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记述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一新的苔类植物-义马中国鳞苔Sinolejeunea yimaensis gen. et sp. nov.此植物茎叶体和生殖器官(雌苞和雄苞)的形态特征及叶细胞构造与叶苔目(Jungermanniales)顶蒴叶苔亚目(Acrogyniineae)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并与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某些现代属颇为相似.配子体长有生殖器官(雌苞和雄苞)的苔类化石全球仅报道过一属,在叶苔目中,尚为首次记录;配子体分化成茎叶状的苔类化石也非常少见,全球仅报道过4属10余种.因此,当前珍稀苔类化石在我国中侏罗世的发现颇具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分析与拓扑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综合考虑形态与结构特征的一种新的遗迹化石拓扑分类方案 .结合数学和生物学上的考虑 ,将遗迹化石划分为类、科、亚科、属、种等 5级谱系单位 .这种分类不仅可望消除构造变形等因素对遗迹化石形态造成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对遗迹构型的复杂性直接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保存有解剖构造和系统学信息的紫萁根茎化石对于探究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多样性特征以及起源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国冀北辽西地区是北半球为数不多的侏罗纪紫萁根茎化石产地之一,但目前我们对其化石多样性的了解还处于积累阶段.本文报道辽西地区新近发现的解剖特征保存完好的紫萁科矿化根茎化石新类型——王氏阿氏茎Ashicaulis wangii sp.nov.化石采自北票市长皋地区中侏罗统髫髻山组.标本呈近圆柱状,由髓、木质部圆筒、皮层及叶柄基外套组成.髓部异质,木质部圆筒由约15~17个木质部束组成,外韧网管中柱,具明显完整叶隙(即时型或延迟型);皮层分内、外两部分,含叶迹数目相对较少.该种具有异质叶柄基硬化环且叶柄基内部皮层含大量厚壁组织.在目前已知紫萁科Ashicaulis属具异质硬化环的5个种中,有4个种报道于中国,而南半球材料多以同质硬化环为典型特征,因而中国材料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新材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紫萁科根茎化石的属种类型,而且由于其在解剖特征上与产自北美古新统的Osmunda pluma Miller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对探究紫萁科植物的多样性特征、起源与辐射演化,以及该科在北半球的古生物地理学意义和宏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4.
寒武纪早期放射虫化石稀少,保存较差,对其特征和演化缺乏了解.对鄂西秭归地区寒武系筇竹寺阶水井沱组进行大量调查,获得放射虫化石个体300多枚,系统分类属于4种类型,包括泡沫虫目2个新属新种(Paraantygopora porosa和Braunosphaera sinensis)和1个属种分类位置不确定的球形放射虫化石、目科未定分子1个(Tetrasphaera? sp.).其中,泡沫虫目分子占多数,约为个体总数量的92%,多数个体(73%)与奥陶纪早期一些放射虫化石结构特征类似,壳壁以穿孔板状结构为特征.但格子状球形放射虫在早古生代其他地层中目前尚未有报道.该放射虫动物群由不同的分类单元的分子组成,化石已经比较常见,壳体结构相当复杂,清晰的同心层状结构已经形成,这些特征表明寒武纪第二世筇竹寺期放射虫已经爆发繁盛,这与浅水相区宏体生物群的爆发繁盛可能为同步发生.  相似文献   

5.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西藏东南部芒康盆地上始新统的鼠李科植物叶化石标本.化石叶缘全缘或微波状,二级脉间距规则,弧曲向上并与其上的二级脉在叶缘处结合并与叶缘融合,形成真曲脉序;二级脉在中上部较为密集,三级脉密集相互平行,横贯二级脉之间,这些叶脉特征与美洲分布的灭绝类群——似勾儿茶叶属(Berhamniphyllum Jones and Dilcher)非常相似.百分之四十的二级脉集中于叶的上半部是当前化石的一个典型特征,未见于该属的其他类群,于是将当前化石定为君容似勾儿茶叶新种(Berhamniphyllum junrongiae Z. K. Zhou, T. X. Wang et J.Huang sp. nov.).进一步研究发现,仅凭叶脉特征不能将勾儿茶属(Berchemia)和Rhamnidium、Karwinskia等三个属区分开来,似勾儿茶叶属(Berhamniphyllum)代表了这几个属的一个灭绝的共同祖先,本文对产于云南和山东等地三种勾儿茶属化石进行了归并,并将其归并入似勾儿茶叶属中.根据形态学、分子系统证据和化石记录,将勾儿茶属、Rhamnidium、Karwinskia和似勾儿茶叶属定义为勾儿茶复合群(Berchemia complex).本文还讨论了勾儿茶复合群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变历史,认为勾儿茶复合群于晚白垩世晚期起源于南美哥伦比亚,在始新世经中美洲扩散到北美,后又从北美经过北大西洋陆桥扩散至欧洲并从欧洲扩散至非洲.东亚的勾儿茶复合群是经白令陆桥扩散而来,时间不晚于始新世,这一类群在东亚最早出现于西藏芒康,其后再扩散至亚洲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6.
巢湖流域水生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或河流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2次野外实地调查,对巢湖流域水生植物物种的区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水生植物共有43科85属123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下同),其中蕨类植物有5科6属6种,被子植物38科77属11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25科39属63种,单子叶植物13科40属54种.水禾(Hygroryza aristata)为安徽省首次记录;以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等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眼子菜属(Potamogeton)和菱属(Trapa)等为优势属,属的组成比较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6.5%;以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菱(Trapa sp.)、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等为优势种;从分布区类型看,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类型,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广布最多,达55.81%,热带分布的科(11科)多于温带分布的科(8科);在属级水平上有13个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广布最多(36.47%),其次是泛热带分布(20.0%);从不同流域来看,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以白石天河流域最高,店埠河南淝河流域最低,这可能与南淝河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报道乌龙藻属有11个种类,中国报道2种,但属种特征的描述比较模糊,尤其是其模式种仍被归在其他属.根据采自国内的野外藻类样品和分离纯化培养的藻株,对中国分布的乌龙藻属及其模式种赖格乌龙藻(Woronichi-nia naegeliana(Unger)Elenkin,1933)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它们...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东亚蚌类(蚌目:蚌超科)物种分布中心,共记录有26属.然而,在世界蚌目框架下,中国仍缺乏一个完整科学的蚌类分类系统.本研究基于多位点分子标记(COI、16S、28S)和线粒体基因组学重构聚焦于蚌超科的蚌目系统发育关系,ML、BI和BEAST系统发育结果均支持蚌科5亚科分类系统,即(((Ambleminae+Gonideinae)+Rectidentinae)+Unioninae)+Parreysiinae;珍珠蚌科2亚科分类系统,即(Gibbosulinae+Margaritiferinae);中国蚌类隶属蚌科4亚科(Gonideinae,Rectidentinae,Unioninae,Parreysiinae)13族和珍珠蚌科两亚科(Gibbosulinae,Margaritiferinae).基于化石标定的分子钟显示:蚌科物种分化时间为中三叠世(median=232.07 Ma),其中雕刻蚌亚科(Parreysiinae)起源和物种分化时间早于其他亚科;矩形蚌亚科(Rectidentinae)物种分化时间最晚,为晚白垩世(median=94.72 Ma);小方蚌亚科(Ambleminae)和隆脊蚌亚科(Gonideinae)最近共同祖先分化于晚侏罗纪世(median=144.69 Ma),珍珠蚌科起源于晚石炭世(median=312.61 Ma),物种分化于晚白垩世(median=91.59 Ma),中国蚌科现生物种最早起源时间可追溯到白垩纪(中国尖嵴蚌(Acuticosta chinensis),median=114.36 Ma).蚌超科线粒体基因重排分析显示:蚌超科线粒体基因组有4种基因排列方式(GO),珍珠蚌科独享一种(GO1);蚌科中Unioninae和Ambleminae共享一种(GO2);Gonideinae有2种基因排列方式(GO3和GO4),其中室蚌(Chamberlainia hainesiana)独享一种(GO4),其余物种共享一种(GO3).以往作为高阶元分类的贝壳形态、钩介幼虫形态以及育儿囊类型,并不能作为蚌科属及以上阶元分类依据.本研究重构了世界蚌目聚焦于蚌超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历史,建立了中国蚌类分类系统,为今后该类群区系多样性研究及资源保护提供了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信号分类——即信号震源类型的分类,尤其是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的分类对于地震目录的清洗和强震实时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原始波形信号进行必要的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帧加窗,对窗内信号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将原始波形信号从时域转换成时频域信号,生成时频谱图,每条波形生成一个时频图像;经过反复多次试验比较,将原尺寸时频谱图统一缩放为32×32像素大小的灰度图像,该灰度图像作为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输入,此时的分类效果和计算效率最优.采用以上方法对2010年至2016年发生在河北三河和北京通州等地区,震级为1.5 ~2.8级之间的54个天然地震事件的1674条波形和63个人工爆破事件的1509条波形,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法进行分类,得到的平均准确率为97.39%,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和多层感知器(MLP)方法对比,分类准确率有大幅提升,与使用梅尔倒谱系数(MFCC)构建的CNN分类器方法对比,本文方法信噪比更低,分类准确率提高约1.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地震信号时频域特征,生成时频谱图,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地震信号进行分类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年来国外文献所涉及的藻类分类学研究进展,着重解释了蓝藻门的颤藻属和硅藻门的直链硅藻属和针杆藻属的一些浮游种类的学名变更情况,同时介绍了国际上最新的蓝藻门颤藻目和硅藻门的分类概况.根据Anagnostidis和Komfirek的分类,原颤藻属的大部分浮游种类进入了新属『浮游蓝丝藻属](Planktothrix),其他种类则分别属于[湖生蓝丝藻属](Limnothrix)、胶鞘藻属(Phormidium)和现在的颤藻属(Oscillatoria)等多个颤藻目的类别.根据Krammer和Lange-Bertalot的分类,原直链硅藻属的浮游种类进入了新属[浮生直链藻属](Aularoseira),另外的种类归属于Orthoseira、Ellerbeckia和现在的直链硅藻属(Melosira)等硅藻类别中:原针杆藻属的浮游种类并入脆杆藻属(Fragilaria),其他种类进入菱形藻属(Nitzschia)、双尖菱板藻属(Hantzschia)和现在的针杆藻属(Synedra)中.  相似文献   

11.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国境内生存有古老型智人、早期现代人以及一些分类尚待确定的古人类.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古人类经过当地连续演化,同时接受其他地区古人类基因流的影响,最终演化为现代中国人群.本文基于对部分中国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及数据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1)10万年前或更早,具有现代人标志性特征的早期现代人在华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2)在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晚更新世早期人类仍保留较原始的化石形态,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3)近20万年以来的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原始与现代类型并存,这种情况既出现在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也呈现于同一地区古人类内部;(4)部分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呈现有可能属于尼安德特人的特征;(5)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在化石形态上的差异与生存时代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部分古人类化石呈现的原始及特殊特征提示在一些地区存在相对隔离人群,其演化地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这些发现,认为早期现代人可能首先在中国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北扩散.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  相似文献   

12.
在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长昌组中发现了樟科植物一新种长昌油丹Alseodaphne changchangensis sp.nov.的完整叶片化石标本,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纬度最低的油丹属化石,为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海南岛始新世古气候提供了新的化石资料.根据叶的形态和表皮特征,当前标本与现生油丹A.hainanensis Merrill最为相似.现生油丹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在广东珠海万山群岛和越南北部也有少量分布.这些分布地的年均温为20~22.6℃,气温年较差12~12.6℃,年降雨量1784~2500mm.根据最近亲缘种原理,推测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可能接近于现生油丹分布地的气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现象频发;由此引发的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备受关注.本实验探究了4个温度(16、20、24和28℃)和3个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2.0、4.0和6.0μg/ml)对4个品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形态特征的影响.通过2种DNA分类方法——自动条形码查询系统和Yule溯祖模型将萼花臂尾轮虫划分为3个进化种;4个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总体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在16℃下,轮虫的形态特征在各品系间未见显著差异;20℃下的昆明品系KMC23形态参数最小,而西宁XN2品系最大;在24℃下,西宁XN2品系的形态参数显著增大;兰州LZB1和西宁XN2品系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相似且在28℃下最小,这可能与两者属于同一进化种有关.4个品系轮虫的卵特征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各有不同.可见,品系和隐种的不同是造成4个轮虫克隆形态学参数对温度差异响应的重要内源性因素.各品系轮虫中,兰州LZB1品系受温度、MC-LR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形态可塑性最强.在高温胁迫下,兰州LZB1品系的所有形态学参数均显著减小,但MC-LR浓度对该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经低温胁迫后,低浓度的MC-LR没有显著改变兰州LZB1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而高浓度的MC-LR显著降低了轮虫的大部分形态学参数.微囊藻毒素对轮虫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受到了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14.
太湖贡湖湾虾类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周瑞  谢平  徐军 《湖泊科学》2011,23(6):961-966
分别于2005年4月、7月、10月利用蹦网对贡湖湾虾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虾类9605尾,属于2科3属5种,分别是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锯齿新米虾中华亚种(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  相似文献   

15.
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具三心皮结构的生殖器官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被子植物雌性生殖器官化石采自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中生代的义县组,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侏罗世,这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化石为具3数花的聚伞花序,有明显的三心皮结构:即3个分裂的柱头和花柱各与1个子房相连,在早期被子植物化石中尚无可比较的属种.确定为1个新属种,名为:梁氏朝阳序Chaoyangia liangii Duan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6.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缺氧环境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 其大小一般在0.15~0.30 mm, 中空, 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 壁为泥晶质. 它们一般呈圆球状, 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 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 没有腹足类或底栖双壳类共生, 但可以有介形虫或/和藻席共生. 岩石中细小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这种微生物生活于缺氧环境. 在一些剖面上, 这种微生物岩的上下地层为富含小腹足类和小虫孔化石的泥晶灰岩. 这种小球状微生物的分布严格限于发育到大绝灭开始的生物礁礁顶的浅水环境, 并且不在深水表层水体出现, 表明这种微生物是底栖生活的, 并且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其大小超过所有的球状的细菌和蓝细菌化石, 不能归入这两个门中. 根据其大小、形态、古生态特征、钙化特点, 推测它可能属于低等绿藻, 特为其建立一个新属种: 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 et sp. nov.(中华紫云球藻)(新属新种). 迄今已描述的H. parvus 带的微生物岩可分为6种类型: (1)多孔泥晶结构的灰岩; (2)囊状化石的微生物岩; (3)含树枝状体的岩石; (4)小球状低等绿藻化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岩石; (5)小球状蓝细菌化石有关的岩石; (6)叠层石. 紫云球藻有关的微生物岩只出现在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末大绝灭开始的那种极浅水的剖面的界线地层中. 其他的微生物岩也形成于浅水环境, 但比紫云球藻微生物岩形成的水体可能要深些. 早三叠世的微生物岩与通常意义的生物礁在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 因而不应该当成生物礁岩. 那种因为早三叠世微生物岩的存在而认为二叠纪的生物礁生态系延续到中生代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张贵刚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10,22(3):445-450
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是我国特有的大型哲水蚤,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根据2000年对广东省19座典型大中型水库的2次采样和2002年对流溪河水库和新丰江水库的5次采样,重点测定了流溪河水库、新丰江水库和鹤地水库等3座大型水库中舌状叶镖水蚤个体体长及形态参数,分析了广东省大中型水库中舌状叶镖水蚤的种群与个体大小的分布特征.在对19座水库的2次采样中,11座水库发现该种成体,其中5座水库在丰水期没有出现该种的成体,6座水库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都有该种类成体的出现.丰水期与枯水期舌状叶镖水蚤的平均丰度分别为0.465ind./L和0.996ind./L.舌状叶镖水蚤主要出现在大型水库中,特别是贫营养的大型水库,其丰度主要由食物数量、质量与捕食压力所决定.2002年,流溪河水库丰度和新丰江水库舌状叶镖水蚤全年的平均值为1.308ind./L和0.294ind./L,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在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上,2座贫营养水体——流溪河水库、新丰江水库的舌状叶镖水蚤的体长与第一触角长度均大于中营养水体——鹤地水库,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由鱼类捕食方式(滤食或选择性捕食)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是我国浅水湖泊常见的沉水植物,经常用于湖泊生态修复工程.然而在生态修复中后期,轮叶黑藻又往往会过度繁殖,影响其他湖泊功能的发挥.镧改性膨润土(锁磷剂)可以有效地降低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近年来被用于控制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其对轮叶黑藻生长和形态的影响还有待阐明.本研究在2种不同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条件下,设置添加和不添加锁磷剂2种处理,探究沉积物添加锁磷剂对轮叶黑藻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添加锁磷剂之后,铁锰结合态磷、有机磷、铝结合态磷等生物可利用磷浓度显著降低,而生物不可用磷,如钙结合态磷浓度显著升高; 2)沉积物添加锁磷剂显著降低了轮叶黑藻的生物量和生长率.添加锁磷剂的处理组植物的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明显低于无锁磷剂组;相反,添加锁磷剂显著增加了植物的根长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进而提高了植物的根冠比; 3)锁磷剂对轮叶黑藻生长的影响程度与水体营养盐浓度有关,在低营养盐浓度水体中锁磷剂对植物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表明,锁磷剂的添加能降低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浓度,抑制轮叶黑藻的生长,同时这种影响程度与在水体营养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砧  谢树莲 《湖泊科学》2006,18(2):189-192
在山西运城盐池湖区采到的藻类植物共5门(不包括硅藻门),30科,70属,222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蓝藻门4 科17属35种,绿藻门19科40属93种,裸藻门5科10属83种,黄藻门1科1属2种,轮藻门1科2属9种.该湖区的水体根据含盐量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淡水水体(含盐量<0.05%)、混盐水体(含盐量0.05%-3%)、真盐水体(含盐量 3%-4%)和高盐水体(含盐量>4%).由于受含盐量的影响,藻类植物在4种水体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随含盐量增加,种类数减少.  相似文献   

20.
唐文家  何德奎 《湖泊科学》2013,25(4):600-608
2005-2010年对黄河上游茨哈峡至积石峡河段进行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分布有鱼类39种,分别隶属6目9科29属.鲤形目为主要类群,共2科8亚科20属27种,鲤科16属16种,鳅科4属11种;鲑形目2科3亚科4属5种;鲈形目2科2属4种;鲇形目、鳉形目、合鳃鱼目各1科1属1种.采集到鱼类36种,新增补鱼类7种(其中土著鱼类1种,外来鱼类6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692~1.753,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796~1.734,Shannon-Wiener改进指数为2.699~9.349,Wilhm改进指数为0.733~1.839,辛普森指数为0.406~0.764,Pielou指数为0.495~0.850.这表明该河段鱼类多样性不高,各样点间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水域渔获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重要土著鱼类和外来鱼类的生态习性进行调查,并对鱼类资源衰退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