雪的月份与历史累年值容易产生显著性差异,且自动站数据比累年值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0~20cm地温虽有差异,但与历史累年值相比差异较小(≤0.7℃),可以与历史资料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年冬季最冷时期在福建省长汀县气象站进行的地面、近地面、草面和气温四个层次每日最低温度的观测资料,分析在晴冷型和阴雨型两类天气条件下各层最低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晴冷型天气时,贴地层中最低温度:地面近地面草面,各层温差显著,而气温与地面温度相当;(2)阴雨型天气时,贴地层中最低温度:地面近地面气温草面,各层温差小。影响冬季贴地层最低温度差异的主要气象因子为云量(特别是低云量)、风速、湿度、大气透明度和降水等。  相似文献   

6.
应用2008年冬季最冷时期在福建省长汀县气象站进行的地面、近地面、草面和气温四个层次每日最低温度的观测资料,分析在晴冷型和阴雨型两类天气条件下各层最低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晴冷型天气时,贴地层中最低温度:地面近地面草面,各层温差显著,而气温与地面温度相当;(2)阴雨型天气时,贴地层中最低温度:地面近地面气温草面,各层温差小。影响冬季贴地层最低温度差异的主要气象因子为云量(特别是低云量)、风速、湿度、大气透明度和降水等。  相似文献   

7.
《规范》107页规定:“三次站0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求得”。在正常情况下,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前一天20时至当日08时之间,用前面公式所求得02时地面温度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但有时地面最低温度则出现在08时至20时之间(多见于夜间是阴天而08时后转晴的天气及冷空气活动的大气),在这种情况下,用前面公式所  相似文献   

8.
龚慕涛 《气象》1987,13(12):41-41
1987年第3期《气象》的台站园地栏,就启东站1988年11月4日最低气温6°0℃、地面最低温度4.9℃出现霜现象,发表了卫浩天等读者来信和张之锜解答的文章,从关于霜的形成与地面物体属性的关系,论述了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的情况下,在覆盖观测场的干草束上有霜形成是可能的。 笔者并非认为在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能出现霜,而是在地面最低气温4.9℃和成霜条件差  相似文献   

9.
奉友新 《气象》1983,9(12):28-28
冬季在北方,霜是常见的现象,但在海口市却是罕见现象。1982年12月气温较常年偏低,28、29日早晨海口机场气象台连续观测到霜。霜层厚度1毫米左右。这是我台建立以来第一次观测到霜的现象。这次霜出现在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以后晴朗、微风而辐射冷却强烈的夜间,但是夜间地面最低温度仍有4.5℃。早上霜露并存,霜出现在地面干草上,露出现于植物、房顶、土壤和水泥地面等物体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冬季1月、2月和12月-次年2月逐日逐小时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段常规气象站和交通气象站逐日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逐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建立了4站冬季各月路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与地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方程,旨在为路面温度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路段4站冬季各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冬季各月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的时间并不是完全相同;。常规气象站点平均地面最低温度日出/日落的变化速率要高于交通站点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并且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变化幅度要比路面最低温度变化幅度大。平均地温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比路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超前1~2h,常规气象站点逐小时地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15~18h,交通站点路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8~22h。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朝阳站、汉庄站、高庙桥站和老鸦峡站最高和最低路面温度与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相关性方程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梁玉霞 《四川气象》1999,9(3):61-62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市各测站均存在),有时地面最低温度略高于0℃也出现了霜。甚至于有时天气现象记录中有霜时当日时面最低温度达1℃或略高于1℃。这似乎与气象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得到明确的解释,本人查找了近几年来全市各测站冬季各月的地面观测记录。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初步认为(在排除人为读数误差的…  相似文献   

12.
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地面最低温度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在地面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时,自动站的地面最低温度与人工站的地面最低温度差异明显增大的原因,为两者资料能正确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引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在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规范》中存在一些小问题,这里就三次观测站2时地面温度的求法是否科学提出本人的看法,与大家商讨。 1 问题的提出 请看以下记录:象山县气象站1996年12月5日8时地面最低温度为6.9℃(订正后,下  相似文献   

14.
在气象观测规范107页和新规范111页规定无自记仪器的项目,三次观测站02时地面温度应用(当日地面最低温度 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2求得。在以往的工作中,发现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利用规范规定计算出的02时地面温度低于当日夜间地面最低温度,有些还低的很多,通过对乌伊岭气象站和铁力气象站历年资料的统计,发现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资料的影响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池国家气象站一级站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统计发现:相对湿度在新、旧站址差异不明显;除了风速和深层地温,新址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水汽压明显低于旧址.分析表明,观测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差异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是造成新旧站址气象观测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地面观测要素历史资料的运用,要考虑新旧站址资料的均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次站由于夜间不守班,2时地面温度用公式法计算求取。规范规定:2时地面温度=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 前一天20时地面温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通过计算求得的2时地温有时有些反常,特别是受系统冷空气影响时更为明显,冷空气越强,降温辐度越大,求得的地温越反常。  相似文献   

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3次站0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1天20时地面温度)求得.一般情况下,该公式毫无疑问,但08时观测后气温下降,用上述公式求算就会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18.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的难点,尤其是夜间云的观测,更为困难.为了提高夜间云观测的水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夜间云出现的规律,不断总结夜间云观测的经验.下面,根据平时观测的经验,就“夜间云观测”这个问题,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早晨.在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有霜,而观测场内大部分草坪上、观测场周围的菜叶上及测站四周的麦苗上却不见霜,只见露.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在1℃以上.这时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是否应记录呢?我站有的同志认为,只要看到霜.不论在哪里看到或者范围大小均应记录。但我认为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不应记录。原因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上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0.
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的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晓默  薛峰  章磊 《气象科技》2007,35(4):602-606
利用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兖州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的观测数据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其中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和地面极端最高温度总体差值较大。除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造成的差异外,观测环境的变化、人为操作和特殊的天气现象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